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版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人的降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2课时,19+28张ppt课件+提优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新版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人的降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2课时,19+28张ppt课件+提优手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第3章 人的健康
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第1课时 来自细菌的威胁
1.某些细菌会导致人体产生________,它们会侵入并破坏__________或产生能破坏细胞的______,从而危害人体健康。细菌是一种只有利用________才能观察到的微生物。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的疾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疾病
人体细胞
毒素
显微镜
细菌性痢疾
肺结核
破伤风
霍乱
淋病
2.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可以用________来治疗。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_________,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性疾病具有极好的疗效。
抗生素
化合物
自然合成
青霉素
1.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
A.个体小,便于各种媒介携带
B.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
C.有些细菌形成芽孢,芽孢小而轻,可随风飘散
D.以上三项都是
D
2.下列有关疾病和其传播途径的连线中,正确的是( )
A.细菌性痢疾——飞沫传播
B.破伤风——接触传播
C.霍乱——空气传播
D.淋病——水、食物、苍蝇传播
B
3.使人患扁桃体炎的营寄生生活的是( )
A.枯草杆菌 B.链球菌
C.结核杆菌 D.肺炎双球菌
4.下列疾病不是由细菌引起的是( )
A.伤口感染发炎 B.痢疾
C.流感 D.破伤风
5.下列各项中,属于消化道传染病的是( )
A.肺结核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血吸虫病 D.细菌性痢疾
B
C
D
瓶号 甲 乙 丙
加入物质 50毫升灭
菌牛奶 50毫升灭
菌牛奶 50毫升灭
菌牛奶
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
球塞住
温度 25℃ 5℃ 25℃
6.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初中学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取经过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锥形瓶,按如表要求进行了实验设计:
分析并回答:
(1)甲和丙这组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
(2)甲和乙这组对照实验应作出的实验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菌
温度能影响细菌的繁殖速度(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7.下面是最早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先生所进行的实验探索过程。
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于是弗莱明进行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后,观察这些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后来弗莱明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了一种物质,分析其特征并将之命名为青霉素。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下列最为恰当的是( )
A.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菌可能产生了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
(2)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由培养液和培养基产生的,应进一步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则能充分证明确实是青霉菌产生了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这种方法叫________法。
把没有放青霉菌的培养液加入培养基中,观察对细菌的影响
细菌正常生长
对照
8.实验室在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有一区域没有细菌生长。该区域可能生活着( )
A.青霉菌 B.乳酸菌
C.大肠杆菌 D.酵母菌
A
9.若将细菌放置于固体培养基上,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图所示,下列实验可以用来检验两种抗生素杀菌效果的是( )
B
10.青霉素是青霉菌分泌的一种抗生素,它能有效地杀灭多种细菌。几十年来,由于人们滥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致使这些抗生素的杀菌效果越来越差。请回答:
(1)由于青霉菌属于真菌,和细菌相比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霉菌属于_______生物。
青霉菌有细胞核,而细菌只有核区
真核
(2)由于细菌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存在______现象,因此使用青霉素前,细菌群体中不同个体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差异。初次使用青霉素时,人体细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在细菌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__________进程中,大量没有抗药性的细菌因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死亡,少数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因能适应环境而存活并繁殖。
(3)青霉素的长期反复使用对细菌起到了定向的_______作用,最终在人体内形成了具有抗药性的细菌群体,从而降低了青霉素的杀菌效果。
变异
生存斗争
选择
11.大蒜被人们誉为天然“抗生素”。大蒜真的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吗?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前先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匀地接种在培养皿的营养琼脂上。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圆纸片周围的清晰区为无
菌区,本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的方案
合理?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蒜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大蒜能抑制细菌的生长)
乙,设置了对照组
12.近年来,关于“超级细菌”感染的临床案例屡见不鲜。其实只要使用抗生素,出现耐药菌就不可避免,而滥用抗生素则会催生耐药菌的出现。如图是几种抗生素被允许使用的年份及相应的耐药菌出现的年份(注:上下深浅一致的箭头,分别表示抗生素及相对应的耐药菌)。
(1)从图中可以发现,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是___________,而该抗生素相对应的耐药菌出现在临床使用之______。(填“前”或“后”)
(2)绝大部分耐药菌都是在对应的抗生素使用之后出现的,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各种耐药菌的出现是对应的抗生素对其不断______的结果。
(3)耐药菌通常出现在医院,这是因为医院是使用________最频繁的地方。
青霉素

选择
抗生素(共28张PPT)
第3章 人的健康
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第2课时 来自病毒的威胁、传染病
一、来自病毒的威胁
病毒也属于微生物,比细菌还小,无
,只有 和 ,不能
,只能 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有 、 、
