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仿真模拟卷(云南省)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仿真模拟卷(云南省)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秋季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仿真试题(云南省)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7题8分,共20分)
阅读下列语段,请根据要求完成1~4题。(8分)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漂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 ),屏声敛息的一( )。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甲】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乙】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慢条斯理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丙】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 )中( )过来,【丁】“哧”地插进碧波之中,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拥抱了几串白色的气泡,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1.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词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翘首而望(qiáo) 刹那(chà) 眼花缭乱 反应
B.翘首而望(qiào) 刹那(shà) 眼花缭乱 反映
C.翘首而望(qiáo) 刹那(chà) 眼花瞭乱 反应
D.翘首而望(qiào) 刹那(shà) 眼花瞭乱 反映
2.文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屏声敛息 B.疾如流星 C.慢条斯理 D.悄然不惊
3.将“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一句放入文中,衔接最恰当的是( )(2分)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文段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在横线上。(2分)
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拥抱了几串白色的气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比喻)
B. 长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比喻)
C. 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对比)
D. 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排比)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B.《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中描绘了江南山水之美,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又含蓄的表现了希望得到重用。
C.《回忆我的母亲》是伟大的军事家朱德为纪念母亲所写的回忆录,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D.白居易,唐代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7.古诗文背诵默写(请用正楷字体规范书写。)(每空1分,共8分)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3)蝉则千转不穷, 。(吴均《与朱元思书》)
(4)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5)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思乡的句子是: ? 。
(6)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描绘了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
二、综合性学习(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9题。(4分)
【材料一】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材料二】宋濂是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材料三】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第二天下午一起去山林打猎练兵。到了次日,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山林的人。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向人家道歉才行。
【材料四】秦末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话,信誉很高,只要他答应的事,都尽量想法办到。当时的人们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下令通缉季布,窝藏他的人要被诛灭三族。人们非常敬仰季布,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寄居在朱家(人名)的家中。朱家知道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滕公说情。刘邦在滕公的劝说下,撤销了对季布的追捕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8.以上四则材料,共同的主题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答: 。
9.材料四中的刘邦,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答: 。
(二)名著阅读(4分)
10.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
……
②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毛泽东的《长征·七律》中描写了第①段画面的诗句是: 。(2分)
第②段表现出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答: 。
(三)临写与鉴赏(4分)
11.美景悦目,美文赏心,二者结合更是给人以文化和情怀的滋养。请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并将下联部分的内容用楷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分)
12.中华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请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按要求答题。(2分)
对这幅书法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幅草书作品,笔画连绵省简,龙飞凤舞。
B.这是一幅行书作品,笔画相互牵连,舒展、流畅。
C.这是一幅隶书作品,横画长直画短,呈扁宽形状。
D.这是一幅篆书作品,笔画瘦长圆滑,有古代象形字的特点。
三、阅读(13~25题,共38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3~14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写的景象。(2分)
答: 。
14. 诗歌尾联中一“送”字用得好,请赏析。(2分)
答: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5~18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5.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
(4)思欲就亭止息 ( )
16.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译文: 。
17. 【甲】文中“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答: 。
18.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2分)
答: 。
(三)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9分)
老郭脱贫记
①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老郭如总想让出去;“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
②老郭叫郭祖彬,今年56岁,是河南封丘县王村乡小城村农民。年轻时的老郭并不穷,开四轮,拉红砖,日子过得去。没成想,儿子3岁患病,摘除脾脏,手术费花了1万元。老郭把积蓄拿出来,勉强渡过难关,10年后,儿子再次病发,做心脏搭桥手术花了6万多元。这回,老郭借遍“村里一条街”,才凑够医药费,为了还钱,他到天津打工六七年,窟窿没补上,还落下脑梗病,乡邻们忧心地说:“老郭脱贫——猴年马月的事!”
