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必修2 经济与社会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案(第一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必修2 经济与社会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案(第一课时)

资源简介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教案
议题三 如何从收入分配中品味获得感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课时目标
1.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解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通过构建合理的分配关系,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2.科学精神
用全面的观点认识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解释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法治意识
增强劳动致富、守法致富的法治意识。
◎学习任务
任务一 国民收入的创造及劳动的意义
任务二 国民收入分配范围及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究活动
任务一 国民收入的创造及劳动的意义
活动1 以我国GDP构成为例 探究国民收入的创造
典型案例: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015986亿元。分产业增加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7%;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8%;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5%。如下图所示: 分行业增加值来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1103.9亿元,工业增加值313071.1亿元,建筑业增加值72995.7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5686.1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1561.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5970.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84070.1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74552.5亿元,其他行业增加值236974.3亿元。如下图所示: 注: 1.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是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进行统计,两者间有误差,但为了方便比较,常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近似表示国民收入。 2.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分析我国GDP的产业构成和行业构成,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国民收入是如何创造的认识。 学生活动: 阅读与分析材料,探究我国国民收入是如何创造的,并分享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提问: 你知道国民收入是如何创造的吗?
解析: 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所获得的收入。从产业角度看,它来源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生产和服务产出;从行业角度看,它是由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部门创造。归根到底,国民收入是由千千万万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
设计意图:
1.(图文导入,启发思考)用图文导入,启发学生兴趣;聚焦“国民收入是如何创造的”设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分享,了解学情。
2.(真实情境,感悟发展)课堂引用我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境,以图文形式呈现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活动2 以科学评析不同观点为例 探究如何致富
探究活动: 国民收入的创造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近几年,“勤劳致富”的观念受到一些人质疑。有人说,辛勤工作没有用,再怎么加班加点、绞尽脑汁,工资还是不如房价跑得快。有人说,现在致富最快是“炒钱”炒股、炒房、炒字画、炒外汇、炒期货、炒基金……光想着劳动致富实在太傻。还有人说,少数垄断行业企业的从业者,无需太多付出就得到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和福利,个别人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更是惊人,由此失望、抱怨。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案例中的观点来展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深化对劳动创造国民收入的认识,理解劳动创造财富,并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中有关“勤劳致富”的各种观点,结合材料和身边的实例,评析各种观点。
提问: 结合材料和身边的实例,评析上述观点。
解析: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要弘扬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设计意图:
1.(比较鉴别,提高认识)通过评析如何致富的多种观点,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形成和深化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认识,弘扬劳动精神。
2.(价值引领,立德树人)通过分析典型范例展示观点,给予学生研究问题、认识社会、澄清价值的空间和机会,引导学生在开放、辨析的情境中,科学面对不同的观点,通过自主辨识、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切实实现价值引领、立德树人。
任务二 国民收入分配范围及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活动3 以政府、企业与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比重为例 探究国民收入分配中各主体关系
典型案例: 读《1992-2020年政府、企业与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比重》趋势图和数据表,完成下列要求。 (1)趋势图 (2)数据表 年份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200814.128.957200914.427.558.1201014.927.357.8201514.124.361.6201613.724.561.8201713.624.761.7201813.524.761.8201913.624.561.9202013.524.462.1
(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表,描述数据的变化,了解分配的概念,认识到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它们之间的占比关系到个人收入的多少,关系到“获得感”的多少。 学生活动: 阅读与分析材料,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概念及范围,思考并回答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变化趋势。
提问: (1)你知道国民收入是如何分配的吗? (2)结合图表,说说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解析: 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关系,直接关系人民的收入获得感,因此要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们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
设计意图:
1.(探究学习,获取新知)教师将国民收入分配的概念及范围这一理论性知识寓于实际案例中,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国民收入分配。学生对图文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国民分配中各主体及相互关系产生初步理解。通过教师点拨,能把知识讲解清晰透彻,并为学习如何进行分配、分配的原则等内容打下基础。
2.(真实情境,真学真信)课堂引用真实的情境材料,让学生切实地观察到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从经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既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又让学生在分析中得出我国在收入分配中增加人民“获得感”的真实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课时小结
同学们,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分配,犹如做“蛋糕”和分“蛋糕”,它们之间密不可分,分好“蛋糕”离不开做大“蛋糕”,做大“蛋糕”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为此,我们必须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通过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增加劳动者的获得感。
◎课时作业
时代的发展呼唤高素质的劳动者。请你就“如何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展开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份学习计划。
(
3
/
6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