、 等。
细胞结构
蛋白质
核酸
独立生活
寄生
流感
甲型肝炎
乙型肺炎
艾滋病
二、传染病
1.传染病的定义:由 (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的三大特点: 、 、免疫性。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性
3.控制传染病的三大措施: 、 、保护易感人群。
注意点:
传染源是得病或已死亡的人或动物;而作为传播途径的生物媒介只是携带病原体,自身则不受任何影响,如能传播疟疾的蚊、传播痢疾的苍蝇等。
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源
1.下列不是病原体的是( )
A.肝炎病毒 B.痢疾杆菌
C.蛔虫 D.身体某处的炎症
D
2.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病毒的个体很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
察到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
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C.病毒可以引起动物、植物和人的多种疾病
,所以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D.小儿麻痹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C
3.下列事实能说明病毒对人类有利的是( )
A.病毒导致人患感冒
B.病毒使家畜患口蹄疫
C.病毒导致烟草叶出现花斑
D.用处理过的病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D
4.下列对引起人患甲型H1N1流感的致病生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它没有细胞结构
B.它的营养方式为寄生
C.它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
D.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C
5.下列生物的结构特征不正确的是(√表示有,×表示无)( )
A. 艾滋病病毒 B.酵母菌
C.草履虫 D. 衣藻
A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叶绿体
艾滋病病毒 √ √ × √ ×
酵母菌 √ √ √ √ ×
草履虫 × √ √ √ ×
衣藻 √ √ √ √ √
6.传染病与一般疾病的最大区别是( )
A.有遗传性,难医治
B.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C.无特效药,对人体危害较大
D.是一种绝症,无法医治
B
7.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出现许多人患有同一种传染病的现象,这说明传染病具有( )
A.免疫性 B.流行性
C.选择性 D.化学性
B
8.近年来禽流感等传染病流行,向人类发出了新的挑战。下列有关传染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是传染源
B.传染病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
C.积极研制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D.传染病的流行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A
9.某地区发现一种新的疾病类型,患病人数尚不多,却都有互相接触的病史。此病的病因和具体传播方式还不清楚,患者人数仍在不断增多。对此,下列措施是必要的是( )
①注意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②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
③迅速将患者隔离,控制传染源
④禁止患者生育,以免生育出病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B
10.艾滋病由病毒HIV引起的,按照你对艾滋病的了解,下列不是防止艾滋病传播的措施有
( )
A.不使用来源不明的血液及制品
B.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
C.男女洁身自爱,杜绝性传播
D.不和艾滋病人谈话、握手
D
11.养犬管理不当,易传播狂犬病。狂犬病是乙类传染病,发病致死率几近100%。如果不幸被疯狗咬伤,应及时就医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是( )
A.空气、飞沫 B.饮水和食物
C.接触 D.吸血的动物
C
12.广东某镇曾发生了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丙肝”感染事件。据调查,感染丙肝的居民都曾到未采用一次性注射器的镇卫生所打过针。由此推断( )
A.带毒针头是丙肝的传染源
B.丙肝和肺结核的病原体具有相同的结构组成
C.丙肝属于血液传染病
D.丙肝与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相同
C
13.(2020,舟山)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人类普遍易感。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新冠病毒流行最为有效的方法。
下列做法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
B
14.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是由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病毒的结构特征是个体 ,无 ,在寄主细胞内迅速 。如图中所示
微小
结构
繁殖
为H1N1病毒在30万倍电子显微镜下成的像与刻度尺比对情况,该病毒的实际整体宽度为
米,使用透气孔径为3.0×10-6米的N95型口罩 (填“能”或“不能”)有效遮挡甲型H1N1病毒。
1.20×10-7
不能
15.请阅读下面材料。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李兵同学出现发热、咳嗽、喉痛、头疼、疲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患上甲型H1N1流感。老师为此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要求李兵同学回家治疗;②要求学生经常洗手洗脸
,搞好个人卫生;③要求学生经常打开教室窗
户通风;④要求学生上、下学路上要戴口罩;⑤要求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⑥要求学生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去;⑦建议部分体质弱的学生打流感疫苗。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病的病原体结构简单,没有 结构,由 组成。
细胞
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2)老师让患病的李兵同学回家治疗,以防止班级其他同学感染此病。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上考虑,此时李兵同学应属于 。
(3)在老师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你认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有 (填序号),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有 (填序号)。
传染源
②③④
⑤⑥⑦
16.《人民日报》介绍了地震灾后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问题:
(1)图A告诉我们,一旦确诊疫情,应马上按规定采取隔离、 等措施,这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属于 。
(2)依图B可知,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

(3)由图C可知:疫情一旦发生,对发生疫情的
要采取强制 措施,提高疾病免疫率。
深埋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受威胁区
免疫(或接种)
17.春夏季节,小玲患上了甲型H1N1流感,小芳患上了肺结核。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以感染者的咳嗽喷嚏为媒介,甲型H1N1流感是由某种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
(1)引起这两种疾病的病原体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 。
病毒无细胞结构,细菌有细胞结构
(2)针对病情,医生采取了:①给家人和同学接种疫苗;②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③对小玲和小芳的住所及用具进行消毒;④对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等措施来预防传染病。其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填序号)