③封丘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6万户,5.8万人。该县对因病、因残等7种致贫原因分门别类,采取“1+2+N”帮执模式,即每户1名帮扶责任人,2项以上扶持政策,家庭成员每人1条帮扶措施。拿老郭来说,安排公益岗位,每月挣400元;孙子享受教育补助,每年1000元;儿媳转移就业卖手机,每月工资1500元。全家享受人身意外险、医疗补充险,阻断“因病致贫”。
④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封丘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1个,户均可享产业扶贫资金8000元。支书郭祖良选定种植中药材,请来中医药大学教授,测土、配方。老郭一听,第一个报名。
⑤4月,是种地黄的最佳季节。可这时麦子已长到腿窝,首批报名的50户农民看不到效益,谁也舍不得铲麦子。
⑥老郭的老伴儿着急了:“万一出不来苗,地黄收不着,麦子也毁了。”
⑦“村支书一心为咱,能把你带到沟里?”老郭坚持己见,并辞去公益岗,专心种药。
⑧第一批10户,种了50亩,老郭种4.5亩。半月后,地黄没出芽。村民议论,老伴数落。老郭一天到地头转几遍,悉心照料。40天,地黄出齐,一地绿色,老郭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我瘦了18斤。”
⑨村支书郭祖良压力更大:“万一种不成,咋有脸见乡亲?”他请专家“把脉”指导,成立种植合作社,与安徽企业达成协议,以优惠价回收药材,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⑩12月,地黄叶枯,眼看就到收获的季节。为解销路之忧,村党支部组织贫困户到安徽找市场。见中药材需求旺盛,更多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种3种药材,共计400多亩,明年将扩至1000亩。依托中药材产业,村里将建中药材展馆,开设中医疗养一条街,发展“养生小城”特色游。
挖出一根弯弯的地黄,老郭算了笔账:4.5亩药材,纯收入1.8万元。自己在合作社干工,月工资1500元;老伴在合作社除草、浇地,可挣500元;儿子开车耕地,也能收入3600元。加上猪,全家年收入五六万多元,家里6口人年人均纯收入9300多元。
(选自2017年06月14日《人民日报》)
19. 如果把本文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你会怎样写?把它写下来。(2分)
答: 。
20. 为了脱贫致富,政府和老郭都做了哪些事情?(5分)
答: 。
21. 全文运用大量数据,说说 段中的数据有何作用?(2分)
答: 。
(四)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3分)
年夜饭
盛慧
①大年初一的傍晚,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雪,踩在上面,发出吱吱吱的声音。通往镇上的道路也被覆盖了,邻近的村庄,都藏在灰暗的光线里。天地之间,一片( ),村庄就像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村庄,我们像村庄里唯一一户人家。
②我和两个表姐在看电视刷《红楼梦》,电视机是黑白的,上面贴了一张彩色的塑料纸。电视里也正下着大雪,一帮人正围着炉子,吃着烤肉。我的口水开了河,边看边咽。外婆推门进来,带来一阵( )的风和细细的雪末。不知何时,雪又下了起来。她叫我们吃饭,我们( )赖着不肯走。过年不能骂小孩,也不能打小孩的,所以我们一点也不怕她。外婆叫不动我们,只好向外公求助。外公答应多给我们一份压岁钱,我们却得寸进尺,要外公背我们。外公只好背着大表姐,左手抱着我,右手抱着小表姐,像一只大熊背着三只小熊,摇摇晃晃来到堂前。
③桌子上放了满满的一桌菜,看一眼,肚子就饱了。凉拌海蜇、风鸡、咸鸭、白切羊肉、卤牛肉,卤猪舌、红烧草鱼、红烧狮子头、红烧团鱼、肉皮冻、白芹炒肉丝、雪莱炒豆芽,中间的大海碗里是咸肉煨笋。
④这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咸肉煨笋。咸肉是腊月做的,品尝过白雪的气息,吸收了阳光的气味,像是清瘦的修道高人,肉质结实紧致,充满干香。笋是冬笋,又白又嫩,像少女的足。冬笋是有小脾气的,如果清炒,刚进嘴的时候,舌头会有些发麻,但如果和咸肉放在一起炖,它的那点小脾气就荡然无存了。
⑤我刚坐下来,外婆就往我碗里夹了一条风鸡腿。每个人都要喝酒,外公喝的是烧酒,我们喝的则是封缸酒,是糯米做的,很甜,好像把我的嘴唇粘住了一样。我不停地和外公碰杯。外公笑着问:“长大了,你会不会买酒给我喝?”我抹了抹嘴说:“到时候,我给你开个酒厂,你随便喝。”众人都笑了。
⑥吃过夜饭,大家喝茶聊天,桌子上放着瓜子、花生、金枣、酥糖、寸金糖、玉带糕。因为是过年,大家说的都是开心的事情。外婆问我说:“你长大了会不会养我?”“当然养,”我顿了顿又说,“每一个都养,我每天给你们发压岁钱。”
⑦喝了一会儿茶,小表姐不知从哪里找来了扑克,提议打“争上游”。我们玩得很开心。外面还在下着雪,天很冷,我们的脚都冻僵了,仍然不肯收摊儿。外婆给我点了一只脚炉,两个表姐都说她偏心。一直到十一点半,眼皮打起了架,我们才肯回房睡觉。
⑧第二天早上,我睡得很沉,外婆一连叫了三遍,我仍舍不得离开热乎乎的被窝。外婆只好将绿苎头的团子焐热,一口一口地喂我。她笑着说:“你昨夜在梦中打牌了吧?”我吃惊不已,外婆竟然连我做什么梦都知道。“这还不算好笑,好笑的是,你和小阿姐两个一起打,”她又接着说,“你在梦里说红桃五,她马上就说黑桃七。你说方块六,她马上说梅花十。”两个人在梦里还会打牌,这样的事情,我真是闻所未闻,笑得嘴都歪了……
⑨时光如尘,日夜堆积。如今,外公和外婆已经成了夜晚的一部分,寂静的一部分。他们消失于时间深处,就像风消失于街道的拐角。曾经充满欢乐的房子,如今蓄满回忆与忧伤。一把生锈的铁锁绑架了房子,昏暗的光线,像丛生的杂草。
⑩而那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在多年以后回想起来,竟然如此美好、温暖,让我不禁眼角温润。那时,外公和外婆都在,我可以尽情地撒娇。时间的流逝如此缓慢,几近停滞,让我误以为一切都恒久不变,我们永远不会长大,他们也永远不会老去……或许,那就是最好的时光吧。
(选自2022年3月1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22. 外公外婆对孩子们的慈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3分)
答: 。
23.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外公只好背着大表姐,左手抱着我,右手抱着小表姐,像一只大熊背着三只小熊,摇摇晃晃来到堂前。(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答: 。
(2)笋是冬笋,又白又嫩,像少女的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答: 。
24.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25. 文章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3分)
答: 。
十、作文(50分)
26. 作文。(50分)
居里夫人对荧荧蓝光的挚爱越强烈,简陋室外的艰辛就越能磨砺她的意志;紫藤萝对生命的渴望越执着,世事变迁的莫测就越能见证它的蓬勃;农民父亲对高筑台阶的向往越持久,朴素生活的煎熬就越能凝聚他的倔强……尼采说:“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越是经历苦痛就越能成长,拥有一束属于自己的阳光。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成长需要______________
题目二:追寻那一束光
写作提示: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④如果选择题目一,请务必先补全题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秋季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仿真试题(云南省)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7题8分,共20分)
阅读下列语段,请根据要求完成1~4题。(8分)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漂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 ),屏声敛息的一( )。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甲】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乙】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慢条斯理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丙】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 )中( )过来,【丁】“哧”地插进碧波之中,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拥抱了几串白色的气泡,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1.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词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翘首而望(qiáo) 刹那(chà) 眼花缭乱 反应
B.翘首而望(qiào) 刹那(shà) 眼花缭乱 反映
