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地球的形状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很多有关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一)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3 000多年前,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提出“天圆地方”说(2)在2 0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盖天说以及东汉时张衡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二)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过程(1)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2)过了2个世纪,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3)1519- 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4)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5)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地球的大小(一)地球大小的数据: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二)为什么地球仪做成正球体而不是椭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6357千米,仅差0.33%。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3毫米。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三、地球内部的结构我们生存的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 在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其内部的结构是很难用肉眼观察到的。假如我们用一把巨大的刀将地球切开,就会发现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一)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二)各圈层的特点圈层名称 深度 主要特征地壳 平均约为17千米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 上地幔 17千米至1 000千米处 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 1000千米至2900千米处地核 外地核 2900 千米至5000千米处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 5000千米至6371千米 固态一、地球仪如果你想知道整个地球表面的情况,或自已处在地球上的位置,地球仪可以直观清楚地告诉你。(一)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二)经线和纬线(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2)本初子午线: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决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3)赤道与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线叫做纬线。(4)经线和纬线的特点项目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相互关系经线 半圆 相等 南北方向 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纬线 圆圈(两极为点)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东西方向 所有纬线都平行(三)经度和纬度为了区别地球仪上的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它们标注了度数,在经线上标注的度数称经度,在纬线上标注的度数称纬度。项目 划分界线 字母表示 度数范围 度数变化规律 东西经、南北纬判断 特殊点经度 本初子午线(0°经线) 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 0°-180°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至180° 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 东经180°和西经180°在同条经线上,180°后面不带“E”或“W”纬度 赤道(0°纬线) 南纬用“S”表示,北纬月“N”表示 0°-90°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至90° 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北纬90°是北极,南纬90°是南极(四)经纬网(1)含义: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经纬网。(2)作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用经纬度表示无论是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轮船,还是在高空飞行的飞机,都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它们的位置。(3)不同形式的经纬网网格状经纬网①向上增加是北纬,向下增加是南纬,最多到90°②向右增加是东经,向左增加是西经,最多到180°极地经纬网①逆时针是以北半球中北极点的视角,顺时针是以南半球中南极点的视角②圆圈表示纬线,经过中部的直线表示经线球面经纬网(五)半球范围项目 划分界线 半球范围 判断依据南北半球 赤道0°纬线 南半球:赤道以南;北半球:赤道以北 北纬度数在北半球,南纬度数在南半球东西半球 20°W和160°E组成经线圈 东半球:20°W向东到160°E西半球:20°W向西到160°E 西经度数:小于20°W的在东半球,大于20°W的在西半球。东经度数:小于160°E的在东半球,大于160°E的在西半球(六)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0°--30° 30°--60° 60°--90°二、地图(一)地图的概念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二)常用的地图 政区图、旅游图和平面示意图是比较常用的地图。(三)地图的基本“语言”要看懂地图,先要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这三个地图的基本“语言”。(1)比例尺①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②比例尺的表现方式表现方式 示例线段式 不能漏写单位数字式 1: 3 000 000或1/3 000000文字式 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 千米③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大小指比例尺数值的大小,比例尺的分子均为1,所以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大比例尺:≥1:100000 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比较详细小比例尺:≤1:1000000 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比较简略④绘制地图时,比例尺大小的选择与所绘地图的范围、内容的关系a.图幅大小相等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b.地图所示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因此,画一幅学校地图(范围小),就要选用大比例尺;画一幅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范围大),就要选用小比例尺。(2)方向地图的方向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①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方向标的地图:通常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③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a.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端,它的四周都是北。b.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端,它的四周都是南。c.同一经线上的点只存在正南、正北的关系,同一纬线上的点只存在正东、正西的关系。(3)图例与注记①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符号叫图例。②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的数字,称为注记。(四)地图的种类地图的种类繁多,政区图、旅游图和平面示意图是比较常用的地图。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地图的表现形式装载内容和编制方式不断发展,地图的种类更为丰富,出现了许多新的地图,如有声地图、三维地图、盲文地图等。地图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岩石的类型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不论是城市中雄伟的建筑,还是风景如画的黄山,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岩石。(一)岩石的识别通常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岩石。岩石的外观特征主要包括岩石的排列结构,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里面是否有砂粒砾石、气孔、矿物晶体颗粒或化石等。此外,颜色、色泽、坚硬的程度等差异也常常用于识别岩石。(二)岩石的分类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1)岩浆岩①形成过程: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人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②岩石特点: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③常见岩石:花岗岩(侵人岩)和玄武岩(喷出岩)是常见的两类岩浆岩。(2)沉积岩①形成过程: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层层堆 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②岩石特点:沉积岩与其他种类岩石最大的区别是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有些沉积岩内组成的碎屑物比较大,可以看到有明显的砂粒或砾石。③常见岩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3)变质岩①形成过程: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②岩石特点: 变质岩的突出特点是常有片状结构。③常见岩石:板岩、大理岩、片麻岩是常见的变质岩.其中板岩是由页岩(沉积岩)“变质”而来的,大理岩是由石灰岩(沉积岩)“变质"而来的,片麻岩是由花岗岩(岩浆岩)“变质"而来的(三)三大类岩石的比较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人地壳冷却凝固而成 有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 花岗岩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 碎屑物质一层层堆积 压实、固化而成 有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 岩石受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影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状结构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四)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关系【能力拓展】(1)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区别玄武岩是一种喷出岩,它的冷却发生在地表,所以压力和温度的骤减造成玄武岩造岩矿物结晶不完好,表现出颗粒很小,甚至有点像玻璃的感觉。岩浆里溶解有气体,压力突然变小以后,气体会从溶解状态游离出来,这样就形成一个个气泡,最后就是气孔。花岗岩是由没有喷出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有充分的时间和压力来降温,这样就使我们看到的花岗岩都是颗粒比较大的一块块,即结晶良好没有气孔,这是外观的差别。两者主要差别是颜色,玄武岩的颜色深,发黑;而花岗岩是浅色的,浅灰色和肉红色的比较多。(2)沉积岩的层状结构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同物、-层一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这种成层性质称为层理。它是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层层变化显示出来的。层理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构第造特征,也是与其他岩石区别的重要标志。由于沉积岩是地表碎屑物一章层一层地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沉积物的特点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岩层。例如,由沙子等沉积物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黏土胶结而成的页岩等(3)化石的形成条件和作用形成条件:生物的遗体、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所埋没,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炭化或被其他物质置换、填充逐渐演变而成作用:它是判断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人们形象地称化石为记录地球演化史的“文字”二、几种常见的岩石(一)常见岩石自然界的岩石很多,常见的岩石有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砂岩和大理岩等。