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 材料的漂浮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漂浮材料;知道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漂浮材料的实验方案。3.表现出对材料的漂浮性能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材料漂浮能力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4.了解漂浮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难点: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漂浮材料的实验方案。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课件出示古人驾船在湖中行驶的视频和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大家学过吗?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谈话:一位老翁,披着蓑衣,带着斗笠,在江面的小船上钓鱼。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会建造船伐,只是那时的船大都是由木头制成的。为什么他们要用木头造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材料的漂浮能力。板书课题(材料的漂浮能力)二、探究新知(一)探究什么样的物体能够在水中浮起来?1.课件出示实验器材:空的易拉罐、木头、石头、铁丝、用彩泥做得小船、泡沫板等。2.猜测,上面的物体中,哪些能够在水中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3.验证结论,设计实验方案。4.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小组间交流,完善本组的实验方案。5.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分组实验:将实验器材依次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体会漂浮在水中?浮起来的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2)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随时做好记录。(3)根据实验结果,将上述物体分类,将漂浮在水中的物体归为一类,将下沉的物体归为一类。2.探究: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它们还能漂浮在水中吗?(1)提出实验目的:把在水中漂浮的物体任意改变形状,观察它们还能继续漂浮吗。(2)分组实验。(3)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5)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在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属于漂浮材料。(二)不同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一样吗?1. 课件出示问题:不同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一样吗?2.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3.根据猜测制定实验方案。3. 小组汇报交流方案,并进行完善。4. 小组实验。5.汇报交流实验结论: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泡沫板在水中的漂浮能力比木板要强。因此可以得到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不一样的结论。(三)人们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可以做什么?1. 课件出示问题:找一找生活中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制成的物品。2.学生交流讨论。3.轮船、橡皮艇、浮桥、竹筏、救生圈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漂浮力。三、梳理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看来同学们的收获有很多,老师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在课下进行思考。能将在水中下沉的材料制作能在水中漂浮的物品吗。大家在课下自己制定验证方案,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