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件(共3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35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泰山为五岳之首,别称岱宗,天下第一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泰山四绝:
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
历代帝王的尊崇,视为江山永固的象征;
历代文人的礼赞,留下上千处题咏刻石。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五岳独尊
东岳泰山,巍巍峨峨,以其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雄踞于齐鲁大地,公认为:
岱宗;
五岳之宗;
天下第一山。
泰山—天下第一山
其实,论海拔高度,在五岳之中,泰山仅排第三:
华山:
2154米;
恒山:
2016米;
泰山:
1545米。
泰山之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与它的地理方位分不开。
五镇:
东镇:沂山
西镇:吴山
中镇:霍山
南镇:会稽山
北镇:医巫闾山
首先,泰山位于东方,而东方是日出之处,春生之地。
泰山—岱宗:
岱,始也;
宗,长也。
万物之始,
阴阳交代,
故为五岳长。
其次,泰山位于齐鲁平原,东临渤海,背靠黄河,犹如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居高临下,俯视大地,故而登顶泰山,自然会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泰山之所以被视为五岳之尊,还与它浓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开。
泰山通天拔地,因此历来被视为吉祥之山,神灵之宅。
泰山之所以被视为五岳之尊,还与它浓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开。
因此历代帝王无不向往封禅泰山,以示受命于天。
封禅六帝:
秦始皇、
汉武帝、
汉光武帝、
唐高宗、
唐玄宗、
宋真宗。
泰山封禅石刻
泰山——国泰民安
当然,泰山之所以被视为五岳之尊,还与它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关。
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曾誓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位至圣先师,
一位诗圣诗史,
名人效应,为泰山锦上添花。
请写出与泰山有关的名句、成语、俗语等。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蚂蚁搬泰山:
比喻群众力量大,齐心协力,
就可以完成巨大的任务。
挟泰山以超北海:
比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泰山北斗:
比喻德高望重,或成就卓越,
为众人所崇仰的人。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
看不到全局的整体;
也比喻目光短浅。
泰山梁木:
泰山崩塌,梁木毁坏,比喻伟人死亡。
泰山泰水:即岳父,岳母。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泰山压顶不弯腰。
人心齐,泰山移 ;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安如泰山;
泰山压卵;泰山磐石。
姚鼐(nài)(1732年-1815年),
字姬传,一字梦谷,
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
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
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之一。
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
历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
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
乾隆三十九年借病辞官归里,授徒讲学。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
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方苞:重义理;
刘大櫆:长辞章;
姚鼐完善了桐城派文论: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
为桐城派之集大成者。
著作:《惜抱轩文集》16卷,
编选:历代古文总集——
《古文辞类纂zuǎn》75卷。
桐城派
别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
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
文论的博大精深,
著述的丰厚清正,
风靡全国,享誉海外,
主盟文坛200余年,延及近代。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桐城派名称由来:
桐城四祖,皆为安庆府桐城人。
桐城四祖,从未以"天下文章在桐城"自居。
程晋芳、周永年: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
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曾国藩:姚先生治其术益精;由是
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
桐城—"文都"。
桐城四祖
戴名世(1653-1713年),
号南山先生,桐城人,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的先驱。
《南山集》,戴名世著,
记叙南明抗清人物和事迹,
表现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康熙五十年,被杀于市,
这就是清初三大文字狱的"南山案"。
桐城四祖
方苞(1668-1749年),
字灵皋,号望溪,桐城人,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
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
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而获罪,
废为平民,后以平民身份入直南书房。
康雍乾三朝历任翰林学士,修书总裁。
代表作:《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
桐城四祖
刘大櫆(1698-1779年),
字才甫,号海峰,桐城人。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承前启后者。
雍正四年,刘大櫆初至京师,
年富才盛,文动京师。
但屡试不中,64岁方任黟yī县教谕。
终身以授徒为业,一生生徒众多,
其弟子形成"阳湖派",是桐城派的分支。
