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快乐生活,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的经历,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3.比较本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异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懂得为梦想坚持努力,就能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难点:比较本文和《去年的树》有哪些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学会归纳和总结知识。
设计理念:
把握单元主题,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明确课文阅读提示,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语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感悟。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个性感悟、合作分享。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ppt。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种子发芽的图片,学生谈感受。
2.教师诗意语言引出课题。
3.出示课题,设置疑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4.教师梳理有价值的问题。
(1)谁一定会很好?
(2)为什么会很好?
(3)怎样才能很好?
(设计思路:看图激趣,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找准文章的切入点。)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两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了解课文大意,简单做批注。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4.指名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思路:学生自读课文,学习字词,读通课文,扫清障碍,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信任他们,对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都不必再赘述,节约出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对学生学习更有帮助,更能提高的内容的学习上。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他们做批注,带着问题进入下个学习环节,培养梳理课文和语言概括能力。)
第三板块: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1.根据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确立学习任务。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1)“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况下
(2)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这粒种子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
3.,找出重点句子,自读感悟。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
课件出示:
①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②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③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④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2)指导朗读,读出四句话不同的语气和感情。
(设计思路:抓住“那一定会很好”,从而找出重点句子,培养学生从文中搜寻信息的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
4.“121”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1)提出问题: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2)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有什么愿望?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愿望?
(3)指名一个小组分享他们学习情况。老师随机作指导、点拨。 预设学习汇报内容:
①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泥土中种子的难受,读出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
思考:种子是怎么做的?过了些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朗读:读出种子喜悦的心情。 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
②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思考:大树“做一棵会跑的树”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读出自由、舒服的感觉。
③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朗读:读出手推车为人们服务的自豪心情,读出手推车想法的改变。
思考:手推车“坐着休息一会儿”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④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朗读:读出椅子的疲劳,读出椅子想法的改变。
思考:椅子“要是我能躺下”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指导朗读:读出椅子为自己能够继续为人们服务的自豪心情。
(设计思路:采用“121”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121”组合是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待提高生。老师巧妙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静心思考,实实在在地提出自己的困惑,并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给每位学生发言锻炼的机会,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首先由待提高学生发言,不怕学生说错,说不好,给他们说话的胆量,然后由两个中等生补充,一个优等生作总结点评。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一帮二带一,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得到提高,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做好有效的评价。)
第四板块:个性感悟、品析主题。
1.教师点拨:在这段历程中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做了哪些努力?变来变去的,它们快乐吗?
2.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寻求答案。
3.指名发言,全班交流。
4.明理悟情,升华主题。
思考:你觉得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讲一棵树的故事吗?你有什么独特的体会跟小伙伴交流一下吧!
预设:人生要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就要努力奋斗,实现梦想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就是我们的奋斗历程。
5.诵读小诗,深化感情。
那一定会很好
小小种子被泥土包裹, 钻出地面,
长成一棵高大的树,成长快乐; 砍倒做成手推车, 拆了做成椅子,
成为美丽的木地板,服务他人, 也快乐!
(设计思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从文本中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想说、敢说,提出问题“大树一生变来变去,他快乐吗 为此他做了哪些努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鼓励学生的发言,尊重体验,给予信心,从而达到激发情感、升华主题的目的。)
第五板块:回顾全文,比较学习。
1.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展示。 预设:
相同点:都属于童话故事,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课文整体结构很相似,都是写的是一棵树被砍伐后的变迁;都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写的;都介绍了树的用途。
不同点:前一篇是歌颂友情、守信,后一篇是写大 树的奉献精神;前一篇鸟儿在寻找过程中越来越忧伤。后一篇树在愿望的实现中越来越开心;前一篇树被砍掉、被运走、被做火柴,是被动的,后一篇树长大、做车子、做椅子、做地板,是主动的;前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后一篇通过心理活动描写推动故事发展。
3.师小结:一粒种子是那么渺小,它努力使自己变成一颗大树,它为了服务别人,牺牲的却是自己。希望我们每位小朋友也能像大树一样,外表美,心灵更美,给大家带来方便,带来欢乐。
(设计思路:比较阅读,归纳异同,学会总结和鉴别文章中心内容,再次明确单元主题,进行深度学习。)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课件出示补充阅读材料《给永远比拿愉快》。
2.配乐朗读文本,感悟主题。
3.学生各抒己见,畅谈收获。
4.师总结: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设计思路: 通过补充材料,扩大学习容量,使学生感情更加强烈,巩固所学,升华主题。)
5.分层布置作业: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种子或大树说,请大家互相说一说,把你心里的话写下来,一两句即可。
(2)复述课文,讲给家长听。
(3)编童话故事:选择一个事物,想象它会有哪些历程,仿照课文的写法,编一个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
9 那一定会很好
木地板
快乐生活
种子 椅子
无私奉献
大树 手推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