(二)各种岩石的特点岩石 种类 特点花岗岩 岩浆岩 以肉红色、浅灰色为主,块状,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玄武岩 岩浆岩 以黑色和灰色为主,有气孔构造砂岩 沉积岩 以白色、灰色淡红色为主,有层状结构,可见微小砂粒,可能有化石石灰岩 沉积岩 以白色、灰色为主,,没有矿物晶体颗粒,可能有化石大理岩 变质岩 有矿物晶体颗粒和片状结构三、岩石的应用从石器时代起,岩石一直被人们广 泛地应用于生活 和生产之中。(一)作为建筑材料和工艺品材料(1)花岗岩、大理岩等是优质建筑材料。(2)新疆的和田玉、浙江的青田石等是良好的工艺品材料。(二)岩石形成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矿产资源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矿产资源,如铁矿、铜矿、铝土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等,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原料和能源,如各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石灰岩、钾盐是化工原料,煤是当前世界重要的能源矿产,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等。一、地壳变动的证明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一)地壳变动的结果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二)地壳变动的速度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如火山喷发地震等),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如珠穆朗玛峰上升速度很慢)。(三)地壳变动的信息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例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二、火山(一)含义地壳在不断运动,地壳内部喷出的高温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称为火山。(二)喷发如果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或地壳脆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它能在短时间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火山喷发后沉积到地面的火山灰会把城市埋没,炽热的熔岩流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焦土。(三)组成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四)喷发物状态 物质气态 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 熔岩流固态 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五)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名称 活动特点 实例活火山 正在喷发的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日本的富士山、厄瓜多尔的科托帕希火山死火山 史前曾经喷发,而有史以来未活动的火山 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阿空加瓜山、我国山西省北部的大同火山群休眠火山 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的火山 我国东北地区五大连池火山群(六)分布目前,全世界被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一带。三、地震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一)概念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地震是地壳的快速颤动,一次地震的时间大约持续几十秒、几分钟,所以有人说,地震是“刹那间的巨变”。(二)发生频率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测知。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三)组成要素(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 300千米处。(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3)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5)等震线: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四)分布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一带。与火山的分布大体一致四、地震的防范和预报不同强度的地震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几次大的地震,并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等灾难。因此,掌握必要的地震防范措施非常重要。(一)地震的防范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迅速地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1)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地快速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如果时间不允许,要就地躲避。(2)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10秒钟)。(3)高楼: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乘坐电梯逃生。来不及逃离时,可根据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4)室外: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二)地震的预报和预防(1)地震的前兆:如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2)借助仪器观测和观察自然界的异常现象。(3)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4)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一、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一)大陆漂移学说(1)科学假说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①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就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②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30岁那年,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是偶然的巧合,还是非洲大陆曾经与南美大陆是一个整体,后来因为其他原因破裂漂移分开的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一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③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a.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等。例如,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在温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但是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大陆中,而这些大陆的气候却不具有这样的气候条件。这说明这些大陆在很久之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且处在温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b.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说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却分布在两块大陆上。这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可能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后来,又有一些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2)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二)海底扩张学说(1)海底扩张学说提出的背景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2)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1960一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3)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二、 板块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基础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一板块构造学说。(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运动发生在岩石圈和软流层的交界上。(3)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三)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红海面积在扩大: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地带,此处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日本地震频繁: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大西洋面积在扩大: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此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一、 地形的类型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还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态各异。(一)地形的类型人们根据海拔和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二)各种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海拔 地面起伏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高原 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丘陵 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二、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一)等高线地形图(1)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二)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顶:闭合曲线、内高外低,海拔最高处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合处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常用“△”表示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峭壁(陡崖) 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常用“”表示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三、地形的变化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一)内力作用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它改变了地表形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内力作用常常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如地壳运动形成高山裂谷等。(二)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主要有侵蚀(沟谷、熔洞)、搬运(泥石流)和沉积(三角洲、平原)作用。①流水的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②流水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③泥沙沉积形成的江河出口处的三角洲平原(2)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力作用影响大。风力主要有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①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堡②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③由风沙沉积而形成的沙丘、沙漠(3)在高寒地区,冰川的作用影响大。(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对地形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深谷、高原等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梳理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地球仪和地图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地球表面的板块地形和地形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