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案议题三 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第二课时)◎课标要求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2.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3.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政策。◎课时目标1.政治认同明确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认同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政策和措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坚定制度自信。2.科学精神用全面的观点认识我国居民获得收入的方式和合法途径,解释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政策,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法治意识理解并支持国家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决心和措施,增强合法经营、依法致富的法治意识。4.公共参与通过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增强社会公共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唤起社会主人翁意识,积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学习任务任务三 个人收入的多少与“获得感”的关系任务四 在收入分配中影响“获得感”的其它重要因素◎探究活动任务三 个人收入的多少与“获得感”的关系活动4 以小夏家收入为例 探究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建立的原因典型案例: 小夏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夏的妈妈是一家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除工资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基金都有收益。小夏的叔叔和姑姑都是农民,叔叔租种了同村村民的承包地,大规模种植葡萄,收入可观;姑姑转让的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一心一意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小夏爷爷退休后的业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教师活动: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内涵及意义,掌握我国居民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理解我国建立的基本分配制度的原因。 学生活动: 阅读与分析材料,从不同角度列出小夏一家人的各种收入,思考我国存在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及途径的原因。提问: (1)从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角度,分析小夏一家人获取收入方式分别是什么? (2)从个人收入分配途径的角度,分析小夏一家人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3)我国为什么存在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及途径?解析: (1)从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角度看,小夏的爸爸在国企工作,获取的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妈妈在民营企业工作,获取工资及股票分红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叔叔租种土地种植葡萄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姑姑经营农家乐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爷爷退休后通过转让小发明专利获取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2)从个人收入分配途径角度看,小夏的爸爸、妈妈在企业工作,他们的工资和奖金属于劳动性收入;小夏妈妈的股票分红属于财产性收入、家里的银行存款和基金收益属于属于财产性收入;小夏叔叔转让租种土地种植葡萄获取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小夏姑姑转让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获取的土地流转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其经营的“农家乐”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小夏爷爷转让个人发明专利技术获得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3)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也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我国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土地、数据等要素也参与分配,这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设计意图:1.(探究学习,获取新知)通过探究小夏一家人获取收入的方式及途径,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存在按劳和按要素两种收入分配方式及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在探究过程中思考我国存在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及途径的原因。2.(生活情境,提升能力)课堂引用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解释现存制度和政策的合理性,提高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认识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5 以调查经济数据为活动 探究解决个人收入多少与“获得感”关系的方法、机制和意义调查活动: (1)调查背景: 发展生产,收入增加,“获得感”会增强;反之,如果生产发展了,个人收入没有相应提高,“获得感”就很难提升,甚至产生“失去感”。党的十九大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两个同步”直接影响收入的多寡,关系“获得感”的多少,意义重大。 (2)调查内容: 年份20162017201820192020GDP增长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3)调查要求: ①四组调查数据要齐全; ②调查数据要进行初步的分析; ③调查完成后使用学生端拍照上传。 (4)调查结果: 教师对收到的学生数据调查表进行分类与评价,课堂上给予评价反馈。(考虑到学生搜集的数据的准确性,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展示下表权威数据,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20162017201820192020GDP增长率6.86.96.76.02.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6.37.36.55.82.1劳动生产率6.56.76.76.32.8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8.08.78.38.64.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生产发展与个人收入增长同步的方法和机制,理解党和政府提出“两个同步”的重大意义。 学生活动: 通过比较与分析教师展示的数据调查表,回答经济增长率与居民收入增长率、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党和政府提出“两个同步”的意义。提问: (1)阅读调查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居民收入增长率,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率之间呈现什么样的关系? (2)党和政府提出“两个同步”有何现实意义?解析: (1)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长率保持着同步,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率之间也保持着同步增长。 (2)我国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保持两个同步是党和政府完善收入分配,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的重要举措,它可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设计意图:1.(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通过设计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把书本理论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中探究解决个人收入多少与“获得感”关系的方法、机制和意义。2.(立足实践 立德树人)通过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增强参与能力,提升参与素养;认同党和国家现阶段采取的一系列增加人民“获得感”的政策和措施,感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坚定制度自信。任务四 在收入分配中影响“获得感”的其它重要因素活动6 以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的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为案例 探究影响“获得感”的其它因素活动设计:典型案例: ◆201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此次个税修改,一是将免征额提高至每月5000元;二是新增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三是将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也一同纳入综合征税范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此次个税改革,大幅降低了居民税收负担,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下降更为明显,享受“红利”最大。 据测算数据显示,在扣除“三险一金”之后,月收入额在5000元以下的纳税人将不再缴税,减税比例为100%;月收入10000元的,月缴税290元,较之前减少455元,下降61.1%;月收入15000元的,月缴税790元,较之前减少1080元,下降57.8%。 ◆为了加强癌症、罕见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进一步减轻打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我国将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2019年又对21个罕见病药品给予增值税优惠,同时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 ◆党中央对分配制度、对生产要素构成等认识的持续深化。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十三五”期间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基本构建了以《慈善法》为基础的慈善法律体系;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长,从66.2万个增加至86.6万个,全国范围内经各级民政部门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共7396个;社会捐赠持续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累计突破3300亿元,相较整个“十二五”期间的2899.1亿元,增加了409.7亿元,大额捐赠与互联网捐赠表现亮眼;慈善信息公开向常态化、全面化、便捷化方向发展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从2021年8月1日起,北京市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月最低工资标准从2200元调整到2320元,增加120元。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2018年以来党和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方面的新举措,并结合实际生活,讨论优化收入分配政策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公平、增加人民“获得感”的影响。 学生活动: 阅读与分析材料,通过了解近年来个人所得税、医保、最低工资、养老金、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新变化,思考并回答问题。提问: (1)结合材料,谈谈在收入分配中影响“获得感”的其他因素还有哪些? (2)结合身边的例子,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获得感”的?解析: (1)通过阅读与分析上述六段材料可知,第一、二、三段材料可以归纳出影响收入“获得感”的因素是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第四段材料可以归纳出影响收入“获得感”的因素是重视第三次分配;第六段材料可以归纳出影响收入“获得感”的因素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第五段材料可以归纳出影响收入“获得感”的因素是坚持消除贫困。 (2)结合身边实例,分别从初次分配的劳动报酬、再分配的调节机制、第三次分配中的慈善活动等社会公益事业、收入分配秩序中“调低、扩中、提高、打非”、消除贫困等角度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身边人收入“获得感”的。设计意图:1.(探究分析,提高认知)帮助学生了解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公平、增加人民获得感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举措是如何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公平、增加人民获得感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获得感”不是孤立存在的,影响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提升能力,培养素养)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人民在改革发展中是如何品味“获得感”的,感悟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制度自信。◎议题小结同学们,“蛋糕”分配得是否公平合理,关系每个人“获得感”的多少,不仅会影响人们做“蛋糕”的积极性,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辛福感、安全感,我们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让人民在收入分配中品味足足的获得感。◎课时作业1.要解决下列漫画中存在问题,需要( B )A.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B.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C.要坚持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D.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2.“得人才者得天下”。为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某地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技术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重。这一举措的作用是( C )①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正义②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③激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创新活力④促进各种人才共同劳动、平等分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一次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亮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下列有助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举措有( B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②健全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③积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④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