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5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19 太阳与影子20 地球的形状21 海陆分布22 美丽的月球19 太阳与影子教学目标1、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2、知道一天中影子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有关。3、知道利用太阳光和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来判断当时所处的大体时间。4知道无影灯无影的原理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一天中影子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有关。难点:利用太阳光和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来判断当时所处的大体时间。教学用具手电筒、直尺、标杆、量角器、素描纸、硬纸板、长吸管。教学过程情景与问题小华在上学的路上,发现自己的影子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早晨在西边,影子长,中午在北边,影子短,下午在东边,影子长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如何变化的?探究与发现找影子站在操场上或教室外,观察我们的影子,动动手或脚,描述影子的变化。用手电筒照墙壁,可以形成一个亮斑,将手放在灯光前,可以看见手影。问: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光,不透明的物体。讲述:行进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影子。太阳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和动植物都会产生影子。那么,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关系吗?观察影子的变化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生:早晨的时候,太阳在东方,中午的时候,太阳在南方,晚上的时候,太阳在西方。太阳是从东向西运动。师:那么,你们观察到的太阳高度又是怎样的呢?生:早晨和晚上最低,中午最高。那么、同一物体在一天中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是怎样变化的呢?播放同一个学生影子变化图片学生观察,总结太阳运行: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 影子早晨 低 长中午 高 短下午 低 长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模拟实验,看看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不是和我们观察到的一摸一样。在素描纸上画两条垂直相交的线,并标出地图方位将标杆用胶水固定在焦点的位置上将做好的模型放在太阳光下,并按方位摆好分别在10点、11点、12点、13点、14点、15点时,描绘出标杆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在同一时间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2)早晨影子指向西方,中午影子指向北方,傍晚影子指向东方。(3)一天中,中午影子最短,早晚影子最长,并且与太阳运行的方向相反。3、制作日晷日晷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其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带时间刻度的晷面组成。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简易日晷在硬纸板上画出一个圆形,剪下并在上面标上时间刻度,作为晷面。将晷面固定在水平底盘上,使晷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与当地的纬度相同。将一根长吸管垂直插入晷面中心,作为晷针。将制成的日晷面向北方摆放,就可以通过日晷测量时间了。想一想:利用日晷判断时间的原理是什么?应用与拓展认识神奇的无影灯医生进行手术时,如果病人的手术部位被影子覆盖,就会给医生的操作带来困难。因此,医生都是在无影灯下给病人做手术那么,手术室里人的影子呢,真的消失了吗?查阅资料,了解无影灯无影灯的原理:无影灯其实并不能“无影”,它只是减淡本影,使本影不明显。其原理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灯在灯盘上排列成圆形,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板书设计太阳与影子影子产生的条件:光+不透明物体影子的变化:太阳 东 南 西影子 西 北 东早晚长 中午短20 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说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2. 能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3. 能说出地球仪的结构。4. 能说出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国家的方法。科学探究1. 能通过阅读、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形状的科学事实。2.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表述结果。3.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 能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探究兴趣。2.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能说出科技进步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影响。教学重点:说出地球仪的结构。教学难点: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表述结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地球形状的阅读资料、地球仪、课件等。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自制模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引导: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大海,还可以领略山川广布的丘陵和平原(课件出示图片)。那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2.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 有哪些假说 (二) 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1) 讲述: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提出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宇宙思想,但这些都仅仅停留在直觉或猜想的层面。除了以上假说,人们自古以来为探索地球的形状做出了很多努力。阅读你手中的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2) 出示阅读方法:先根据阅读目的来选择有用的资料;再快速阅读找到关键词句后用笔勾画出来,做上标记。(3) 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整理资料。(4)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5)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从直觉(“盖天,说”、天圆地方)到猜想(“浑天说”“宣夜说”),从猜想到验证(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确认(地球卫星照片),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6) 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证明地球形状的事例 (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只,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杆,说明海平面并不是真正的平面;远观高塔时,看不到塔身的全部等。)2. 观察地球仪。(1) 讲述: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轻易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和认识地球仪吧!(2) 出示观察方法:①观察地球仪的外形由哪几部分组成。②观察球体表面的颜色及线条。(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4)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内容。(5) 讲解①地球仪绕“地轴”运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仪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地轴”和球体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②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在地球仪上 ,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 ,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④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⑤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6) 运用:①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一下我们祖国的位置。②在地球仪上找到麦哲伦环球探险航行的航线,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4 页中。③在地球仪上找到并标,出麦哲伦的出发点与经过的主要地点的位置。④设计一条你自己喜欢的环球旅行航线,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4 页中。(三) 应用知识,拓展延伸1. 讲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测量和描绘越来越准确。阅读相关资料,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所了解到的有关地球真实形状的知识。2.总结:由于地球表面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因此地球表面是一个极不规则的曲面,但相对于整个地球而言,这些高低起伏的变化是微小的。在现代测量技术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发现,地球是一个接近正圆的,表面凹凸不平的椭球体。