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案

资源简介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的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文化交流对于文化发展的作用,阐明了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应该加强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第二目“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文化交融对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阐明了推进人类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文化交流的作用,了解文化交融的意义,懂得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2.能够结合实际说明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深入领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重要性,体会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增强文明互鉴、互通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交融的作用
教学难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回忆上节课介绍的改编自《俄狄浦斯王》的京剧《王者俄狄》,充分认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流的作用
观看视频:与世界交响、文明之水
阅读如下材料,之后进行分析总结说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举例说明其他因文化交流而发展、创新的事例。
材料:《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在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1200年)时期,唐代诗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入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与世界交响”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文明之水”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文化因借鉴而丰富,因交流而多彩,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的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戏曲、西方的乐器,唯美融合,成就了经典的《梁祝》。就像《与世界交响》中所说,情之所至,音之所在,这是文明对话的起点。无论黄土天籁还是西洋交响,都是我们发现自我、对话世界的最动听语言。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举例,如教师自己讲解可以参考如下资料:
(1)西汉时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联系,箜篌、琵琶、筚篥、胡笳等传入中原。
箜篌:原为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000年创制,以后陆续传入中亚和印度。汉武帝征服南越后,箜篌自南亚传入中国,至隋唐时已成为传统燕乐调中常用的弦乐器。
选看视频:袅袅箜篌音-浓浓传承情
箜篌演奏:孔雀东南飞(现场)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袅袅箜篌音-浓浓传承情”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箜篌演奏:孔雀东南飞(现场)”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琵琶: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传入中国的四弦琵琶直接来自龟兹,所以又称龟兹琵琶。龟兹改进西亚两弦琵琶,成五弦曲颈,传入中原后又被改为四弦。
选看视频:琵琶演奏《丝路飞天》
琵琶曲《十面埋伏》片段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琵琶演奏《丝路飞天》”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琵琶曲《十面埋伏》片段”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觱篥:又称筚篥、管子,是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声音悲壮幽怨。它是隋唐燕乐及唐宋教坊乐的重要乐器。
胡笳:原为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原始的胡笳,它是将芦苇叶卷成双簧片形状或圆椎管形状,首端压扁为簧片,簧、管混成一体的吹奏乐器。《太平御览》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乐府诗集》中亦有:“卷芦为吹笳。” 原始的胡笳,曾用于战争之中。西汉之时已广泛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2)唐朝时期,玄奘、鉴真分别造访印度、日本,加强了中国与上述两国的文化交流。
观看视频:玄奘西行与中印文化交流、国宝档案之鉴真东渡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玄奘西行与中印文化交流”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国宝档案之鉴真东渡”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3)明朝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南亚、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的联系。
观看视频:郑和下西洋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郑和下西洋”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2.文化交流的要求
观看视频:文明交流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文明交流”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坚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一如既往地兼收并蓄,博采世界各种文明之长,借鉴各国有益文化,进一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选看视频:印尼三宝宫郑和庙:中印尼文明交融的足迹
在巴西街头感受中华文化
在波兰首都体验中国文化
分析总结文化交融的作用及推进文化交融的必要性和意义。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印尼三宝宫郑和庙:中印尼文明交融的足迹”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在巴西街头感受中华文化”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在波兰首都体验中国文化”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1.文化交融的作用
总结: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印尼三宝宫郑和庙是文化交融的结果,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展示、孔子学院在世界多个国家的建立、中法文化年等都是在推进文化交融。紫禁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文化交融的因素。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显示出“和”文化的无处不在;咸若馆和雨花阁是佛教建筑,钦安殿是道教风格,延禧宫内的灵沼轩是西洋建筑,倦勤斋的通景画,是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和他的学生们借鉴了欧洲教堂的全景画形式移植到清代宫廷的……故宫的外国文物很多,收藏的西洋钟表也非常有特点。这些都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化,既属于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
2.推进文化交融
总结: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推动世界各国文化进一步交流,不但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课程小结:
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