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的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阐明了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科学扬弃,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发展实践,进行改造、补充、拓展和完善。第二目“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意义以及形成过程,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强调了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教学目标1.知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懂得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意义。2.能够结合实际列举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阐述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掌握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深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观看视频:增添新动力 开创新局面(上图片是视频资料“【课程引入】增添新动力 开创新局面”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过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20年9月22日,围绕“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他指出,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再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那么,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呢?(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观看视频:山东: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山东: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总结:面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只有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文化才能更好地沿袭传承。或者组织探究活动:从如下视频中选取部分观看,学生分析“李子柒现象”,总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再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其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事例。视频:李子柒制作:千年长安千年纸李子柒制作:古老的东方蚕桑文化——蚕丝被李子柒制作:印染在花布上的靛蓝 铭刻在骨子里的传承——蓝印花布新闻周刊——白岩松为李子柒鼓掌(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李子柒制作:千年长安千年纸”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李子柒制作:古老的东方蚕桑文化——蚕丝被”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李子柒制作:印染在花布上的靛蓝 铭刻在骨子里的传承——蓝印花布”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新闻周刊——白岩松为李子柒鼓掌”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要求总结: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的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比如,李子柒视频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介,反映中国式的美好田园生活,让有些原本枯燥无味的经典变得鲜活,原本沉寂的中国元素变得灵动,并不断远播。再比如,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大量优秀作品,当下不仅要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传播母语文化,更要结合时代特点,创作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的文学作品,既传承民族精神,传承文学之美,又与现代社会相契合,以“文”化人。有时间教师可播放视频:经典咏流传《苔》片段(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经典咏流传《苔》片段”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总结: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自强不息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力量;“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以及“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等,都要根据时代需要重新刻画、诠释,为国家富强贡献不竭动力,为中华民族更好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生机和活力。(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探究活动:我看电影《金刚川》学生在家提前观看电影《金刚川》,或在学校选择特定时间集中观看,学生结合电影内容和电影海报,分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讨论如何铭记传承民族精神。教师可参考视频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金刚川》剧照总结:在这部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拍摄的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以血肉之躯创造战胜奇迹。普通人的爱国情怀、英雄气节,是中华民族跨越时代、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回望中华民族在一次次磨难中,克服艰险、奋发图强,恰恰是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做出了伟大的牺牲,挺身而出。正是中国人骨血里“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铸造了中国的现在。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就像电影《八佰》中表达的一样,面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所有中国人都凝心聚力、团结统一,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展现出了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血性,以及自强不息、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拓展活动:分析如下材料,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材料1: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材料2: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无论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同仇敌忾、抵御外侮,还是和平时期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中国人民深深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此次抗疫,全国上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开展了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亿万中国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敢于斗争、勇于奋斗精神,团结协作、守望相助精神,在神州大地奔涌,汇聚成抗疫的强大力量。材料3: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孜孜以求,形成了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生活富足、小康生活的理念和追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材料4: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近代以来,一代代英雄儿女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奋勇抗争、抛头颅洒热血,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从“抗日英雄”杨靖宇到狼牙山五壮士,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到“愿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维和女警和志虹,他们都是英雄。总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伟大民族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支撑中华民族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之于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3.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探究活动:历史风烟中的民族精神学生提前分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中选取准备材料,课上进行交流。由学生或老师梳理汇总各组的交流情况,总结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教师可参考资料:(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红船精神”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领唱合唱与情景表演《西江月·井冈山》”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底蕴深厚、历久弥新,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伟大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具体表现,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时代相结合的更为丰富的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观看视频:五四青年节献礼:这才是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五四青年节献礼:这才是我们中国青年还有的样子!”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总结: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在青年。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民族精神教育,让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引导他们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充分展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课程小结: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