21 海陆分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名称。2. 能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形状及大小。科学探究1. 能根据地球表面的颜色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海陆分布情况的计划。3 能通过观察、描摹等方法搜集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外部形态特征的信息。3. 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海陆分布的特点。科学态度1. 能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表现出探究兴趣。2. 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地球模型的制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能说出科技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教学重点: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形状及大小。教学难点: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海陆分布情况的计划。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透明薄纸、课件等。学生准备旧报纸、胶水、黏土、颜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 2。第二课时完成“应用与拓展”。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表面图片。3. 引导: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颜色是不同的,蓝色的是海洋,绿色和浅黄色的是陆地。关于地球表面你还想知道什么 4. 提问:地球上海陆是怎样分布的 (二) 观察临摹,形成事实1. 认识地球的海陆组成。(1) 引导:请在地球仪上找出陆地及海洋,观察后说明它们是什么样的,各自的名称是什么。(2) 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出各个陆地及海洋的名称。(3) 小结: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为七部分,也称作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海洋主要分为四部分,也就是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2. 认识四大洋的大小和形状。(1) 提问:四大洋各是什么形状的 (2) 观察:学生观察地球仪上各大洋的形状,分析各大洋的大小,并按大小给各大洋排序(3) 汇报:指定学生用语言形象地描述各大洋的形状及大小,并排序。(4) 结论:各大洋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 描摹地球仪上的大陆形状。(1) 引导:刚才我们观察、比较了四大洋的形状和大小,现在我们通过描摹来认识各大洲的形状与大小(2) 出示:活动注意事项。①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两个同学用手扶住地球仪及透明薄纸,第三个学生进行描摹,第四个学生检查描摹的轮廓与地球仪上大洲的形状大小是否吻合。②按照一定顺序依次描摹出所有的大块陆地。(3) 临摹:学生分组临摹地球仪上的陆地形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醒学生将描摹的图纸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5 页中。(三)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四) 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描摹各大洲轮廓的过程,展示描摹各大洲形状的图纸,描述各大洲的形状,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3.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大洲和大洋的形状及大小,其中陆地面积约占 29%,海洋面积约占71%。课后将再次描摹好的各大洲沿轮廓剪下来,观察后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明确任务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的形状,了解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制作地球模型。(二) 作品引领,掌握方法1. 出示:课前制作的地球模型或地球模型图片。2. 思考:制作地球模型需要什么材料 主要的制作方法是什么3. 播放:制作地球模型方法的视频,提示学生理解并记忆。4. 提示:(1)海陆分布位置要准确;(2)造型要美观;(3)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4)保持室内环境卫生(三) 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学生分组制作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 展示评价,改进模型1. 展示:将作品以小组为单位放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各组选择一名讲解员,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本组的地球模型。2. 评价:组织学生对各组作品进行评比(评价标准:科学、美观、新颖。“科学”是指模型中地球表面各部分的,比例、形状、大小等比较合理;“美观”是指结构合理,造型逼真,绘图精美;“新颖”是指制作的模型有自己的独创之处。)3,改进;将制作的地球模型与地球仪进行对比,结合同学们提出的建议,制定改进计划并进行改进22 美丽的月球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2.能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3.能说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科学探究1.能根据月相的变化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能通过观察等方式获取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月球表面的信息。3.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4.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观察结果,得出结论。科学态度1.能持续观察月相变化,感受天体星球的奇妙运动。2.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模拟月球“发光”的实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兴趣和爱好是影响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教学重点: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等方式获取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月球表面的信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手电筒、地球仪、泡沫小球、箔纸、与本课有关的月相资料和视频等。学生准备提前一个月观察月相变化、观察记录表、月相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真切地描述了农历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月亮的形状 (指定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部分月相图片。)2.提问: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观察月相变化的规律。(1)掌握方法。①讲解: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我们看到它有时是一轮圆月,有时是道细细的银边。那么月亮的形状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呢 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方法来观察发现吧!A 选择一个开阔的地方,如广场等,每大晚上在一个位置观察月相。B.上半月日落时,下半月日出时,观察月相在天空中的位置、月相的形状、月亮明亮的部分向着哪个方向。②提示:夜晚观察时一定要在成人的陪伴下进行,要注意安全。(2)观察记录。学生分组观察月相,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6 页中。(建议该任务可以在一个月前布置让学生完成。)(3)分析现象。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②讨论:A.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B.两次相同月相出现相隔大约多少天 (4)得出结论。总结:月相的变化周期大约是29 天。(记忆小口诀:“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即“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的西半天,亮面朝西。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的东半天,亮面朝东”。)2.观察月球表面。(1)提问:在观察中,你还发现月球的表面有什么特点 (2)出示:有关查阅资料方法的课件,指导学生理解并记忆。①筛选。筛选与月球相关的书籍,并在目录中查找与月球表面知识相关的章节。或打开百度网页,在搜索条中输入与“月球表面”相关的关键词,筛选与月球表面相关的网页。②浏览。快速阅读相关内容。③勾画。勾画出与月球表面相关的中心词语。④解释。试着用勾画的中心词语解释月球表面的样子。⑤整理。将搜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用某种方式进行整理。(3)阅读:学生查阅资料,将整理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6 页中。教师巡回指导。(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阅读资料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5)小结:我们看到月亮上比较亮的地方是山脉和高山 ,比较暗的地方是平原和盆地,月亮上的山脉都是环形山。(三)实践运用,解释现象1.引导: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那么月球到底是怎样发光的呢 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吧!2.讲解:(出示实验装置图)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用箔纸包起来的小球模拟月球,使月球绕地球转动,观察现象。3.提示:将教室里的光线尽量调暗,使现象更加明显。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小结:月球本身不能发光,明亮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