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案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河南卫视出圈了)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第三课时,是第七课的落足点,为后续文化部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课文包括两目,第一目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包括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措施;第二目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核心、作用、发展、弘扬与培养。本章节内容虽多但较为简单,教学过程中选取典型并贴近生活实际的时政素材,引导学生发现文化元素,探寻文化实质,感受文化影响,坚定文化自信。 《哲学与文化》不能将哲学教学与文化熏陶分割开来。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兼顾家国情怀与理论学习,将哲学与文化相结合,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学情分析: 第一,文化理论部分难度较哲学部分低,议学材料也十分丰富。在教学设计中药主要选择新鲜有力度的时政素材,使之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第二,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了解较多,且十分感兴趣,这为理论联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小组讨论的习惯大致已经形成,为合作探究学习奠定的基础。第四,河南卫视出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结果。本课时以河南卫视出圈为主线,在分析文化现象中的基础上,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实质,以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学习目标: 必备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措施;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核心、作用、发展、弘扬与培养 关键能力: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河南卫视出圈
四、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理解国家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在文化领域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河南卫视出圈 法治精神:合理借鉴,抵制抄袭 公共参与:提出两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建议
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措施;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与作用 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措施
六、议学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河南卫视:以中华文化、娱乐为频道节目特色 出圈了!
议学活动1:如何出圈
教师活动1: 展示议学材料:一切要从“唐宫夜宴”开始说起,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展示议学问题:在看《唐宫夜宴》之前,你知道河南博物馆有一组唐三彩乐佣吗?谈谈你对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所表达的策划意图的认识。 议学活动要求:仔细思考,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认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将自己的观点转化成专业术语,并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展示议学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文化载体(略) 学生活动1: 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设计意图: 议题式教学要创设有吸引力的议学情境,做到议学材料丰富。本活动作为第一项活动,以“唐宫夜宴”作为开篇,在结合时事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用唐宫夜宴设计依据为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载体,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合作探究,在分享过程中增进理解,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课本基本理论的认识,在小组成果展示中增强凝聚力和自豪感,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掌握必备知识,锻炼关键能力,提高核心素养。
议学活动2:因何出圈
教师活动2: 1.展示议学材料:天时、地利与人和,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展示议学问题:你认为河南卫视出圈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实质是什么?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3.议学活动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4.展示议学提示: 河南卫视出圈的原因(略)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学生活动2: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设计意图: 河南卫视出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第二个活动的设计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分析河南卫视出圈原因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明白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创作者的不懈努力就不会有这样的文化精品的出现。分析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感悟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在学习本课时重点知识的同时,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埋下伏笔。
议学活动3:出圈以后
教师活动3: 1.展示议学材料,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展示议学问题:说说河南卫视出圈给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启示。是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文艺工作者不断创作出文化精品?说说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 3.议学活动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4.展示议学提示: 河南卫视出圈给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启示(略) 中华民族精神(略) 学生活动3: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设计意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是实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本环节以河南卫视出圈后社会主要认识对其的评价为线索,在增强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的同时,提高提取和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则是在训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理论归纳能力,将课本重要观点整理清楚,便于下一步的学习及巩固训练。
知识总结:
素养提升:出圈不出格
1.时间:3分钟
2.内容:央视文艺的声明中提到:鼓励文艺节目在借鉴创新,这与抄袭模仿行为是有本质区别的。 你如何看待文化创新中的借鉴创新行为?它们与抄袭模仿有何本质区别?中学生应自觉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请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两条正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建议。 3.意图:将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全部教学过程,让理论照进现实,提升综合运用哲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学以致用 1.1921年复,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这里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被称之为红船精神。2005年6月,习近平概括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红船精神( ) ①需要批判继承,辩证分析 ②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心骨 ④激励着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②④: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被称之为红船精神,习近平概括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红船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②④符合题意。①: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属于优秀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不需要批判。①与题意不符。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心骨。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2.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于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 ) ①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②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③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④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①:脱贫攻坚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故①错误。②③:由题意知,习近平指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故②③符合题意。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故④排除。故本题选B。 3.“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梁惠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这些经典著作中的“忧国忧民”情怀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这表明( ) ①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②中华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民族精神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 ④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②④:材料没有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也没有涉及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故②④不选。①③:“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这些经典著作中的“忧国忧民”情怀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体现了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民族精神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故①③正确。故本题选B。 4.习近平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表明( ) ①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②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表明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并且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而没讲述到文化自信重要性,①不符合题意。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5.“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国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给抗美援朝的英雄们颁发纪念章( ) ①主要是基于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②能够引导人们继承革命传统,激发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③能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能够激励中国人民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②④:给抗美援朝的英雄们颁发纪念章,目的就是引导人民继承革命传统,激发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励中国人民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④符合题意。①: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选项说法不准确,而且这不是给抗美援朝的英雄们颁发纪念章的原因,①不符合题意。③:给抗美援朝的英雄们颁发纪念章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没有直接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