C.翘首而望(qiáo) 刹那(chà) 眼花瞭乱 反应
D.翘首而望(qiào) 刹那(shà) 眼花瞭乱 反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
第一空:翘首而望——qiáo shǒu ér wàng,意思是抬头向远处张望,形容盼望之切;
第二空:刹那——chà nà,意思是极短暂的时间,瞬间;
第三空: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结合语段内容可知,她的动作让观众快的无法分辨,因此应该为“眼花缭乱”;
第四空:反应:为因为事件所引发的回应。反映: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②转达。结合语段内容可知,这里应该是观众对她跳水动作的回应,因此应填“反应”;
故选A。
2.文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屏声敛息 B.疾如流星 C.慢条斯理 D.悄然不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A.屏声敛息: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使用正确;
B.疾如流星:形容移动的速度快得像飞逝而过的流星一样。使用正确;
C.慢条斯理: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不符合她在短时间内镇定地完成了动作的语境,应该为“从容不迫”,使用错误;
D.悄然不惊:面色平静,一点也不惊慌。使用正确;故选C。
3.将“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一句放入文中,衔接最恰当的是( )(2分)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的能力。由“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中“已经”一词可知,她的动作在观众不经意间完成了,而【甲】【乙】【丙】处,她的动作都在进行之中,且与后文不连贯。再结合后文“‘哧’地插进碧波之中”一句可知,该句应该放在丁处才与后文连贯;故选D。
4.文段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在横线上。(2分)
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拥抱了几串白色的气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结合后句“四面水花悄然不惊”可知,句子主语是“水花”,而前句主语为“仙女”,前后主语不一致,造成语句不连贯,故应改为“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
5.下列对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比喻)
B. 长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比喻)
C. 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对比)
D. 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排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解答此题要熟练掌握各修辞的特点,结合句子内容来分析判断。A.C.D判断正确;B.判断有误,该项不符合排比句式的要求,排比是三个及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修辞手法是语文常见的手法之一,学生需要牢记常考的九种修辞手法,注意辨别具体用法,学以致用。易错点:设问与反问的区别在于:设问是自问自答,而反问是无疑而问,目的是为了增加语气。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B.《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中描绘了江南山水之美,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又含蓄的表现了希望得到重用。
C.《回忆我的母亲》是伟大的军事家朱德为纪念母亲所写的回忆录,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D.白居易,唐代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B.《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中描绘了江南山水之美,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也表达了诗人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愿望。“又含蓄的表现了希望得到重用”说法有误;故选B。
7.古诗文背诵默写(请用正楷字体规范书写。)(每空1分,共8分)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3)蝉则千转不穷, 。(吴均《与朱元思书》)
(4)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5)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思乡的句子是: ? 。
(6)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描绘了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
【答案】
(1)山山唯落晖
(2)岂不罹凝寒
(3)猿则百叫无绝
(4)老骥伏枥
(5)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6)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晖、罹、凝、寒、猿、骥、枥、暮、愁”这几个字的写法。
二、综合性学习(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9题。(4分)
【材料一】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材料二】宋濂是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材料三】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第二天下午一起去山林打猎练兵。到了次日,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山林的人。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向人家道歉才行。
【材料四】秦末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话,信誉很高,只要他答应的事,都尽量想法办到。当时的人们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下令通缉季布,窝藏他的人要被诛灭三族。人们非常敬仰季布,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寄居在朱家(人名)的家中。朱家知道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滕公说情。刘邦在滕公的劝说下,撤销了对季布的追捕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8.以上四则材料,共同的主题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答: 。
【答案】做人要讲究诚信。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主题的概括。根据材料一“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材料二“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材料三“昨日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向人家道歉才行”,材料四“一向说话算话,信誉很高,只要他答应的事,都尽量想法办到”可知,四则材料都讲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故可得:做人要诚实守信。
9.材料四中的刘邦,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答: 。
【答案】刘邦:不计前嫌,任人唯贤。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根据材料“秦末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话,信誉很高,只要他答应的事,都尽量想法办到”可知,季布,一向说话算话,信誉很高。但季布是项羽的部下,刘邦当了皇帝后,在别人的劝说下,不但没有杀了季布,反而“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可知刘邦是一个不计前嫌,能够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心胸宽大,能够重用人才的人。
(二)名著阅读(4分)
10.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
……