桐城四祖
姚鼐(1732-1815年),
字姬传,世称惜抱先生,桐城人。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作品集:《惜抱轩文集》。
代表作:《登泰山记》。
编辑文集:
历代古文集——《古文辞类纂》。
桐城派理论主张:
方苞:
桐城派鼻祖、创始人、奠基人。
提出"义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
即文章要有内容;
法即“言有序”,
即文章要有条理,讲求形式技巧。
主张“清正雅洁”,反对俚俗。
桐城派理论主张:
刘大櫆:
桐城派中坚、承前启后者。
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
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之能事":
探讨文学创作之规律,
"十二贵":
指明了文学创作的要领。
文章贵奇,文章贵简,文章贵变。
桐城派理论主张:
姚鼐:
桐城派集大成者。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义理:内容合理;
考据:材料确切;
辞章:文词精美。
古文八要:
神、理、气、味,文之精也;
格、律、声、色,文之粗也。
桐城派理论主张:
义理、考据、辞章,
以“辞章”为手段,
以“考据”为凭借,
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内容:
阐道翼教,宣传儒家思想,程朱理学。
形式:
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诗词骈句,
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力求“清真雅正”。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姚鼐以生病养亲为由,辞去官职。
该年十二月,姚鼐出京,专程前往泰安,游览泰山,欲在日观亭观日出。可是天公不作美,“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姚鼐只得在泰安知府朱孝纯府上等待天晴,“拟将雪霁上日观,当为故人十日留”。
该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天气放晴,姚鼐
与朱孝纯登泰山,二十九日即该年除夕,
在日观亭观日出,并作《岁除日与子颍登
日观观日出作歌》《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
《登泰山记》等诗文。
理清思路
交代泰山位置
记述登山经过
描绘日出美景
返记人文景观
补写自然景观
《登泰山记》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概括介绍泰山地理形势:
南北山谷——汶和济 面
南北分界——古长城 线
最高之处——日观峰 点
结构上,
①引出下文,
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②从大处着笔,高屋建瓴,将泰山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
营造一种恢弘大气的意境,
奠定全文基调。
思考探究
《登泰山记》以行踪为线索,
请指出作者登泰山的行踪:
北麓
北京
山东齐河县
山东长清县
泰山西北谷
齐长城
泰安。
南麓
泰安
中谷/中溪/环水/梳洗河
中天门
中岭/黄岘岭/中溪山
西谷
南天门。
齐长城,是齐国为防御鲁、楚及中原各国的军事入侵而建,也是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齐长城西起平阴县,从大峰山山顶通过,东至胶县入海,全长618.9公里,将泰山、鲁山、沂山等数百个山岳连为一体,构成齐国的南境屏障。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为齐桓公所建,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比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
《登泰山记》是怎样描绘“泰山极顶图”的?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⑴动静结合,远近高低结合。
⑵拟人,化静为动:“负”。
⑶比喻:
汶水徂徕——画
半山居雾——带
⑷烛:照亮,名词用作动词。
既写出雪光的亮度,
又写出晚霞和雪光互相辉映的奇景。
《登泰山记》是怎样描绘“泰山日出图”的?
⑴以时间为序:
五鼓——稍见——须臾——日上——回视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⑵远近高低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⑶着色,色彩对比:
云/白——异色/五采/正赤/红光——绛皓驳色
⑷比喻:
山——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日——正赤如丹
日观以西峰——而皆若偻
《登泰山记》第五段突出泰山哪些自然特点?
三多:
多石 ,石多平方 ,多松(皆平顶);
三少:
少土 ,石少圆,少杂树;
三无:
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三突出:
突出泰山景观不同于其他山峰的特点;
突出泰山冬季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特点;
突出泰山极顶不同于其他部分的特点。
《登泰山记》:简洁为王
一、包罗万象,基本涵盖了泰山所有名胜:
泰山日出、晚霞夕照、
泰山云海、奇松奇石、
泰山石刻、碧霞元君祠等。
二、重点突出,
不仅突出泰山的重点,
同时兼顾冬季的特点:
登山之难——道路冰滑
泰山之高——苍山负雪
泰山日出——绛皓驳色
《登泰山记》:简洁为王
三、登山路线:
大处、全局落笔,省略细节、局部,简洁大气。
《登泰山记》的登山路线:
北京—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齐长城—泰安。
泰安—中谷—中天门—中岭—西谷—南天门。
通常的登山路线:
岱庙—岱宗坊—红门—万仙楼—斗母宫—
壶天阁—中天门—云步桥—五大夫松—
望人松—十八盘—升仙坊—南天门—
天街—碧霞元君祠—日观峰。
《登泰山记》:简洁为王
四、虚实相生,时空双拓;不写而写,闲笔不闲。
空间:
写山,兼及城市:
泰山——泰安——长清/齐河——北京。
写山,兼及海水:
泰山——济水、汶水——东海。
写登山路线,兼及未经路线:
泰山西北谷——泰山阴谷其他谷。
中谷/西谷——东谷。
中天门/南天门——东天门/北天门。
《登泰山记》:简洁为王
四、虚实相生,时空双拓;不写而写,闲笔不闲。
时间:
写眼前所见,兼及眼前不见:
石刻:
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树木:
日观数里内无树——日观数里外有树。
写冬季泰山,兼及他季泰山:
冬季: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他季:有瀑水,有鸟兽音迹。
《登泰山记》:简洁为王
四、虚实相生,时空双拓;不写而写,闲笔不闲。
时间:
写今日景观,兼及古时景观:
今日中谷:古时环水/郦道元。
今日东谷:古谓之天门溪水。
今日登山:由中谷入;
古时登山:由东谷入。
今日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其远古刻:尽漫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