(新课标核心素养)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精品课件与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核心素养)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精品课件与视频)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新课标核心素养
如果国宝也能开口说话,你可知道《马踏飞燕》的主人是谁?这件国宝会向我们叙述一段什么样的故事呢?
马踏飞燕
导入新课
马超龙雀,别称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马超龙雀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马超龙雀在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2年课标: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板书课题
(推恩巧妙显皇威,多方举措促一统)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及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史料实证)
2、立足历史解释,理解大一统的含义,正确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立足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意识。(家国情怀)
2022课标
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总结秦及秦以前各代“所以失天下”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政策达到“海内安宁,家给人足”的昌盛局面 。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前提是什么?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
汉武帝即刘彻,汉景帝子, 16岁即位,在位54年,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使汉朝出现大一统的局面,进入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汉武帝的大一统
“大一统”不是地域上的“大统一”,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朝巩固
秦朝确立
秦始皇
汉武帝
什么叫大一统?
大一统与大统一的区别:“大一统”所涵盖的范围比“大统一”要广得多。“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而“大统一”就仅仅是地域上的统一了。
历史解释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根据材料,结合图示,思考西汉建立之初,是如何管理地方的?有何利弊?
郡国并行制
弊:被分封的诸侯王国势力发展,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利:建国初期稳定局势
1.“推恩令”——背景
目标导学一、“推恩令”的实施
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景帝派大军平叛,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平定了七国之乱,并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力,使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
相关史事
汉初崶国示意图
山东境内的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
材料2: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合纵以逆京师。
材料3:“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 ”
——《史记·平准书》
诸侯势大
豪强横行
结合课本P57思考,材料反映西汉建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有何危害?
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统治
材料1: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 lǚ)玉衣(玉2498片,金线1100克)
1.“推恩令”——背景
史料实证
结合教材P57-58思考,面对汉初的问题,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问题 措施 影响
诸侯势大 汉景帝
汉武帝
豪强横行
晁错—削藩
引发七国之乱
主父偃—推恩令
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诸侯王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建立刺史制度
监视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2.“推恩令”——实施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推恩令前后诸侯领地变化
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
汉武帝
诸侯
诸侯诸子
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后果,由皇帝制定封号。
“推恩令”的恩体现在哪里?
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削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推恩令”——实施
历史解释
一个政策之所以能得到有效推行和落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尽量多的受众支持,而推恩令恰恰做到了这点。这一政策使得各诸侯王的每个子嗣和宗亲都享有继承封地和爵位的权力,这就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扩大既得利益集团范围的同时起到了分化诸侯国内部的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政策推行的阻力。这是我国古代一个经典政治智慧的范例。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
妙:不费一兵一卒,通过扩大既得利益集团减少政策推行的阻力,巧妙的分化诸侯国内部,削弱诸侯王势力。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没有反抗,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汉武帝的“推恩令”与汉景帝的“削藩”相比,妙在何处,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2.“推恩令”——实施
作用: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历史解释
你送来的贺礼太薄,对朕不敬,削你的爵位!
酎(zhòu)金夺爵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酎金即诸侯献给朝廷祭祀的贡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汉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巩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汉武帝晚年郡国形势图
3.削爵、夺地、除国
4.建立刺史制度
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皇帝
司隶校尉
(中央)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地方
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诸子百家思想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对统治不利。
材料2: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结合课本P58思考,材料反映西汉建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有何危害?
材料1:汉初百家之学,除名、墨未见代表思想的人物以外,各家还有相对的势力,尤其是道、法、阴阳、纵横家言,尚相对的显于汉廷与郡国之间。
——《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
材料3:
史料实证
目标导学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播放视频: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问题 措施 具体方式 影响
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威胁统治
结合教材P58思考,面对汉初思想混乱的问题,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在长安兴办太学
教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培养儒学人才进入政权机构
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罢黜百家:“贬低并排斥”其他学派,但不是“禁绝”
史料实证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
道之大原出于天 ,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所宣扬的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巩固了汉王朝的统一,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为什么在诸子百家中选择了儒家思想呢?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董仲舒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秦坑儒谷
汉代讲经图
秦始皇:焚书坑儒,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巩固了汉朝的大一统。
共同目的:为了控制思想,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根据下面两幅图片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和共同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释
材料一: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分别怎样评价董仲舒?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①材料一在肯定董仲舒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重点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二肯定了董仲舒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 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②全面评价,一分为二。
董仲舒
结合课本P59思考,材料反映当时西汉还面临什么问题?