②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毛泽东的《长征·七律》中描写了第①段画面的诗句是: 。(2分)
【答案】大渡桥横铁索寒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识记。由“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可知,这是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二十二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在战友的掩护下,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阻击中,攀爬高悬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冒着生命的危险勇敢战斗,直至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地的故事。据此毛泽东的《长征·七律》中描写这一画面的诗句是: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②段表现出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答: 。
【答案】表现了红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由“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可知,在敌人的猛烈火炮下,红军勇敢无畏,不惧危险,勇夺泸定桥。表现了红军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
(三)临写与鉴赏(4分)
11.美景悦目,美文赏心,二者结合更是给人以文化和情怀的滋养。请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并将下联部分的内容用楷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分)
【答案】古寺深藏松叶云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知识和文字书写。
首先,要求写对联的下联,根据对联的知识可知,对联是从右至左分别是上联和下联,所以说这里的下联是“古寺深藏松叶云”;
其次,楷书要求的是钢笔楷书的每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要交代清楚,工整规范,干净利落,不能潦草粘连。但是是笔画和笔画之间又要有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笔画达到:既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又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流畅自然;
最后,根据要求进行书写即可。
12.中华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请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按要求答题。(2分)
对这幅书法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幅草书作品,笔画连绵省简,龙飞凤舞。
B.这是一幅行书作品,笔画相互牵连,舒展、流畅。
C.这是一幅隶书作品,横画长直画短,呈扁宽形状。
D.这是一幅篆书作品,笔画瘦长圆滑,有古代象形字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书法鉴赏。结合书法作品看,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属于隶书的特点,故选C。
三、阅读(13~25题,共38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3~14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写的景象。(2分)
答: 。
【答案】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向广阔无际的原野中奔流而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理解。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示例: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14. 诗歌尾联中一“送”字用得好,请赏析。(2分)
答: 。
【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表达了自己思乡深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送”是送别的意思,“送”字点诗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送”字看似是写家乡的水对诗人的依依不舍,其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借水之“送”将这一情感表达得含蓄而又浪漫。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5~18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5.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
(4)思欲就亭止息 ( )
【答案】(1)睡觉 (2)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1)句意: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寝:睡觉。
(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3)句意: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尝:曾经。
(4)句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就:到,靠近。
16.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译文: 。
【答案】(1)(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于是(我)好像已经挂在鱼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2)由是,于是。如,像。忽,忽然。
17. 【甲】文中“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答: 。
【答案】作者把无情感的月亮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衬托了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的笔下,那柔美的月色是那样善解人意,当作者孤寂无聊的时候,它悄悄地溜进屋来慰藉作者。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月色入户”的意思是月光从门户射进来。“入”是进入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不说月光照进屋子,而说月光进入屋子。把月光写得有情有义。仿佛月光也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压抑寂寞,于是进入屋子给作者以抚慰。作者以“入”形容月光,也表现了自己看到皎洁月色进入屋子里的喜悦之情。
18.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2分)
答: 。
【答案】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记承天寺夜游》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作者自比“闲人”,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记游松风亭》记叙了作者游松风亭路途中的小事及感想,作者在谪居中信步山野排遣愁怀,领悟自然玄机,此次登松风亭未遂,却觉悟到“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作者为人坦诚、天真、乐观豁达的一面。甲乙两文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都表现作者乐观旷达、随缘自适的胸怀。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三)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9分)
老郭脱贫记
①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老郭如总想让出去;“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
②老郭叫郭祖彬,今年56岁,是河南封丘县王村乡小城村农民。年轻时的老郭并不穷,开四轮,拉红砖,日子过得去。没成想,儿子3岁患病,摘除脾脏,手术费花了1万元。老郭把积蓄拿出来,勉强渡过难关,10年后,儿子再次病发,做心脏搭桥手术花了6万多元。这回,老郭借遍“村里一条街”,才凑够医药费,为了还钱,他到天津打工六七年,窟窿没补上,还落下脑梗病,乡邻们忧心地说:“老郭脱贫——猴年马月的事!”
