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必修2 经济与社会3.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案(第二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必修2 经济与社会3.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案(第二课时)

资源简介

3.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案
议题二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解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时目标
1.政治认同
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认识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
2.科学精神
科学的认识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实体经济的要求,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明确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要求。
3.公共参与
积极投身实践活动,通过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认清我国的经济国情,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
◎学习任务
任务一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任务二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任务三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探究活动
任务一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活动1. 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例 探究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活动设计:
典型案例: 材料一 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远低于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行业报酬结构失衡,使资本和其他各种要素更多地进入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抑制了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通过降成本、提品质、优化市场环境等综合手段,把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和吸引力提上去,要让做实业有前途。 材料二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视频) 材料三 疫情以来,银保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引导银行机构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从具体数据来看,2021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143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在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协同支持下,实体经济利润增速明显上升。2021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3.4%,两年平均增长21.7%。从数据对比来看,银行业利润增速和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一降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的积极效果。 教师活动: 向学生介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读懂材料信息,从为什么、怎么做两个角度理解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观看视频,了解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思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举措,真正理解实体经济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提问: (1)结合材料,谈谈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为什么要放在实体经济上。 (2)结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视频和材料,阐述如何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解析: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体企业)相较于金融、房地产行业而言,盈利能力和吸引力不足,材料一主要反映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多管齐下,材料二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材料,深入说明金融是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材料三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材料一、二、三遵循的思路是:问题—举措—结果。 本案例着重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讲清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设计意图:
意图1:(举一反三 突破难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容较多,选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案例,将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讲清讲透,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诸多举措,避免了泛泛而谈。
意图2:(真实情境 真学真信)课堂引用真实的、最新的情境作为素材,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国家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举措和这些举措的实施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改变。只有真实的感受到了,才能够真相信,才能够发自内心的认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任务二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活动2. 撰写调研报告 关注乡村振兴
活动设计:
活动形式:调研 活动要求:分组调研,撰写并分享调研报告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请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四个角度,调研某乡村的发展现状,并为该村的振兴提出具体建议,撰写调研报告。 教师活动: 先要确定本次调研的乡村,所选乡村要具有典型性,且离学校较近。将学生分为三组,引导学生通过网上收集资料、电话采访等形式开展调研活动。 学生活动: 积极参与调研活动,根据分工从某一角度对调研对象开展调研,根据老师的指导撰写调研报告,并与其他组分享、交流调研报告。
解析: 开展本活动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调研对象,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确定合适的调研对象。对象确定后要做好分工工作,并跟进指导。 该活动的开展的难点在于如何获取信息,以“产业”为例,学生需要通过哪些渠道去获取某村的产业状况,需要老师协助、指导。各组调研报告完成后,老师要进行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
意图1:(走出教室 迈入社会)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体现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并为乡村振兴提出具体的建议,进而真正理解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意图2:(注重实践 立德树人)在开展调研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任务三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活动3. 以扩大进口为例 探究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活动设计:
典型案例: 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货物和服务年进口值均占全球1/10左右。 2018年11月,中国进一步降低石材、陶瓷、机电等1585个税目商品的最惠国税率,关税总水平由2017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达23%。同月,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70多个国家、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现场展示了法国葡萄酒、阿根廷红虾、美国智能车载空气净化器……进博会吸引了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其中1/4以上为智能及高端设备。 中国扩大进口“大蛋糕”的清单上,既包括数控机床、智能终端、精密医疗设备、新型汽车、先进民用飞机等高技术产品,也包括个人电子产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 教师活动: 介绍中国扩大进口的相关数据和种种表现,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思考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生活动: 了解中国扩大进口的数据和表现,认识到进口日用消费品和高技术产品带来的不同影响,加深对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理解。
提问: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
解析: 该案例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扩大商品进口的案例,分析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积极影响有以下四点:①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繁荣生产与消费。②激发市场竞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③丰富消费品市场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更好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④带动技术引进,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设计意图:
意图1:(典型情境 感悟新知)通过真实、典型的情境,让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到中国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进而理解扩大开放、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意图2:(扩大开放 坚定信心)课堂采用真实的、典型的案例作为情境素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展开放型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学生只有真实地感受到了,才能够真正认同中国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议题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推动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
由于市场体系、分配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经济体制在本册教材其他篇目已有充分论述,因此本议题分别从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三个角度深入阐述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课时作业
1.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以下措施符合这一要求的有( )
①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②限制传统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③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④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农村供水保障、乡村清洁能源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等工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 )
①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②推动城市乡村融合发展的有力举措
③优化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的具体体现
④提高基层政府工作效率的必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规模为846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8%,但中国FDI逆势增至2120亿美元,增幅为14%,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2020年中国FDI逆势增长,得益于( )
①中国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增长率先恢复
②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货物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
③中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对外资更具吸引力
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大,投资结构改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6
/
7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