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023届高三语文限时小测十四
_______月_______日 星期_______ 姓名:_______
拓展阅读
名家名作:老舍《断魂枪》
【作品简介】
《断魂枪》是1935年老舍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该小说情节简单,讲述了沙子龙这一武林高手改变身份当客栈老板后的境遇,串连王三胜卖艺、孙老者与王三胜比武、孙老者献技三个小片段。其中沙子龙从侠客到客栈老板的身份改变铸满了作者深沉而凝重的文化情结。
【文本欣赏】
断魂枪
老舍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武行改为服务行业,怎么回事?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枣红色多穗的镖旗,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
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社会环境描写。概括性再现了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时代背景,它为人物的活动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真实的背景。)
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这表明他内心深处对过去世界的眷念、欣赏而又无可奈何。)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对比。现在的落寞与过去风光形成对比,白天的黯然与夜晚的自信对比,一方面对往昔神枪的威风八面满怀留恋,一方面又在痛苦与无奈中将镖局改成客栈,突出了沙子龙关闭武馆的原因。)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处为沙老师吹腾。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大刀靠了身,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运用短句,简洁有力,将王三胜高超的武艺描写得有声有色,侧面衬托了沙子龙的武艺高超。)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踌躇满志的动作和神态,对观众充满期待。)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诸位!”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地说,可是大家全听见了。(“等”的过程,失望的埋怨。只是争强好胜,痴迷武功。爱的只是众人的喝彩,或武功的招式。国术在他手里沦为混世的手段,或炫耀的资本,是利己体现。)
西北角有个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么直顺。(第三者外行眼光中的孙老者:其貌不扬、身体瘦弱。)
“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黄胡子老头儿答了话。
这个老家伙绝对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睛像两口小井,深深地发着贼亮。(与第三者眼中的形象对比。在王三胜这个行家的眼中,孙老者是武功高强、具有进取精神的武功高手。)
“下来玩玩,大叔!”王三胜说得很得体。
“神枪沙子龙的徒弟,好,让你使枪吧;我呢?”
“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
老头子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王三胜努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
老头子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枪缨打了一个红旋。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老头子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上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拍,枪又落在地上。(一招一式,稳而不乱,作者描写得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只两个回合,完胜王三胜,突出孙老者高强的武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别走!”王三胜擦着汗:“你不离,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王三胜不敌老头子,抬出沙老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
“你老贵姓?”他问。
“姓孙哪,”老头子的话与人一样,都那么干巴。“爱练;久想会会沙子龙。”
到了客栈,三胜心中直跳,唯恐沙老师不在家,他急于报仇。(心理描写。心跳、担心、着急,突出王三胜失败后急于报仇的心理。表现他毫无比武人的心胸气度,为结尾沙子龙“不传”断魂枪做铺垫。)他知道老师不爱管这种事,可是他相信这回必定行,他是大伙计,不比那些毛孩子;再说,人家在庙会上点名叫阵,沙老师还能丢这个脸吗?(王三胜了解老师,所以担心;揣度老师,所以相信老师会出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胜,”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
“有事吗?”
“栽了跟头!”
只打了个不甚长的哈欠,沙老师没别的表示。(表明态度。徒弟栽跟头却漠不关心,设下悬念。)
王三胜心中不平,但是不敢发作;他得激动老师:“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心理描写。王三胜动心思激老师为他“复仇”。)
客人进来,沙子龙在外间屋等着呢。彼此拱手坐下,他叫三胜去泡茶。三胜希望两个老人立刻交了手,可是不能不沏茶去。孙老者没话讲,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沙子龙。
沙子龙很客气:“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情节转折。“客气”谦逊,显示出沙子龙的武德。)
“我来为领教领教枪法。”
“五虎断魂枪?”沙子龙笑了:“早忘干净了!早忘干净了!告诉你,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委婉拒绝。)
“教给我那趟枪!”孙老者抱了抱拳。(孙老者为学习传统的武林绝技而风尘仆仆地奔走江湖,对武艺执着坚守,是积极学习传承的。)
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执意“不传”断魂枪。)
孙老者的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到屋里抄起蓝布大衫:“打搅了,再会!”(细节描写。孙老者有涵养、知进退、懂礼节,有武者的风范,但沙子龙依然没有传给他断魂枪,表明沙子龙的坚守。)
沙子龙把客人送到小门,然后回到屋中,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
王三胜和小顺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虚实结合。实写:一直坚持夜间私下练武,表达了沙子龙对武术挚爱之情。虚写:回忆让他留恋过去的美好。内心矛盾交织。)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最后坚定“不传”的抉择,表明他对时代变化表现出一种消极没落的心态。他“不传”断魂枪绝技,是一种与时代抗衡的保守心态,表现了他孤傲执着的性格。)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专题训练
诗歌模拟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①。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②。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籯: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②《三国志》孔融赞韦端的两个儿子“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比喻子孙有才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两句劈空而来,用鲜明的对比方式先发议论,夺人眼球,发人深思。
B.颔联承上,诗人既赞颂了胡逸老的高贵品格,又借典故表达了美好祝愿。
C.颈联一个“出”字,化动为静,手法巧妙,与“两山排闼送青来”异曲同工。
D.尾联总收全诗,闲逸中观山水,山水之气涤荡心灵,使人灵魂澄清无滓。
16.“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教、家风。你从诗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化动为静”错误。“山随宴坐图画出”意思是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山景是静景,诗人用“出”字展开画卷,使得画面具有了动感,所以应是化静为动。故选C。