③封丘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6万户,5.8万人。该县对因病、因残等7种致贫原因分门别类,采取“1+2+N”帮执模式,即每户1名帮扶责任人,2项以上扶持政策,家庭成员每人1条帮扶措施。拿老郭来说,安排公益岗位,每月挣400元;孙子享受教育补助,每年1000元;儿媳转移就业卖手机,每月工资1500元。全家享受人身意外险、医疗补充险,阻断“因病致贫”。
④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封丘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1个,户均可享产业扶贫资金8000元。支书郭祖良选定种植中药材,请来中医药大学教授,测土、配方。老郭一听,第一个报名。
⑤4月,是种地黄的最佳季节。可这时麦子已长到腿窝,首批报名的50户农民看不到效益,谁也舍不得铲麦子。
⑥老郭的老伴儿着急了:“万一出不来苗,地黄收不着,麦子也毁了。”
⑦“村支书一心为咱,能把你带到沟里?”老郭坚持己见,并辞去公益岗,专心种药。
⑧第一批10户,种了50亩,老郭种4.5亩。半月后,地黄没出芽。村民议论,老伴数落。老郭一天到地头转几遍,悉心照料。40天,地黄出齐,一地绿色,老郭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我瘦了18斤。”
⑨村支书郭祖良压力更大:“万一种不成,咋有脸见乡亲?”他请专家“把脉”指导,成立种植合作社,与安徽企业达成协议,以优惠价回收药材,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⑩12月,地黄叶枯,眼看就到收获的季节。为解销路之忧,村党支部组织贫困户到安徽找市场。见中药材需求旺盛,更多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种3种药材,共计400多亩,明年将扩至1000亩。依托中药材产业,村里将建中药材展馆,开设中医疗养一条街,发展“养生小城”特色游。
挖出一根弯弯的地黄,老郭算了笔账:4.5亩药材,纯收入1.8万元。自己在合作社干工,月工资1500元;老伴在合作社除草、浇地,可挣500元;儿子开车耕地,也能收入3600元。加上猪,全家年收入五六万多元,家里6口人年人均纯收入9300多元。
(选自2017年06月14日《人民日报》)
19. 如果把本文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你会怎样写?把它写下来。(2分)
答: 。
【答案】示例:老郭坚定不移地跟着国家政策,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阅读文本可知,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老郭。主要事件是老郭是一个贫困户。但他人穷志不穷。国家号召种地黄,老郭第一个报了名。最终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依托国家的利民政策,成功脱贫。
可概括为:老郭坚定不移地跟着国家政策,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意近即可。
20. 为了脱贫致富,政府和老郭都做了哪些事情?(5分)
答: 。
【答案】政府:①建档立卡,建立帮扶机制;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发放扶贫资金;③聘请专家指导;④解决销路。
老郭:①报名参加扶贫项目;②铲除麦子种中药;③细心照料。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政府:根据第③段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86万户,5.8万人。该县对因病、因残等7种致贫原因分门别类,采取“1+2+N”帮执模式”可得:建档立卡,建立帮扶机制。根据第④段中的“封丘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1个,户均可享产业扶贫资金8000元”可得: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发放扶贫资金。根据第④段“支书郭祖良选定种植中药材,请来中医药大学教授,测土、配方”可得:聘请专家指导。根据第⑩段中的“为解销路之忧,村党支部组织贫困户到安徽找市场”可得:解决销路。
老郭:根据第④段中的“老郭一听,第一个报名”可得:报名参加扶贫项目。根据第⑦段中的“老郭坚持己见,并辞去公益岗,专心种药”可得:铲除麦子种中药。根据第⑧段中的“老郭一天到地头转几遍,悉心照料”可得:细心照料。
21. 全文运用大量数据,说说 段中的数据有何作用?(2分)
答: 。
【答案】数据清晰准确地交代了老郭脱贫的事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数据的作用。
根据 段“老郭算了笔账:4.5亩药材,纯收入1.8万元。自己在合作社干工,月工资1500元;老伴在合作社除草、浇地,可挣500元;儿子开车耕地,也能收入3600元。加上猪,全家年收入五六万多元,家里6口人年人均纯收入9300多元”可知,本段中的数据详细的介绍了老郭一家的收入。从这些收入可以看出老郭已经真正脱贫了。列举详实的数据,用事实说话,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增强了可信度。
(四)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3分)
年夜饭
盛慧
