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必修四第五课第二框内容,包括两目,主要讲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通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
【学情分析】
学习这一框题,学生正值高二学段的第一学期,其认知方式已经逐步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但是,辩证思维能力还尚未成熟。本框题内容理论性强,尽管有必修一和必修四第一单元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做铺垫,学生在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问题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教学中需要联系实际挖掘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领悟理解。
【教学目标】
通过感悟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如何领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议题探究与分享,深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阐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明确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整个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即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2.教学难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最终是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有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正确理解当代社会问题。要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实现的。这需要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有充分的把握。
【教学方法】
1.议题式教学法
围绕深圳改革与发展的主线,设计三个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揭示深圳改革发展背后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领悟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情境教学法
立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实际突破抽象哲学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本框题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
I课堂导入:
本堂课就让我们透过改革开放以来迅速腾飞的深圳来剖析改革创新是如何让深圳领跑中国经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给深圳未来发展赋能,以使其发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以“深圳之窗”感受“中国之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自信。
II新课教学:
议题一:翻天覆地的巨变,今日深圳从何而来?
改革开放让深圳发生了怎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通过短片来感受一下深圳的巨变。
2021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1周年,从过去的小渔村到经济特区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这短短的41年里,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深圳,发生着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的变化。从1980年地区生产总值的2.7亿元,到如今的2.7万亿,财政收入40年前是不足1亿,现在是将近1万亿,40年发生的是一万多倍的变化,深圳用了四十年走了发达国家的很多城市上百年的变化,这是奇迹。
思考:1.是谁创造了深圳巨变的奇迹?
---人民群众
2.人民群众是如何创造这一奇迹的?
---在劳动实践中,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
总结:是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劳动实践中,人类创造了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从而创造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过渡:今天深圳的繁荣发展和深圳人民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党中央为深圳先行示范区设定了清晰的战略定位。
那么,为什么深圳能够被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呢?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又是如何领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呢?
议题二:领跑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今日深圳为何而能
【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要求:请大家结合学案中的探究思考材料和教材62-63页内容,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深圳领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历史使命的条件有哪些?这些条件分别属于哪个领域(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2.这些条件之间有何关系?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讨论时间5分钟,讨论结束后一起完善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深圳领跑中国经济的条件。
材料一:如今深圳科技人员已突破2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了1.4万家,发明专利数量排在全国首位,科技实力强劲。近年来,深圳市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2020年,深圳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8446.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30.5%,总量和比重都位居全国第一。深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2020年,深圳市建成5G基站4.76万个,率先实现全国乃至全球城市5G信号的全覆盖。
---生产力:科技人员(劳动者)、专利发明高新技术智能化(生产工具)、数字经济的发展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水平
材料二:202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2021年7月广东出台全国首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深圳先行示范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2021年7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正式公布,最大程度激发释放数据价值,为数字产业、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出台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营造良好的数字环境,重点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加快研究制定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和配套资金政策。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按市场贡献参与社会分配);上层建筑:指导意见、数据条例属于上层建筑。
材料三:数字深圳,智慧赋能,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坚持以数据的“效率指数”提升企业市民的幸福指数,推动政务服务由“基于材料”的审批向“基于数据”的审批转变,让市民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让惠企政策像快递一样精准直达,助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全国率先推出秒批改革,实现无人工干预自动审批,成为深圳政务服务的“金名片”。“i深圳”APP汇聚全市8000余项服务,成为千万深圳市民不可或缺的“掌中宝”。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政务服务属于服务型政府建设范围,属于政治体制领域的改革,是上层建筑的范畴。
教师活动1: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并联系材料加以解读。
(1)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①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生产工具)。
②重要性(地位):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①基本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3)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①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文艺思想等。
②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
学生活动2: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上述条件之间的关系,并说明把握这些关系对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何启示。
教师活动2:总结归纳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关系及内在联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启示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蕴含着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启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③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矛盾运动,也蕴含着一条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教师总结: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的发现,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真正成为了科学。深圳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领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是因为深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正确处理了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过渡:那么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该如何更好地担起这份历史使命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议题三
议题三:扬帆起航,如何谱写明日深圳发展之新篇章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四十年来深圳特区从“试验”一路奋斗到“示范”,探路先锋的脚步从未停止,未来深圳又该如何更好地担起先行示范的重任,继续探索中国城市全新的发展模式呢?
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
过渡:前进的道路从未止步,春天的故事仍在续写。
如果说井冈山精神是探索中国革命,找到正确道路的一个起点,那么特区精神是什么呢?就是指引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改革精神,这种精神指引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向前。
提问:那么革命和改革这两种方式有何区别和联系呢?请结合教材64页知识分析。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不错,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我们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类历史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向前发展,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在不同的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不一样的,在阶级社会,由于阶级的存在,社会基本矛盾具有阶级对抗性,因而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伴随着对立阶级的消灭,社会基本矛盾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主要通过改革的方式得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总结归纳:
深圳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缩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验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人类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中心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规律,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进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社会现象。教学中围绕深圳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设置三个议题,“深圳巨变是如何发生的?”“深圳是如何领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圳该如何更好地担起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在对议题的探究与分享中,领悟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走历史必由之路,培养科学精神。同时,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深圳发展,以深圳改革发展为骄傲,增强主人翁意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增强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