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6.1《质量》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6.1《质量》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六章 第1节 质量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初步概念、托盘天平的使用、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三部分内容。质量是学生认识各种物质必备的基本物理量之一,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仪器,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是本节学习的重点,也为后面学习密度等知识打下基础。这一节,无论是在学生知识学习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方面都显得至关重要。
教材把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安排在初步学会使用天平后,便于学生亲自通过实验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标分析】
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具备一定研究问题的能力,对生活中物体的重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小学阶段学习了质量基本的单位换算,学生也具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基本能力,这都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但学生对物体与物质的概念并不清晰,单位换算还不够熟练,这就需要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在交流体验中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之情。
【课时规划】
学习内容 预设课时
质量的定义及单位、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1课时
课后练习讲解 1课时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例能初步建立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通过实验操作能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理解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重点、难点: 1.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2.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比较、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四、学习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探究法;实习作业法
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ppt课件、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泥、烧杯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复习导入:小学数学内容——质量单位换算小题练习 提出问题——引出质量 过渡语:同学们对千克、克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不陌生,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吗?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质量的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利用已学过知识引起学生共鸣,同时设置疑问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新课 探究 任务一 质量的定义及单位 展示课件图片 地球上的高山、古楼、林木、花草、鸟兽都是由物质组成。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所必须的物品等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2、观看课件图片,总结规律 给出生活中常见物体,让学生分析归纳共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思考 讨论思考总结然后自由回答 通过本土梵净山、铜仁中南门等图片让学生建立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概念。
想一想:请把下列物体分类,说出根据什么理由来分类? 桌子 凳子 铁锤 生:桌子和凳子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铁锤和铁钉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然后建立概念,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现学知识点,与此同时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概括结论的能力。
铁钉 问:铁锤和铁钉,桌子和凳子,又有什么不同呢? 归纳总结: (1)木桌和木凳、铁锤、铁钉,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 (2)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问题:如何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从而引入质量概念。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拓展教学: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物体有一定的形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而物质指的是构成物体的材料。 生: 桌子和凳子都是由木材这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比凳子所含的木材多。铁锤和铁钉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般铁锤比铁钉所含的铁多; 学生讨论思考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质量不同的比较,得出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且组成物体的物质会有量多量少的区别。 通过引导、对比得出质量的概念。 发现学生前概念、潜意识中出现的误区并及时纠正。避免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现模棱两可现象。
2.物理量符号:m 3.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 1 t =1 000 kg; 1 kg=1 000 g ; 1 g=1 000 mg 有了质量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对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进行衡量。去超市购物,告诉营业员自己要买多重,实际上表达的就是质量的大小。需要注意物理学中的“质量”与日常生活中表示产品优劣的“质量”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当堂练习(1分钟) 1、 6t=_____kg 70g=__ kg 2、一枚邮票约50____,一个中学生的质量是50 _____,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____。 4.估测常见物体质量: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找出质量的概念、符号和单位及单位换算,在课本做出标记,朗读记忆。对质量有感性认识。同时注意区分本节的“质量”与生活中为产品优劣所描述的“质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强化单位的换算,同时对生活中常见物体质量多少有基本认知。 结合图片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质量有基本的认识,让学生贴近生活寻找物理的“原形”,拉近生活与物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为后面物理回归生活打好基础。
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质量。
任务二 天平的使用 问题过渡:如何准确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生活中又有哪些工具测量质量?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测量工具。 图片展示常用秤 实验室怎样测量质量呢? 自然过渡,引出天平。接着让学生有步骤地自主学习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活动一、自主学习,归纳总结 第一步:学生自学课本109页,对照实物熟悉天平的结构;小组内一个同学指托盘天平的结构,另一个同学说出名称,随机找一位同学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接着对照托盘天平,阅读课本110页和天平使用说明书,自主学的使用。学习过程中,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学习。 1.在测量之前,如何调节天平? 2.测量过程中,如何放置物体?如何才能使天平再次平衡? 3.最终的测量结果如何确定? 小组代表发言,对讲得好的小组加分鼓励。同时用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梳理天平的保养方法和使用要点。 活动二:动手尝试,暴露问题。 学生动手尝试使用天平。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测量橡皮泥,橘子、雪 自主学习,归纳总结 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三个实验: (1)将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然后测质量; (2)改变橘子位置,然后测质量;
的质量,填入表格,记录发现的问题。大胆去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总结出天平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活动三:再次动手,操作实践。 这次要求学生更高质量、更迅速地测出一块橡皮泥变形后的质量、橘子改变位置后的质量、和雪熔化后的质量。在课件上填写数据,同时为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埋下伏笔。 (3)测雪化前和雪化后的质量。 为后面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做好铺垫。 教学进度到本章节时刚好是冬天,若没有下雪可用人造冰块代替。
任务三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数据,分析得出物体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都不会影响质量的大小。 思考总结 让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得出对“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这一结论,加深对“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这一结论的认识,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巩固了天平的使用。
迁移应用 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小杯水和一小匙食盐的总质量,然后把食盐溶于水,再称食盐水的总质量,比较两次总重量的称量结果。 学生动手实际操作 使用正确的方法完成固体、液体质量的测量,再一次练习了天平的使用,首尾呼应;同时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迁移创新,情感升华。
拓展提升 1.用一架砝码严重生锈的天平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其结果将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无法判断 D. 不变 2.在天平使用过程中,若物体和砝码放反以后怎么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思考 加深对托盘天平测量原理的理解
总结反思 感悟升华
布置作业 教材第11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题。
板书设计 第1节 质量 一、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1.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注意事项 ;②使用步骤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三、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学反思 1.学生对于质量的概念、单位及换算掌握得比较好。 2.学生第一次看到天平都很兴奋,学习兴趣很高,都在非常认真地操作,过程中尽管出现很多违反实验规则的错误,教师及时的指导纠正对学生掌握托盘天平正确的使用方法至关重要。 3.天平的使用要提醒学生注意两方面:一是使用之前的调节,眼、手、脑协调并用,手调螺母,眼看指针,脑要判断;二是测量,也就是使横梁恢复平衡,注意加减砝码,移动游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