①大年初一的傍晚,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雪,踩在上面,发出吱吱吱的声音。通往镇上的道路也被覆盖了,邻近的村庄,都藏在灰暗的光线里。天地之间,一片( ),村庄就像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村庄,我们像村庄里唯一一户人家。
②我和两个表姐在看电视刷《红楼梦》,电视机是黑白的,上面贴了一张彩色的塑料纸。电视里也正下着大雪,一帮人正围着炉子,吃着烤肉。我的口水开了河,边看边咽。外婆推门进来,带来一阵( )的风和细细的雪末。不知何时,雪又下了起来。她叫我们吃饭,我们( )赖着不肯走。过年不能骂小孩,也不能打小孩的,所以我们一点也不怕她。外婆叫不动我们,只好向外公求助。外公答应多给我们一份压岁钱,我们却得寸进尺,要外公背我们。外公只好背着大表姐,左手抱着我,右手抱着小表姐,像一只大熊背着三只小熊,摇摇晃晃来到堂前。
③桌子上放了满满的一桌菜,看一眼,肚子就饱了。凉拌海蜇、风鸡、咸鸭、白切羊肉、卤牛肉,卤猪舌、红烧草鱼、红烧狮子头、红烧团鱼、肉皮冻、白芹炒肉丝、雪莱炒豆芽,中间的大海碗里是咸肉煨笋。
④这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咸肉煨笋。咸肉是腊月做的,品尝过白雪的气息,吸收了阳光的气味,像是清瘦的修道高人,肉质结实紧致,充满干香。笋是冬笋,又白又嫩,像少女的足。冬笋是有小脾气的,如果清炒,刚进嘴的时候,舌头会有些发麻,但如果和咸肉放在一起炖,它的那点小脾气就荡然无存了。
⑤我刚坐下来,外婆就往我碗里夹了一条风鸡腿。每个人都要喝酒,外公喝的是烧酒,我们喝的则是封缸酒,是糯米做的,很甜,好像把我的嘴唇粘住了一样。我不停地和外公碰杯。外公笑着问:“长大了,你会不会买酒给我喝?”我抹了抹嘴说:“到时候,我给你开个酒厂,你随便喝。”众人都笑了。
⑥吃过夜饭,大家喝茶聊天,桌子上放着瓜子、花生、金枣、酥糖、寸金糖、玉带糕。因为是过年,大家说的都是开心的事情。外婆问我说:“你长大了会不会养我?”“当然养,”我顿了顿又说,“每一个都养,我每天给你们发压岁钱。”
⑦喝了一会儿茶,小表姐不知从哪里找来了扑克,提议打“争上游”。我们玩得很开心。外面还在下着雪,天很冷,我们的脚都冻僵了,仍然不肯收摊儿。外婆给我点了一只脚炉,两个表姐都说她偏心。一直到十一点半,眼皮打起了架,我们才肯回房睡觉。
⑧第二天早上,我睡得很沉,外婆一连叫了三遍,我仍舍不得离开热乎乎的被窝。外婆只好将绿苎头的团子焐热,一口一口地喂我。她笑着说:“你昨夜在梦中打牌了吧?”我吃惊不已,外婆竟然连我做什么梦都知道。“这还不算好笑,好笑的是,你和小阿姐两个一起打,”她又接着说,“你在梦里说红桃五,她马上就说黑桃七。你说方块六,她马上说梅花十。”两个人在梦里还会打牌,这样的事情,我真是闻所未闻,笑得嘴都歪了……
⑨时光如尘,日夜堆积。如今,外公和外婆已经成了夜晚的一部分,寂静的一部分。他们消失于时间深处,就像风消失于街道的拐角。曾经充满欢乐的房子,如今蓄满回忆与忧伤。一把生锈的铁锁绑架了房子,昏暗的光线,像丛生的杂草。
⑩而那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在多年以后回想起来,竟然如此美好、温暖,让我不禁眼角温润。那时,外公和外婆都在,我可以尽情地撒娇。时间的流逝如此缓慢,几近停滞,让我误以为一切都恒久不变,我们永远不会长大,他们也永远不会老去……或许,那就是最好的时光吧。
(选自2022年3月1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22. 外公外婆对孩子们的慈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3分)
答: 。
【答案】①外婆叫不动孩子们吃饭也不生气。②外公答应多给我们一份压岁钱,并同时背着抱着孩子们去吃饭。③年夜饭做了满满的一桌菜,外婆给我夹了一条风鸡腿,让孩子喝封缸酒。④外公外婆开玩笑地问外孙女会不会给他买酒和养老。⑤打扑克时,外婆给我点了一只脚炉。⑥早上我不肯离开被窝,外婆只好将绿苎头的团子焐热,一口一口地喂我。(答出任意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信息。
根据第②段“她叫我们吃饭,我们却赖着不肯走”可概括为:外婆叫我们吃饭,我们不吃,外婆也不生气;
根据第②段“外公答应多给我们一份压岁钱,我们却得寸进尺,要外公背我们。外公只好背着大表姐,左手抱着我,右手抱着小表姐,像一只大熊背着三只小熊,摇摇晃晃来到堂前”可概括为:外公叫我们吃饭,面对我们的“无理要求”,外公有求必应;
根据第⑤段“我刚坐下来,外婆就往我碗里夹了一条风鸡腿”,“我们喝的则是封缸酒”可概括为:年夜饭很丰盛,外婆为我夹鸡腿,让我们喝封缸酒;
根据第⑤段“外公笑着问:‘长大了,你会不会买酒给我喝?’”,第⑥段“外婆问我说:‘你长大了会不会养我?’”可概括为:外公外婆开玩笑,外公问我会不会给他买酒喝,外婆问我会不会给她养老;
根据第⑦段“外面还在下着雪,天很冷,我们的脚都冻僵了,仍然不肯收摊儿。外婆给我点了一只脚炉,两个表姐都说她偏心”可概括为:打扑克时,外婆为我点脚炉;
根据第⑧段“我睡得很沉,外婆一连叫了三遍,我仍舍不得离开热乎乎的被窝。外婆只好将绿苎头的团子焐热,一口一口地喂我”可概括为:我不肯起床,外婆喂我吃绿苎头的团子。
23.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外公只好背着大表姐,左手抱着我,右手抱着小表姐,像一只大熊背着三只小熊,摇摇晃晃来到堂前。(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答: 。
(2)笋是冬笋,又白又嫩,像少女的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答: 。