(3)从材料可知,甲型H1N1流感属于 (填传染病类型)传染病。
②④
呼吸道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知识点1 来自细菌的威胁
1.细菌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某些细菌会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它们会侵入并破坏人体__细胞__或产生能破坏细胞的__毒素__,从而危害人体健康。细菌是一种只有利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生物。因为它们没有成形的__细胞核__,故被称为__原核生物__。
2.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致病细菌 主要感染途径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 粪—口传播
肺结核 结核杆菌 飞沫传播
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 接触(伤口)传播
霍乱 霍乱弧菌 水、食物、苍蝇传播
淋病 淋病双球菌 性接触
  3.细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可以用__抗生素__来治疗。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__青霉素__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性疾病具有极好的疗效。
说明 ①细菌并非都是对人类有害的,也有对人类有益的。如乳酸菌,人们利用它制酸奶、泡菜等。
②抗生素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但滥用抗生素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知识点2 来自病毒的威胁
1.病毒的结构
病毒是比细菌还小的一类生物。
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有__蛋白质的外壳__和__核酸__组成的核心。不能独立生活,只能__寄生__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2.病毒致病的原因:在寄主细胞内迅速繁殖,使寄主细胞破裂,同时释放出新病毒,以同样的方式感染和破坏其他细胞。
3.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致病病毒 主要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 甲型:粪—口传播乙型: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 粪—口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 飞沫传播
生殖器疱诊 疱诊病毒Ⅱ型 性接触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冠状病毒 飞沫等传播
  说明 病毒不能称之为单细胞生物,对人类而言有弊也有利,如利用病毒作为杀虫剂等。
知识点3 传染病
1.传染病的定义:由__病原体__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病原体:使人或动物患传染病的生物,主要有微生物(病毒、细菌和真菌)、寄生虫等。
3.传染病的特点
(1)__传染性__
(2)流行性
(3)免疫性
说明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区别:①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②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4.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__病原体__的人或动物。传染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且必须是活体; b.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体内携带病原体且能患该种疾病。如携带艾滋病病毒的人都是传染源,而传播疟原虫的蚊子不是传染源,因为疟原虫不会使蚊子患疟疾。
(2)__传播途径__: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体所经过的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如流感)、饮食传播(如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播(如乙型脑炎)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说明 要注意传染源、病原体、传播途径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前两者。如狂犬病毒、狂犬分别属于病原体和传染源。患病的人或动物是传染源,健康的人或动物如果是携带者,也可能是传染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和飞沫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水和食物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的特点;传播媒介为吸血昆虫是血液传染病的特点;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是体表传染病的特点;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性接触。
易错点1 病原体与传染源的区分
例1 下列哪项是传染病的病原体( A )
A.蛔虫
B.蚊子
C.携带H1N5型禽流感病毒的鸡
D.乙肝病人
【易错说明】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易错点2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的动态理解
例2 甲和乙参加同学聚会,由于甲得了新冠肺炎,而乙因被传染也感染了新冠肺炎,那么乙患新冠肺炎前后的身份分别属于( D )
A.易感者,传播途径
B.传播途径,易感者
C.传染源,传播途径
D.易感者,传染源
【易错说明】乙在患新冠肺炎前属于易感人群,乙在患新冠肺炎后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属于传染源。
1.实验测定链霉素对三种细菌的抗菌效应,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块平板上画3条等长的平行线(3条均与图中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3天,结果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它能阻止结核杆菌生长
B.它对结核杆菌比对霍乱菌更有效
C.它对结核杆菌比对伤寒菌更有效
D.它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
2.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CA16病毒感染是主要致病原因。研究人员将CA16病毒接种到新生小鼠腹腔内,一段时间内各部位的病毒数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恰当的是( C )
A.CA16病毒可进入多种器官
B.感染初期,CA16病毒在肌肉中繁殖最快
C. CA16病毒繁殖速度是先增大后减小
D.感染9天时,脑中CA16病毒最多
3.为了寻求科学答案,推理非常重要,只有作出正确的推理并用实验证明,才可确定假设的真伪。现已知“昏睡病原虫是昏睡病的病原体”及“除去采采蝇即可消灭昏睡病”等事实,提出“采采蝇传播昏睡病原虫”的假设。下列叙述中,完全属于根据这个假设而作出的推论的是( C )
①昏睡病原虫是寄生在人体血液中的锥形原生动物 ②患昏睡病的人,体内必有大量昏睡病原虫 ③采采蝇体内可发现昏睡病原虫 ④采采蝇可从昏睡病人的体液中吸入昏睡病原虫 ⑤如果健康人被带有昏睡病原虫的采采蝇叮咬,就可能患上昏睡病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夏季天气回暖,雨水增加,容易出现“急性肠道传染病”疫情。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以及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社会危害性大。请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急性肠道传染病与近视眼不同,它的病因是由外来的__病原体__引起的,并且具有__传染__性,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以及苍蝇等媒介是该病的__传播途径__。
(2)急性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最重要的是要对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看,这属于__控制传染源__。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