16.①诗书传家:诗书教化,育子成材,只留金钱财富,常招致灾祸。
②乐善好施:宅心仁厚,悲天悯人,为子孙后代树榜样,蓄福报。
③清廉自守:坚守本心,心灵澄澈,任何外物都不能够玷污灵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从“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一句体现胡逸老以诗书传家,且为人淡泊名利,影响子孙品性;“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说胡逸老愿意与贫穷的人家分享自家的粮食,后一句称赞他如此品德必然会有人才出众的子弟,体现出胡逸老仁爱之心,启示后代为人要乐善好施;后两联则写胡逸老在致虚庵中的生活,观看青山绿水,心境闲适,更没有凡尘俗事来污染清明的心境,体现出胡逸老人格高雅、胸襟广阔的特点,启示后人要坚守本心,清廉自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 范仲淹
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注】尺素半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注】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和诗,李光化有诗寄来,诗人写诗回赠他。
B.首句里的“尧舜风”采用借代的手法,展现了太平安定的社会景象。
C.颈联描写斗茶、饮酒的画面,充满色彩感,可看出参与者兴致颇高。
D.尾句未明写秋光月色中人的具体活动,却意境空明,给人想象空间。
16.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B【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综合赏析能力。B项中,“‘尧舜风’采用借代的手法”错误,“万里承平”是万里太平之意,这句的意思是:就像尧舜时期一样,民风安乐。现实的太平和尧舜民风安乐进行比较,突出现实的太平安定,属类比手法。
16.①官务清简空闲:天下太平,百姓丰乐,作为地方官自然就没有官务琐事缠身。②生活闲适雅致:与宾客斗茶、饮酒兴致高昂;赏秋光、月色只为与宾客尽兴。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诗歌通过“万里承平”“尺素空空”“庭中无事”“吏归早”表明天下太平,如尧舜时期一样,地方官员也没什么公文或书信需处理,无事而早归,民风安乐,百姓安居乐业,说明治所太平,表现诗人因没有官务琐事缠身而官务清闲;诗人每天与宾客“斗茶”“行酒”“赏月”,唯恐不能与嘉宾尽兴,表明了作者对清净优雅的生活情趣的追求。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醉蓬莱① 黄庭坚
对朝云叆叇②,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注】①绍圣二年,作者因被指控所撰修的《神宗实录》失实多诬,贬为涪州别架黔州安置,此词当是他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②叆叇:状云,表现云气浓重,据汉代服虔《通俗文》的解释,更有日色昏暗之意。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云”“暮雨”“乱峰”等词语让读者进入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
B.上片中“画戟”三句,没有顺着前句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仪仗图。
C.下片开头四句承上片最后一层意思而加以生发,以眼前之景来抒发望乡之苦。
D.“樽酒”五句用地方官为作者摆酒接风、欢饮公堂的热闹场景,反衬悲凉孤寂之情。
15.王夫之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请分析本词对这一艺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6分)
【参考答案】
1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以眼前之景来抒发望乡之苦”错,“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是设想在贬谪地的望乡之苦,因此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中的未来之景。
15.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转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为了构成鲜明的对比,写悲与乐所用词语的色彩的反差也很大:前者朴素自然,近乎口语,直抒胸臆;后者富丽浓郁,风华典雅,着力铺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上片开头的“朝云”“暮雨”“乱峰”等,暗示遭贬后神乱意迷的心境,接着描绘出一幅热闹的仪仗图,最后却“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内心一片悲凉。下片开头设想在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接着写地方官为自己摆酒接风、欢饮公堂的热闹场景,来反衬悲凉孤寂之情,最后词又跌入深沉的乡愁之中,唯有那杜鹃“不如归是”的声声啼鸣陪伴着他通宵达旦。在用词上,写悲情时用“叆叇”“乱峰”“锁”“去天尺五”等词语,写乐景时则用“画戟”“靓妆”“荔颊红深”等词语。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②是丁年。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③茂陵:汉武帝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诗人想象苏武初见汉使时悲喜交加而情难自禁,下句由人到景,描写“古祠高树”渲染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
B.颔联上句诗人想象苏武在寂静的夜晚,望着大雁的身影消失天边,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故国音讯断绝的史实。
C.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中“回日”形容楼台极高,日神都为之掉头。该句写苏武归汉时,楼台依旧,武帝已逝,物是人非。
D.尾联写苏武归汉后封侯受爵,但长眠茂陵的汉武帝却再也无法见到这一幕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先皇。
15.本诗历来被认为是刻画苏武白发丹心汉臣形象的佳作,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本诗。(6分)
【参考答案】
1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C.“‘回日’形容楼台极高,日神都为之掉头”错误,此处的“回日”是指苏武回来之日,而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的“回日”之意。故选C。
15.①借景抒情。颔联写云边燕断之景抒发苏武对故国深沉的思念之情,借荒塞归牧之景抒写苏武家国难归之痛。②反衬。“去时”反衬“回日”,苏武离开汉时正值壮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而回来时,头发花白,楼台依旧,武帝已逝,物是人非。③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武帝已逝,见不到苏武封侯受爵,以此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之情。④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以此写时间的流逝,苏武那“白发丹心”的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了两幅画,一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二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第一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先说“回日”,后述“去时”,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采用反衬手法,写出物是人非之感。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以“茂陵”代指汉武帝,是借代手法。“逝川”则用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典故,表达出苏武被困匈奴时间之长,以及他忠心耿耿的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