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知道南海诸岛、
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政治制度的新变化
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南京),国号大明。
明朝的建立
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勤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1)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结合材料简析朱元璋废相的原因。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思考: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对中国政治制度究竟有何利弊?
材料2 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材料1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弊:1.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2.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决策失误;
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1、设立原因
2、形成过程: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设立】
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司礼太监“批红”权
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如内阁首辅张居正。
废宰相后,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创设
明太祖置殿阁(华盖殿、英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票拟: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批红:皇帝在票拟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本来是皇帝职权,后由宦官掌握,导致宦官专权。
批红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
(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尔。 ——《明史》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设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正式设立内阁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授予内阁票拟权
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
内阁首辅权力膨胀
“部权尽归内阁”
奠定基础
正式确立
有所发展
达到全盛
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宰相 首辅
地位 中央最高行政官员 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权力 行政,决策等权力 有建议权(票拟)
无决策权(批红)
权力来源 制度、法律赋予 皇帝喜好
与皇权关系 能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
内阁: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机构:司礼监(内廷宦官机构)
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 ——张廷玉等《明史·职官志》
3.宦官专权
明朝皇帝担心内个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后来的皇帝亦然,这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权力: ①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内阁越来越受制于司礼……由于朝廷有命令下达或内阁奏疏上陈,均得经由宦官,太监是皇帝的喉舌,又最先看到奏章,对各种问题之处理,在皇帝阅览本章时给予影响,甚至根本不经过内阁即下达。而阁臣之近侍君王,则远远不如太监。
——杜婉言《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当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力大,出现首辅专权(严嵩、张居正)
当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力大,出现宦官专权(王振、魏忠贤)
讨论:内阁和司礼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他们的权力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无论是内阁权大还是宦官专权,实质上都是君主专制的强化的表现
……锦衣卫是一个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军事特务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凌驾于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之上。它所设的监狱,称为“诏狱”, 意即皇帝特批的监狱。
朱元璋的后继者,又创立东厂、西厂,由太监掌管,听命于皇帝。厂卫横行,构成特务政治的一大特点。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4.监察制度——厂卫制度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临安钱宰,临朝时低吟曰:“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谕之曰:“昨日好诗,然局尝嫌汝,何不用‘忧’字?”宰等谏愧谢罪。 ——《明史》
厂卫制度
宦官专权
内阁制度
加强皇权
废宰相制度

皇帝
中书省






地方: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
明中后期
皇帝






地方
布政司
民政、财政
都指挥使司
军政
按察司
监察、司法
内阁
司礼监
5.废行省制,设三司(地方行政制度)
第二章
明朝的海上交通
1、郑和下西洋
背景: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造船技术的发达
(3)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政治目的为主)
郑和宝船(模型)
概况:(1)时间、次数:1405—1433年、7次
(2)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宝船与其他参照物尺寸对比示意图
郑和大号宝船
故宫太和殿
郑和二千料宝船
哥伦布航海时的旗舰
飞燕阵编队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李约瑟(英国)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行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船数 大号宝船有62艘 (船队最多时有200多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 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洲的古巴、海地
问题:比较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行的性质?
和平之旅
殖民之旅
宣扬国威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3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23张PPT)
未能持续的原因:财政负担过大
第三章
明朝的边疆
1、明朝陆上边疆的举措
(1)对蒙古(鞑靼、瓦剌)
明朝形势图
(1)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2)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堡之变)。
(3)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设立互市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方式:
军事打击;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僧官),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卫所)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2)对藏族(乌思藏)
(3)对东北(女真诸部)
明朝前期派人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蒙古族
女真族
藏族
修筑长城,战争、和议
封授,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
奴儿干都司,封授

蒙古
奴儿干都司
南海
西藏
1、巩固和维护了明朝的大一统局面
2、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3、促进民族交融
积极作用:
隆庆和议
(1)倭寇及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日本倭寇
2、明朝海上边疆的举措
1561年,倭寇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
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带领军民消灭福建、广东两地倭寇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戚家军
(1)倭寇及抗倭:戚家军
戚继光,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表达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拯救百姓于水火,并不
是追求个人功名
(2)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上述材料体现了戚继光怎样的高尚品德?
对象 政策 结果
陆疆 蒙古
西藏
东北
海疆 东南 沿海
澳门
荷兰
战争、长城、和议、互市
恢复贸易,维持和平
封授、设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委任藏族上层
巩固统一多民族
封授、设奴儿干都司
巩固统一多民族
戚继光、俞大猷抗倭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
放松海外贸易限制
无有效手段
葡萄牙获得澳门居住权
无有效手段
荷兰占据台湾
第四章
明清易代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代中后期
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1)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
民众百般盘剥
(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导致
1、清朝崛起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2、明朝灭亡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3、清朝入主中原
清军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最终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对外关系)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民族关系)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1368)
明朝中央制度变迁
宦官专权的表现(司礼监)、设立特务组织(东厂、锦衣卫)
明太祖:废丞相制度(目的、影响?)
明成祖:设内阁(原因、设立情况、权力?)
郑和下西洋(时间、概况、评价)
东南沿海的倭患、海禁、戚继光抗倭
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
16世纪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荷兰、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南部和北部
荷兰击败西班牙占据台湾
与蒙古的关系:修长城、与俺答汗和议
对西藏的管理:封授当地僧俗、设立机构
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建州女真
崛起:
明清易代:李自成起义1644年攻占北京。
多尔衮进入山海关
对东北的管理: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官号
努尔哈赤(大金)
皇太极(大清)
明朝灭亡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