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韩愈《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韩愈《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弄清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做到能当堂背诵。
2.揣摩诗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教学方式】
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背同讲的方式,掌握全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关于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三、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诗,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芳菲(fēi) 榆荚(jiá) 解(jiě)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
 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读。
 (2)齐读
 (3)小组朗读,小组朗读竞赛
 (4)齐读
四、疏通诗意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方法引领、指导自读自译、梳理诗意等步骤,指导学生快速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读自译的能力。
 1.方法引领:结合诗后的主题,写作技巧的诠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诗,画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2.师强调,生做好记录,并记住重点词语。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 比赛。
 杨花:指柳絮。
 榆荚:指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天空。
 3.合作交流,理解诗人描绘的内容。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五、抓住意象,感悟情志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 A.看到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色,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B.想到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人的。C.想到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赏析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的主旨,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哪些字用得好 请赏析。
 〔明确〕 这首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开头两句“草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草树”,指各种花草树木。“久不归”,不久就要归去。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 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 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 “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3.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明确〕 “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六、背诵全诗
1、自由背诵
2、小组背诵比赛
七、唱古诗
跟老师学唱古诗
八、总结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九、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1.学了《晚春》这首诗,老师想到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这首诗 课件出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春日》《江南春》《游园不值》《村居》等。
 3.谁还能想到描写其他季节的古诗
 夏天:《小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秋天:《山行》《暮江吟》《夜书所见》《题菊花》等。
 冬天:《江雪》《梅花》等。
十、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做一张《春天诗词荟萃》的手抄报。
 背诵这首古诗。
 附板书
晚春 韩愈  珍惜时间 珍惜春天
抓住时机 创造美好未来
《逢入京使》教学简案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诗歌。
2、赏析诗句,体会修辞手法的效果。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4、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中的情景,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一、 导入
二、 作者介绍
1、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人。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2、背景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 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 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 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三、朗读诗歌
四、作品欣赏: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在何处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2、“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五、带着你的想象生动的翻译诗文
要求:
1﹑语言简洁
2﹑想象丰富
3﹑解释扩展
六、赏边塞诗,品家国情
七、总结 分享收获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逢入京使》。
2、归纳总结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边塞诗。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
2. 通过把握诗歌中的物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受岑参在诗中流露出思乡与报国难以两全的深情,学 习岑参博取功名报效祖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诗歌中的物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透过诗中的思乡情,去感悟更深的博取功名报效祖国的深情。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媒体:PPT 音频,视频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首《使至塞上》的歌曲引入;
这首歌曲大家或许不熟悉,但是大家应该不陌生王昌龄的《出塞》,王翰《凉州词》,这是我们熟悉的边塞诗。在唐代,有大量文人涌向边塞,投入战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文人弃笔从军呢?我们和同学们共同看一段关于岑参的视频,相信大家看完视频之后会明白岑参为什么弃笔从军的原因,也能体会他弃笔从军的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二)岑参视频介绍:
通过视频,了解岑参的家世背景及仕宦经历,把握诗人弃笔从军,报效祖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强烈愿望。
(三)初读诗歌节奏:
1:学习诗歌,首先我们要读诗,怎么去读?需要把握诗歌的节奏。(呈现诗歌朗读的节奏的方法)
2:了解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读诗,请同学们注意朗读的停顿,重音,语速,有情感的朗读诗歌。
男生读;
女生读;
示范读;
配音读;
(四)再读诗歌内容:
我们刚刚和同学们一起读出了节奏,重音。这只是学习诗歌的一小部分,我们还要读懂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借助课本上诗歌导读内容,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诗中展现的画面,可以适当的增加合理的想象。
(1 ):部分同学展示自己描述画面内容;
(2):多媒体呈现诗歌内容;
(五)探究诗歌情感:
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了解和感受一下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的复杂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一些物象,看看诗人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在物象上,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故园:思念家乡,对家乡的依恋;眷恋。
路 :表明离家之久,行路之远,路上历尽风霜的心酸。
人生之路,能否实现自己的报国愿望。
泪:思乡念亲的悲痛,一路上的风餐露宿的心酸,独身一人的孤苦。
由此可见,诗人在本诗中除了抒发思乡之情之外,还有更深的爱国情。他弃笔从军,渴望建功边陲,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正如他自己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在他的诗歌中也流露出了昂扬乐观的感情基调,那位同学试分析一下他的感情基调。
前两句我们读出了思乡念亲的悲苦泪。
第三句我们读出了偶遇入京使的惊与喜。
第四句我们读出了报国的豪迈胸襟。
(六)小结: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马上取的雄心,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长安,故园的眷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迈胸襟。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尽在一声“传语”中,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亲情与豪情交织在一起,昂扬乐观,感人至深。
(七)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思乡 报国
难两全
PAGE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