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50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50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案

资源简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性必修1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五课“中国的外交”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我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以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目“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从实践角度阐述中国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教学目标
1.识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2.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3.掌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4.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教学难点: 掌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探究与分享:
材料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从全球抗疫看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初,一种名为“新冠”的病毒 ,把人类拉进了一场未知的“战疫”,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这一场“战役”给全球人民拉响了警钟,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武汉疫情爆发后,日本援助的抗疫物质,包装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语出盛唐时期日本长屋王写的一句偈语,意为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表达了日本人民与中国人民共同面对疫情的共同期待与努力。
材料二:
观看视频:《众志所趋 心手相牵——抗击疫情“全球观”》
(上图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众志所趋 心手相牵——抗击疫情‘全球观’”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材料三:
这次的新冠疫情,让世界各国充分感受到了当今世界命运相连的现状。就像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在他的著作《血疫》中曾写道:“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在科技高度发达、人口高速流动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传染病、气候变化、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自我保全。
名言赏析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性的认识。
总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以前所未有之凶猛来势,席卷了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波及全球的疫情将世界各国拉到一条船上,浮沉与共、生死相依,人类正在经历巨大痛苦。没有什么比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更能反映人类同生死、共患难的客观现实,也没有什么比全球合作抗疫更能生动展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在人类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任何个体行为都必须服从共同行动,任何政治私利都必须让位于人类生存需要,任何差异、分歧都必须求同存异、凝聚合力,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
当今世界,没有那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思考:除了重大疫情,人类社会还面临着哪些共同的挑战?
总结: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
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的一样,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面对动荡不安的大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2012年11月,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倡导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要求
探究与分享
习近平在不同时期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
2013年3月: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5年3月: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月: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2018年5月: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年4月: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分析习近平在不同时期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从中能总结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具有哪些特征?
总结:我们期望建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上是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在安全上是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在经济上是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在文化上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在生态上是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治上: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2021年3月18日至19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成为了举世关注的焦点。双方围绕各自内外政策、中美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地区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长时间、建设性的沟通。双方认为对话是及时的、有益的,加深了相互理解。双方同意按照两国元首2月11日通话精神,保持对话沟通,开展互利合作,防止误解误判,避免冲突对抗,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中美高层的战略对话过程表达双方对待国际重大问题的立场与原则,加深了相互理解,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处理以及共同应对国际问题的挑战。这告诉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上要坚持对话协商。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安全上:
2020年12月,第75届联合国大会再次高票通过涉“人类命运共同体”外空军控决议。
观看视频:《联大再次高票通过涉“人类命运共同体”外空军控决议》
(上图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联大再次高票通过涉‘人类命运共同体’外空军控决议”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联大高票通过涉“人类命运共同体”外空军控决议体现了国际社会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涉及人类安全领域重大问题的努力。这告诉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安全上要坚持共建共享。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上: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就此诞生。
观看视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表明了相关国家推动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的努力。这告诉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上要坚持合作共赢。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化上: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体现了亚洲国家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的努力。这告诉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上要坚持交流互鉴。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上: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从强制减排到自主贡献
1997年12月11日,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共同签署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的范围之内。标志着人类气候变化治理进入新时代。
《巴黎协定》的签署是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的共同努力的生动体现。这告诉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上要坚持绿色低碳。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知识小结
(二)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
1.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探究与分享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理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重要价值取向。比如,《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曾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状态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生存、生活和理想状态。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和谐。儒家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交往之道,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和平共处的国家相处之道。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既是儒家倡导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是中国传统和谐社会思想在实践层面的集中反映。孔子弟子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荀子曰:“四海之内若一家。”儒家一直将天下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超越国家界限的整体。自古至今,天下大同、平等交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它拓宽了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视野和胸襟,是古代中国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
材料二: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82年,为争取和平、寻求建立更均衡的对外关系,中国政府开始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作为新时期基本的外交政策。邓小平强调,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2002年4月,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德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题为《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的演讲,指出“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任何一个国家和一种力量,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来独自完成这个任务。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各国平等协商。”
2005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全面阐述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2011年,胡锦涛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时明确提出了各国携手前进,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为什么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总结:“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探究与分享
材料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
材料二:
观看视频:《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引发世界共鸣?》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引发世界共鸣?”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对世界有何意义。
总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 中国行动(实践)
探究与分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在行动
【护航国际安全 促进世界和平】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从三亚起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截止2021年2月,中国海军累计派出37批护航编队、111艘次舰艇为中外舰船执行了一千三百余次护航任务,其中一半以上是为外国船只护航。十余年来,护航编队先后参加马航失联客机搜救、马尔代夫紧急供水、叙利亚化武护航、也门撤侨等任务,积极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安全产品。国际海事组织授予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航运和人类特别服务奖”。
【贡献减贫经验 促进世界发展】
莫桑比克农户在水稻收割现场载歌载舞庆祝丰收。万宝莫桑农业园是中国在非洲最大规模水稻种植项目,极大地缓解了莫桑比克粮食短缺问题。
在过去40多年里,中国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不仅极大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继续推进减贫进程,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相关经验,比如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方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具体举措等,都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提供中国疫苗 助力全球抗疫】
中国已经或正在向53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27个国家出口疫苗,中国新冠疫苗全球供应突破1亿剂次。中国坚定担当疫苗公平分配的“第一梯队”,对确实有困难的国家,中方还配套提供注射器。中方承诺向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供1000万剂疫苗,并向联合国维和人员捐赠30万剂疫苗。
观看视频:《小疫苗,大担当!中国疫苗助力全球抗疫合作,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小疫苗,大担当!中国疫苗助力全球抗疫合作,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是如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
总结: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与贡献,中国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推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力量。
(1)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 同时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数量已经达到了21个,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的260项制度创新成果,面向全国复制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观看视频:《中国自贸区“上新”!新设北京、湖南、安徽三个自贸区》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中国自贸区‘上新’!新设北京、湖南、安徽三个自贸区”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3. 中国形象
探究与分享
好戏连台的“主场外交”
观看视频:《中国“主场外交”有多燃!》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中国‘主场外交’有多燃!”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思考:中国主场外交展示了中国怎样的国家形象?
总结:我国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四种形象”:
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课程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等相关内容,了解了我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与努力,希望我们加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国家在外交方面的举措,增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1 / 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