【答案】(1)动作描写,用“背”“抱”“摇摇晃晃”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外公一人背着和抱着三个孩子的情态,表达出外公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笋比作“少女的足”,非常逼真地表现出冬笋的又白又嫩。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选句是对外公的动作描写,用“背”“抱”“摇摇晃晃”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外公一个人背着、抱着“我们”三姐妹的情形,写出了祖孙两代人充满家庭的温馨,表达了外公对“我们”的爱。
(2)这句话是描写笋的句子,将“冬笋”比作“少女的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冬笋“又白又嫩”的特点。
24.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答案】文章开头的雪景,描绘了村庄被雪全部覆盖的美丽景象,渲染了过年的气氛,衬托出年夜饭的温馨和亲情的温暖。(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文章开头写雪景,描绘了一幅村庄雪景图,点明了季节,渲染了安详宁静的过年气氛,为下文我们窝在家里做铺垫,烘托出一家人吃年夜饭的温馨气氛。
25. 文章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3分)
答: 。
【答案】①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之情。②对家乡美食的赞美之情。③对外公外婆疼爱自己的感恩之情。④对流逝的时光的惆怅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根据第③段“桌子上放了满满的一桌菜,看一眼,肚子就饱了。……中间的大海碗里是咸肉煨笋”可见作者对家乡美食的赞美;
全文都在写过年时外公外婆对自己的爱,体现了作者对外公外婆的爱和感恩;
根据第⑨段“时光如尘,日夜堆积。如今,外公和外婆已经成了夜晚的一部分,寂静的一部分”可见,作者感慨岁月易逝,物是人非,充满了对外公外婆的怀念;
根据第⑩段“而那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在多年以后回想起来,竟然如此美好、温暖,让我不禁眼角温润”体现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
十、作文(50分)
26. 作文。(50分)
居里夫人对荧荧蓝光的挚爱越强烈,简陋室外的艰辛就越能磨砺她的意志;紫藤萝对生命的渴望越执着,世事变迁的莫测就越能见证它的蓬勃;农民父亲对高筑台阶的向往越持久,朴素生活的煎熬就越能凝聚他的倔强……尼采说:“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越是经历苦痛就越能成长,拥有一束属于自己的阳光。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一:成长需要______________
题目二:追寻那一束光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如果选择题目一,请务必先补全题目。
【解析】
题目一: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试题。
第一,审题。半命题“成长需要 ”着重于成长道路上的必要条件,目的是写出作者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成长变化。选择的这些必要条件,应该合情合理,积极向上。后面补充的词语应该为正能量的东西,如;责任、爱心、诚信、鼓励等,也可以是挫折、苦难等。
第二,立意。我们的成长需要亲情的呵护,友情的关爱;需要书籍的浸润,知识的滋养;需要自信的支撑,掌声的鼓励;需要豁达的心胸,崇高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变得真诚而善良,坚韧而强大,睿智而完美。可以从以上这几个方面立意,重点突出补充的这个词语。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成长需要梦想”,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有梦想才有动力,但要实现梦想必须根据现实各方面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为之努力,为之拼搏,才能圆梦。还可以写“成长需要担当”,成长是一次蜕变,担当必定伴其一生。在成长中培养担当的意识,在担当中长大成熟。
题目二: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
第一,审题。“追寻”本义是“跟踪寻找”,在这里是追求、跟随的意思。“那一束光”有其引申义,需要在下笔前思考清楚“光”的含义。“光”在此处的含义,应是积极向上的、富有正能量的,如鼓励、自信、亲情、友情等。“那一束光”指的是什么?“追寻”的原因是什么?我是如何为“那一束光”而付出自己的努力的?围绕这三个问题思考就可以构思自己的文章。
