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案

资源简介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的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什么是文化”。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广义文化、狭义文化的含义,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阐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与经济、政治密不可分,强调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第二目“文化的功能”。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阐述了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文化的含义,了解文化的功能,懂得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能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说明文化的功能。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深入思考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懂得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学习先进文化,培育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功能
教学难点: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观看视频——日本作曲家创作的中国风乐曲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课程引入】日本作曲家创作的中国风乐曲”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日本作曲家创作出动听的中国风音乐,是千年来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也是当今文化交融的影响。从这节课开始,我们重点来了解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一)文化的内涵与载体
1.文化的含义与本质
探究活动:
材料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之十五)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先生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钱穆译
材料2:“谥号”一词中:“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古人为了对去世的人进行盖棺定论,会选择用谥号来对这个人物进行评价。何以谥号为“文”,王莽曾在《训谥》中列举如下:“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死后,被卫国国君赐予“文”的谥号,后人尊称他“孔文子”。还有韩愈(韩文公)、白居易(白文公)、王安石(王文公)、朱熹(朱文公)等,范仲淹(范文正)、曾国藩(曾文正)、左宗棠(左文襄)等,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
材料3:“化”,《说文解字》解释:“化,教行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易经》,大意是说,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
材料4: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总结:按着中国的传统认识,文化,就是文明教化。它是人类在其社会生存中不断研究、总结、利用客观自然规律指导社会实践,以及由此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中形成的,因此它有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其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与时偕行,不断增加新的合乎社会实际的内容,并不断去除过时而不合社会实际的内容。一般来说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有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与经济政治
探究活动(选一):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特征与百家争鸣文化现象的关系。
(2)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汉朝时期经济、政治特征与儒家思想大发展、丝绸之路开通的关系。
(3)观看1979年拍摄的动画片《哪吒闹海》和2019年拍摄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片段,对比影片所反映的不同年代的文化,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动画片《哪吒闹海》片段”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片段”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说明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三个探究问题分析参考:
(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政治上诸侯争霸,后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文化上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2)西汉初期,封建制经济初步发展,特别是丝织业发达;政治上,“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还需要继续加强封建制中央集权;受经济政治影响,丝绸之路开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和西域多方面的交流与交融,文化交融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统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学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但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
(3)拍摄于1979年的《哪吒闹海》中的哪吒是有正义感的小英雄,影片里体现出人们的善恶标准鲜明。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文化更多元化,善恶标准更深刻、理性,“我命由我不由天”反映出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每个人为自己负责的思想。40年来,开放使科学、民主、平等逐渐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推动了科技、政治的进步;与此同时,享乐、拜金、个人主义使一些人滑向腐败的深渊,对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国家有意输入到中国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意图扼制中国的经济发展,颠覆中国的红色政权。
拓展运用题: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思考:
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的相关3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解析: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文化核心
探究活动:阅读如下材料,分析总结文化的核心。
材料1:马克思曾经把哲学视为“文化的灵魂”。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等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指出,虽然文化有多重含义,但是“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材料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宋诗人、隐士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人人皆知,以鹤为题的名篇多不胜数,如白居易《池鹤》、杜牧《别鹤》、苏轼《鹤叹》等,折射出人们对它的喜爱,也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影响着文人们追求隐逸、高雅、超脱、君子、大志等。
总结: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体现为哲学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深藏其中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反映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并渗透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
4.文化与文明
探究活动:观看视频——文明之光,分析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文明之光”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
文明与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的标志;文化与自然相对立。
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只要是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包括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明多指地域,可以跨越国界、种族;文化一般的范围是民族或族群。
对视频中的内容分析可参考如下内容:
(1)黄河、长江是自然景观,但先民们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历经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洪荒、野蛮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仰韶文化等,这些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最终形成了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2)鸣沙山和月牙泉是自然景观,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则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3)中华文明、亚洲文明、埃及文明等等,朝鲜族文化、哈尼族文化、中华文化等等,反映着文明与文化的范围不同。
(4)何尊、长信宫灯、青花瓷、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等艺术品,故宫、楼房等建筑,体现着物质方面的进步,称为物质文明。
(5)戏曲的发展、朝鲜族演出等精神方面的进步,称为精神文明。
(6)“何尊”时期的奴隶制、长信宫灯、兵马俑、故宫时期的封建制,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着制度方面的进步,称为制度文明。
(7)环境治理后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体现着生态方面的进步,称为生态文明。
(8)愚昧、迷信、低俗、拜金、享乐等落后文化,反映了经济、政治的腐朽落后,在今天,我们应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文化载体
探究活动:参考视频——文明之光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文化知识,列举文化载体。
总结:在视频中各式各样的物品向我们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文化。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器物如:陶瓷、文字、丝织品、壁画、佛像、乐器、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等;
行为如:待人接物、职场行为、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等;
制度如:道德准则、公约、规定等。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观看视频:《还记得陪你出发的老师吗?》 《鲁艺的钟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还记得陪你出发的老师吗?”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鲁艺的钟声”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
总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共同的是,它们都起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中,文化随处可见,文物、书法、绘画、图书、音乐、戏曲、舞蹈、电影、海报、动漫……都在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食粮、推动社会发展国家繁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鲁艺的方向,也是所有文艺创作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再次突出强调了这一点。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广播电视邀请嘉宾应坚持“四个绝对不用”的标准:对党离心离德、品德不高尚的演员坚决不用;低俗,恶俗、媚俗的演员坚决不用;思想境界、格调不高的演员坚决不用;有污点有绯闻、有道德问题的演员坚决不用。另外,总局明确要求节目中纹身艺人、嘻哈文化、亚文化(非主流文化)、丧文化(颓废文化)不用。也充分说明,文化具有导向作用,要弘扬先进文化,摒弃腐朽落后文化。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思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蕴含的道理。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的讲话
总结: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课程小结:
3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