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专练(7)电解水实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专练(7)电解水实验(含解析)

资源简介

(7)电解水实验
课本实验再现
1、实验原理:
2、实验装置
3、实验现象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电极表面都有无色气泡产生,正极的少,负极的多,正负极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1:2。(巧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4、气体检验
(1)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气体体积较小的玻璃管的尖嘴处,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证明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氧气。
(2)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体积较大的玻璃管的尖嘴处,气体燃烧(有轻微爆鸣声)并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氢气。
5、实验结论
(1)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4)本实验同时验证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
6、实验误差分析
在实验操作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这是因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稍大;氧气在电极上发生了化学反应,少部分被消耗了。
7、注意事项
电解水时通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它们本身并未参加反应。
8、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
水电解微观变化实质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揭示了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的分子先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拓展训练
1.下列关于电解水(如图所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电解时,水中加入少量NaOH以增强导电性
B.试管1中的气体是最清洁的能源
C.该实验应该接入直流电源,两电极均产生气泡
D.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1、2中收集的气体质量比约为2:1
2.小明通过预习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际实验所得数据显示,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C.大胆提出假设:氢气比氧气更难溶于水
D.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3.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率加快;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 C.①② D.①②③
4.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氢气前不用检验纯度 B.干冷烧杯内壁无明显变化
C.b管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D.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
5.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水电解实验:
(1)实验前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目的是______,电解水时,将______转化为化学能。
(2)实验中b端与电源______极相连,产生______气,
(3)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
(4)实验结论:该实验能证明水由______(写元素符号)元素组成。
(5)小花通过预习知道,电解水是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是氢气与氧气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所得数据和理论值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成功
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6.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电解水装置,进行家庭小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注:该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A、B 管内液面均高于图中 D 线。)
(1)闭合开关后观察到 A、B 管内的现象是______。
(2)电解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B 管内产生的气体为______(填化学式)。
(3)A、B 管内生成的气体聚集在上部的原因是______。
(4)若检验 A 管内生成的气体,应该用______。
7.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做电解水实验时,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在水中加入一些氯化钠固体。
(实验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电极两端有气泡产生,用燃烧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气体能够燃烧且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负极产生的气体是____,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时,闻到刺激性气味。
化学兴趣小组对这异常现象产生兴趣,继续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正极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猜想2:HCl;猜想3:;猜想4:HCl和。
(讨论与交流)大家讨论后认为猜想1不合理,理论依据是_________。
(查阅资料)①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HCl、、等;
②与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HClO),氯气能与碘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碘,有毒且能溶于四氯化碳;
③碘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④HCl不溶于四氯化碳,氯化银难溶于水。
(实验探究)如下图所示,将正极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四氯化碳、硝酸银溶液、浓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现象)观察到装置B中_____,装置D中____。
(实验结论)猜想3正确
(反思评价)装置C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______,装置E的目的是处理尾气
(拓展应用)
(1)实验结束,向装置A中的液体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证明装置A中的液体显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由此实验可知氯化钠参加反应,电解氯化钠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升高,也一定有元素化合价降低。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分析,正极产生的气体是而不是HCl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纯水导电性很弱,电解时,水中加入少量NaOH以增强导电性,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试管1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是氢气,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应该接入直流电源,两电极分别产生氢气和氧气,故观察到均产生气泡,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1、2中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质量比是1:8,故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B
解析:A、试验中出现了误差,可以反复多次实验,通过分析对比查找原因,这种做法是可取的,A正确;
B、进行化学实验,应有一种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能差不多就可以认为实验成功,B错误;
C、由于氧气的溶解性大于氢气的溶解性,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应略大于2:1,这种假设是成立的,C正确;
D、如果收集氧气的装置漏气,一定会使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有这可能,D正确。
故选B。
3.答案:A
解析:记住电解水实验的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是解题关键。
4.答案:D
解析:A.氢气为可燃性气体,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进行验纯,防止与空气混合,点燃时发生爆炸;B.氢气燃烧生成水,因此可观察到干冷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C.b试管收集到的为负极反应生成的气体,因此b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不具有助燃性,因此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两个实验中都证明了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5.答案:(1)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能
(2)正;氧
(3)
(4)H、O
(5)B
解析:(1)纯水不导电,实验前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水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2)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b管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与正极相连;
(3)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是由H、O元素组成;
(5)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可以改正错误,得到正确的结论,不符合题意;B、进行化学实验,应秉承实事求是、严谨的态度,实验所得数据和理论值不同,应查找原因,符合题意;C、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故可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导致出现偏差,不符合题意;D、如果装置漏气,也会导致实验结果有误差,故可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不符合题意。故选B。
6.答案:(1)电极上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管A和管B中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2);分解反应;
(3)氢气和氧气的密度比水小,且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
(4)带火星的木条
解析:(1)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二者体积比为1:2,因此管A、B内的现象是:电极上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管A和管B中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故填:电极上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管A和管B中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2)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B管内生成的是氢气;
(3)水被电解放出的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和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气体聚集于容器上部;故填:氢气和氧气的密度比水小,且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
(4)管A内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检验A管内生成的气体应该用带火星的木条,故填:带火星的木条。
7.答案:;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色;无明显现象;溶解吸收氯气,以免氯气干扰对HCl的检验;碱性;;负极生成氢气,氢元素化合价降低,钠元素、氧元素化合价没有改变,氯元素化合价一定升高,所以生成氯气而不是硫化氢
解析:[实验记录]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答案为:;
[讨论与交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于水、加入的氯化钠中,均不含有氮元素,则电解水后正极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也不含有氮元素,则不可能是氨气。故答案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现象]若要证明猜想3成立,则生成的气体中只含有氯气。根据查阅资料可知,氯气能使湿润的碘化钾试淀粉纸变蓝,则观察到B中的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则能证明有氯气产生。试验不仅要证明生成的气体有氯气,还要证明生成的气体不含有氯化氢气体,由于氯化氢气体溶于水会形成盐酸,盐酸会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和难溶于酸的氯化银沉淀。则若D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氯化氢气体,若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没有氯化氢气体。故答案为: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色、无明显现象;
[反思评价]根据查阅资料可知,四氯化碳可以吸收有毒的氯气,而且可以防止多余的氯气进入D装置中,和水反应生成盐酸,从而干扰氯化氢气体的检验。故答案为:溶解吸收氯气,以免氯气干扰对HCl的检验;
[拓展应用](1)向A中的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呈碱性,那么可以推测出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氢氧化钠的钠元素来自于氯化钠。电解时,负极产生氢气,并且验证出正极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氯气,由此可知,电解氯化钠,氯化钠和水会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故答案为:碱性、;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应该来自于水中的氢元素。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氢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则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根据题意可知,另外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应该升高。而钠元素在反应前是氯化钠,显+1价,反应后是氢氧化钠,显+1价,钠元素化合价不变。氧元素在反应前是水,化合价为-2价,反应后生成了氢氧化钠,氧元素的化合价依然为-2价。则可以推测升高化合价的元素为氯元素。氯化钠中,氯元素显-1价,则氯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生成物为氯气。若为氯化氢,则氯元素依然为-1价,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负极生成氢气,氢元素化合价降低,钠元素、氧元素化合价没有改变,氯元素化合价一定升高,所以生成氯气而不是硫化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