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学习目标】(1)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2)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3)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学精神】科学把握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公共参与】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2.教学难点: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教学过程:议题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不照搬观点辨析: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外国的节日看得太重,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越来越冷淡。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文化复古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不能丢弃,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恢复“儒教”,返回孔盖之道,在全社会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四书五经就是当代文化,只要念好四书五经就能够建成文化强国。对我们正确看待外来文化有什么启示?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⑴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提醒】正确区分“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1)“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是在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时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历史 虚无主义”则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文化。(2)“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是在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民族虚无主义”则一味推崇外来文化。(3)“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⑵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①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②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③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典例解析】1.近年来,“国潮”之风不断跨界破圈,迅速席卷美妆、文创、餐饮等多个领域,令传统国货产品的面貌焕然一新。在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大白兔奶糖、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等众多融入“国潮”元素的“老字号”展位十分引人驻足。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传统审美元素比现代时尚元素更能获得消费者青睐B.创新促使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老字号焕发生机活力C.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文化D.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答案】B【详解】A:题中说国潮文化盛行,融入国潮文化的老字号展位引人注目。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都能够获得消费者青睐,并不能说传统审美元素就更受欢迎,A错误。B:近年来,“国潮”之风不断跨界破圈,迅速席卷多个领域,令传统国货产品的面貌焕然一新。在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众多融入“国潮”元素的“老字号”展位十分引人驻足。这表明创新促使具有历史人文底蕴的老字号焕发生机活力,中华传统品牌的魅力凸显,坚定了人们的文化自信,B符合题意。C:“引领”的说法夸大了中华文化的作用,C错误。D:应是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D错误。议题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促发展⑴理论依据:①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②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⑵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则: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易错易混】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可以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将其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而不是照搬外来文化,更不是使文化走向趋同。3.正确认识和对待外来文化(答题模板)(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①外来文化中有我们可学习借鉴的精神财富。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议学合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知识归纳】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1、文化发展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2、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4、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课本P106阅读与思考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文化复古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不能丢弃,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恢复“儒教”,返回孔盖之道,在全社会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四书五经就是当代文化,只要念好四书五经就能够建成文化强国。●你认为上述观点存在哪些不足和局限?参考答案:①全盘西化论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②文化复古主义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是完全错误的。课本P106阅读与思考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谈谈你对鲁迅这段话的体会。参考答案:既反对无原则地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主张,主张“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启示我们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本P107阅读与思考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哲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为儒家建立了一个包含宇宙社会人生、贯通形上形下的庞大哲学体系。这使得理学具有思辨化、重义理的鲜明特性,大大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化程度。理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吸收、整合外来文化为我所用的能力。王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从莫斯科归国后,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为什么宋明理学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化程度?●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王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犯了什么错误。参考答案:●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吸收、整合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借鉴佛、道二教的思辨化哲学理论成果,同时它并没有抛弃自己的理论传统,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从而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化程度,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巅峰。●王明没有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采取照抄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的态度,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课本P108阅读与思考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国内许多学堂,外国许多留学生,在这期内蓬蓬勃勃发生。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参考答案:梁启超把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三个时期的关键词分别是器物、制度、文化根本,这是一个从物态文化到制度文化,最后深入精神文化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逐渐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