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青春有格 教案 (表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青春有格 教案 (表格)

资源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 青春有格
【教材分析】
在上框题之前,学生学习了《青春的邀约》和《青春的心弦》两课的知识,对青春有了一定的了解,青春期的我们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不仅身体在变,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青春期我们有自己的个性、想法、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渴望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有格。本节课的知识是承接上两课的知识,是帮助学生认清青春的界限,增强学生的有格意识。
【课标分析】
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能过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身心发育急剧加速,好奇心理强烈。但是他们的心智尚不健全,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社会的阅历尚浅。易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身边的案例来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期的相关事宜,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做到“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
【课时规划】
学习内容 预设课时
青春有格 1课时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①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②懂得如何把握青春。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②让学生学会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增强学生思想意识和法治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2.难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教学方法:视频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案例引导法等。 辅助教具:多媒体。
四、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相关知识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发问题 课前游戏:雨点变奏曲 游戏规则:(1)老师说雨点,学生做动作。 当你听到“小雨”时,轻拍两下手;听到“中雨”时,用手拍腿三下;听到“大雨”时,用手拍桌子三下;听到“暴雨”时,用脚跺两下地。 播放视频《大闹防控卡口》 思考:视频中的行为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我们正值青春年华,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不能违反规则,不能逾越基本的界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青春有格》。 第二框《青春有格》 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下午上课学生很疲倦,精神状态不是很好,通过做游戏可以活跃大脑,为上课做准备。 2.用视频来导入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内容,直接进入课题学习。
新课 探究 任务一 目标导学一:行己有耻 探究一:习圣贤 孔子——“行己有耻” 问:什么是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朱熹——“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思考:(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可耻的,才知道什么事不能做。 (2)它告诉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孟子——“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思考:(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开始。 (2)它告诉我们要怎么做? 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①在行动前,审查愿望;②在行动中,监督调节;③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探究二:寻身边的规则 师: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 多媒体展示身边的规则 问: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探究三:测测我的自控能力 多媒体展示: 1.周末复习功课时,容易受娱乐的诱惑而中断。 2.做事容易受情绪或环境的干扰。 3.学习中遇到困惑时,喜欢抱怨。 4.明知道自己不对,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5.受到委屈、冤枉时,常常暴跳如雷。 6.自己定下的学习计划,不能完成。 温馨提示:每道题有两个选项:是和否。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得分越高,说明自己的自控力越需要提高。 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 ②增强“我想要”的力量。 ③加强自我监控。 师生一起归纳:略 1.学生根据课件上的提示,结合课本,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2.师生一起归纳本目标的知识点。 用习圣贤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寻找身边的规则,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社会,让其明白理论可以结合实际。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为明天的学习和工作做好铺垫。 4.教生归纳,加深学生对本知识的掌握。
任务二 目标导学二:止于至善 探究一:习圣贤 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2.什么是“止于至善” 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探究二:学习身边的榜样 多媒体播放视频《负重前行》 思考:①视频中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②疫情当前,向榜样学习“止于至善”精神,我们能做什么? 探究三:践行榜样的力量 做好自己 ①健康生活,勤洗手,不出门——从小事做起 ②即使没有老师,家长的监督,也能认真听网课——慎独 ③因贪玩游戏导致落下许多课程和作业,反思后知道错后,马上行动,进行补救,更加认真对待学习 ——自我省察 ④坚持每天看书,拓宽自己的眼界和见识——修身养性 兼济天下 ①看到韩红为疫区捐款出力,自己也尽已所能捐款捐物——见贤思齐 ②微博上看到一些反党反社会的言论,不被误导,传播正能量,必要时进行举报——关心时事,兼济天下 师生一起归纳:略 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这是习总书记对青年寄予的厚望,老师也希望我们班的同学们不负年少,发愤图强,真正把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在行动中,让青春真正飞扬起来。 1.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结合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师生一起归纳本目标的知识点。 1.了解身边的榜样,让榜样的精神深入我们的心里,引导学生践行“止于至善”。
迁移应用 结合视频来讲解 根据问题来掌握本框的知识点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
拓展提升 作为中学生,怎样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总结反思 感悟升华 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行己有耻”的含义;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要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地的落实出了课程教学新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新资源和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来讲解,很好地的突破出了实践教学上的重难点。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很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止于至善”是青春应该追求的境界和高度。不足的是学生的情感培养方面的方法要进一步的改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