第二,立意。从题干中可知,“越是经历苦痛就越能成长,拥有一束属于自己的阳光”,居里夫人、紫藤萝、农民父亲三者皆是心中有渴望,才会经受住生活的洗礼。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追寻”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是我们“追寻”的本身就带着的思考以及体现的人生的境界。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追寻中把握拥有,且行且珍惜,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追寻”!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把老师看成是生活中的光,引领自己掌握知识,教育“我”做人,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还可以把书籍看成是生活中的光,写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读书对“我”成长的作用;还可以写自强不息是我生活中的光,写自己通过自强不息获得了成功,感到欣喜。
【答案】【例文】
【范文一】成长需要榜样
若说成长是踽踽独行于暗夜,向着一场场未知的摸索,那么榜样就是高擎的火把。榜样可以让我们有穿越层层阻碍的勇气,让成长的道路闪烁着光芒,让我们有梦可追,有泪可落。张云雷,是我成长路上的榜样。
张云雷的笑是明媚的,他一笑起来便眉眼弯弯,看着便叫人心生欢喜,若是台下有人说了什么,他常常是笑着背过身去的。
张云雷对舞台,对相声,对传统总是有一种特别的眷恋。有一次他在演出前发了高烧,但是仍然坚持演出。那一场演出最终很成功,周遭满是欢喜,但我却只顾着心疼。
渐渐的,我不再满足于在电视、手机上看他,我想和他并肩,成为和他一样优秀的人,于是,他变成了我追逐的星星。
那是一个夏天,蝉鸣比哪一年都聒噪,窗外枝丫疯长却总也挡不住烈阳,我忐忑不安地在等候室里准备着即将开场的演讲。等待仿佛漫无止境,手不住地颤抖,心也狂跳不止,身上出了一层汗,被冷风一吹,我结结实实地打了个寒颤。我想低头读稿,却发现熟悉的字变得陌生,怎么读也读不下去。
马上就轮到我了。我急得想哭,不知怎么的,我脑海里闪过了一个身影,明明只是一个身影,我却感到莫名的安心。我在虚幻的光影中努力去辨识着,只见那道身影越来越清晰,看清楚了,那是聚光灯下的张云雷。他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如一帧帧电影镜头闪过,把我原本慌乱的心跳一点点抚平下来。
“他可以在舞台上收放自如,你为什么不行?你这样还怎么追上他?”我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喊。
我长长地呼了口气,接过话筒,走上台,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微微颤抖。熟悉的身影又在脑海中重现,慌什么?向你的榜样学习。挺直腰板,自然呼吸,我把自己想象成有多年舞台经验的张云雷,放缓语速,从容应对。演讲结束,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眼里有泪光闪烁。
仰望星空的同时,想努力成为那个会发光的人,因为成长需要这样的榜样。
【范文二】追寻那一束光
即使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依然还会努力追寻那一束光,努力在那束光下夺目绽放,释放最美的自己。
又到了练琵琶的时间。琴包摆在身旁,但我却迟迟没有拉开拉链,桌上是亮着屏幕的手机:“你得奖了吗?我是一等奖啊。”朋友的短信是如此刺眼,我心中五味杂陈,因为我并没有在这次比赛中获奖。
“丫头,怎么这么久还没有听见你的琵琶声?”外婆边说边走到我身旁。只见她手里拿着一个大瓶子,我疑惑地拿过来,还未询问,外婆便说道:“这是上次你妈妈的朋友送来的芦荟,我今天才想起它,把它做成了芦荟胶。”我想起来了,昨天我在墙角看见过它,色有些暗黄,叶片上有暗沉的斑点,看起来已毫无生机,居然还能做成芦荟胶?我拧开瓶盖,淡淡的清香弥漫开来,让人倍感舒适,抚平了我心中的焦躁。我拿起手机,给朋友回复道:“我没有得奖,但恭喜你啊,你太棒了!”我长舒一口气,取一点芦荟胶轻抹在脸上,凉凉的,很清爽。没想到在那看似干瘪、已经暗黄的表皮下,竟蕴藏着如此饱满的汁液。思及此,我抱起琵琶,一曲《十面埋伏》从指尖倾泻而出。
自那以后,每天傍晚,我的房间里总是准时流淌出琵琶的琴音。外婆总会夸赞我:“这首《野蜂飞舞》太精彩了!”“这是我听过最好听的《行云流水》。”“丫头,外婆每天都等着听你弹琴呢!”
在一次琵琶展示活动中,我又要和实力强劲的琴友们同台展演,我内心十分忐忑,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演出那天早上,刚坐到餐桌旁,我便发现了一丝“新绿”,定睛细看,是一小棵芦荟。外婆见我有兴趣,便说:“上次切芦荟的时候它的根部已经枯萎了,我顺手浇了点水,没想到它竟顽强地再生了。”我怔住了,再仔细一看,这棵矮矮的芦荟“头顶”上还有一株小花骨朵。花苞虽小,但它追寻着光芒,顽强地生长着,似乎要冲破外层的包裹,渴望着极致地绽放。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浮生一味平添美,出世无容也尚嘉”。是啊,芦荟是朴素的,它不是植物中最耀眼的,也不是最完美的,但它仍努力使自己极致地绽放,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我不也是一样的吗?虽然我不是最完美的,但我在舞台上也应该像芦荟那样努力地去追寻照耀我的那一束光,极致地绽放自己,追逐属于我的光芒。我不再忐忑,提上琴包,充满自信地走出了家门,外面阳光明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