材料1:富商大贾,冶铸鬻(yù)盐(冶铁铸币卖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西汉初年,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里,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材料2:吴王刘濞利用豫章郡产铜,招纳天下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同时利用滨海地区产盐,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富同天子,作为对抗中央的资本。甚至宣称:我的金钱在全国到处都有,诸王日夜享受不尽,有应当赏赐的,只要告诉我,我就送给他。
1.背景:
目标导学三、盐铁专卖
2.措施:
五铢钱
齐铁官印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
②设盐官,盐铁官营、专卖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全国统一调配物资,
平抑物价。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
定了经济基础。
3.意义:
结合教材P59思考,面对当时的问题,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汉武帝时开始铸造的一种标准铜币,重量为五铢,故得名。历代继续沿用五铢钱,从汉武帝直到唐高祖,五铢钱流行了七百多年。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史记·货殖列传》
①如果农民弃农经商,会阻碍农业发展,影响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压制工商业的发展。
这种情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
耧车
材料2:秦汉之际,匈奴族建立起强大的国家,经常挥师南下,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限于国力,西汉初期,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部编版七上课本》
问题(即背景):匈奴统一,南下犯边,袭扰大汉
结合课本P60思考,材料反映当时西汉还面临什么问题?
材料1: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
汉初
和亲
国力疲软
1.背景:
目标导学四、北击匈奴
结合下列材料思考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边疆之困的?其结果如何?
公元前138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
公元前127年卫青第一次北击匈奴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第二次北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
时空观念
北击匈奴
2.措施:
北击匈奴
相关史事: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他首次出征,就敢于深入漠北,进至匈奴单于祭天和首领聚会的地方。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
卫青和霍去病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死后,汉武帝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示表彰。
影响: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卫青、霍去病雕塑
封狼居胥
原因:
经过“文景之治”, 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时期组建强大骑兵,开始反击匈奴。
过程:
卫青、霍去病与匈奴进行三次大战,匈奴受创转移漠北和西北部。
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迪?一个人要具备怎样的精神才能建功立业?
我们应该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志向;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须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
高潮:
漠北战役
秦朝疆域图
汉武帝时期疆域图
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远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版图得以拓展。
汉朝
国家
民族
汉族
对比西汉与秦朝的疆域图,看看有什么变化?
时空观念
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人 物 措 施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军事 主要贡献
秦始皇
汉武帝
创立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推恩令”
刺史制度
巩固大一统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
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焚书
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卫青霍去病三次反击匈奴(漠北战役)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巩固了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统一文字
兴办太学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汉武帝与秦始皇相比较,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帝王?
功: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政治上,他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威。经济上,他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思想文化方面,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他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过: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得国库空虚;但他面对自己造成的危局,深刻反省。颁发《轮台罪己诏》以检讨承认过失,并且停止征伐,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
唯物史观
军事
政治
思想
经济
匈奴犯边
袭扰大汉
诸侯壮大
豪强横行
思想混乱
威胁统治
富商大贾
控制经济
命脉
①实施推恩令(主父偃)
②借口削爵夺地除国
③建立刺史制度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董仲舒)
①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盐铁官营、专卖
③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的影响
政治
实施“推恩令”(主父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兴办太学,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军事:
统一铸币(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等。
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北击匈奴 (派卫青、霍去病)。
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板书设计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2022年湖南怀化)西汉初年,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建立。长沙国建立初期,管辖面积相当于今天湖南面积的1.5倍,到了汉平帝时,长沙国的面积不及它建国初期的五分之一。出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C. 刺史制度的建立 D. “推恩令”的推行
2.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
问题是(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D
A
评价反馈
3.(2022年重庆A卷)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4.他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第一次出征河西,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由于战功赫赫,在他24岁英年早逝后,汉武帝下令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以示纪念。他是( )
A.蒙恬 B.王翦 C.霍去病 D.张骞
A
C
评价反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