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1.本单元要掌握的朝代?
2.这一时间段的整体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
政治:
经济:
文化:
民族关系:
分裂到大一统到分裂
曲折中发展到经济繁荣,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并发展
成果显著、领先世界
民族交融、往来活跃
阅读单元导言思考问题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课程导入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政权更迭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本课时空轴
(一)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 军阀割据
魏蜀吴 三国鼎立
曹丕220年
刘备221年
孙权222年
(一)三国鼎立
1.“三国”酝酿: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1)魏国:
建 立 者:曹丕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20-265
(2)蜀汉:
建 立 者:刘备
都 城:成都
起止时间:221-263
(3)吴国: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80
三国鼎立形势图
画像·魏文帝曹丕
画像·汉昭烈帝刘备
画像·吴大帝孙权
(一)三国鼎立
(1)曹魏:
2.“三国”概览:
建立: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
灭亡:266年,曹魏权臣司马氏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曹魏灭亡。
制度建设:九品中正制
各地人才被评定等级,共为九等。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中央委任。
①含义:
中央委任朝官中籍贯本郡者兼任中正官,品评本郡人才,区分高下为九品。
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②选官标准:
《魏书》:“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1)曹魏:
建立: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
灭亡:266年,曹魏权臣司马氏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曹魏灭亡。
制度建设:九品中正制
(2)蜀汉:
建立: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仍用汉国号,史称蜀汉。
灭亡: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民族关系:蜀汉时期,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3)孙吴:
建立: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灭亡:280年,西晋灭吴。
民族关系:孙吴时期,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三国”概览: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
时 间:220年
建立者:曹丕
定 都:洛阳

时 间:221年
建立者:刘备
定 都:成都

时 间:222年
建立者:孙权
定 都:建业

263年
曹魏权臣司马昭
发兵灭蜀
266年
司马炎代魏称帝
建立西晋
280年
西晋灭吴
完成统一
(二)西晋统一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呢?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
气候变冷
北方割据者
需要劳动力
……
西北边陲
少数民族内迁
匈奴、羯、氐、羌、鲜卑
五胡
统治者压迫
天灾不断
民族矛盾加深
八王之乱

流民、内迁民族反晋,
卷入内乱并逐渐主导局势
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
民族交融 + 民族矛盾
东汉
西晋



西晋的统治危机:
(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2) 地方宗王权重
(3) 民族矛盾
①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的异化
西晋时期,任中正者多是士族,品评标准实为门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门阀士族垄断高级职务的格局初步形成。
②奢侈腐化风气盛行,贵族斗富
东汉
西晋



西晋的统治危机:
(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2) 地方宗王权重
(3) 民族矛盾
地方诸侯实力坐大,威胁中央统治
“八王之乱”形势图
东汉
西晋



西晋的统治危机:
(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2) 地方宗王权重
(3) 民族矛盾激化
关中
辽宁
河套
东汉以来,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民族矛盾由此激化。
西晋末年,反晋流民起义不断
316年,匈奴灭西晋。
“五胡”内迁
东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方政权
(少数民族为主)
南方政权
(汉族统治者建立)
(三)、东晋与南朝
东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1. 东晋建立:
西晋宗室琅玡王司马睿避乱过江,317年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三)东晋与南朝
东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三)东晋与南朝
2. 东晋政治特点:
①士族政治,门阀当权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士族阶层。
形成
鼎盛
渐衰
消亡
三国、西晋
东晋
东晋后期至南朝
隋唐
东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三)东晋与南朝
2. 东晋政治特点:
②君弱臣强,皇权垂拱
“五胡”的冲击使西晋瓦解,晋元帝司马睿开启东晋,微弱的皇权只能依靠门阀的支持,进入门阀政治时代——门阀与皇权的共治。
③南北对峙,战争不断
④侨旧关系,江南开发
①士族政治,门阀当权
东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三)东晋与南朝
刘宋
萧齐
萧梁
南陈
3.经济重心南移: 江南开发:
①原因:
01.北民南迁:
02.环境优越:
03.社会安定: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04.政府支持:
②表现:
01.农业发展: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土地肥沃,土地得到大量开垦;
02.手工业进步:商业活跃,手工业发展迅速;
03.民族融合: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白瓷莲瓣四系罐
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魏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开始南移
(南方开始大规模发展)
继续南移
(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完成南移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东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三)东晋与南朝
刘宋
萧齐
萧梁
南陈
4 东晋灭亡: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权,改国号为宋。
5. 南朝兴替: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南朝时期士族政治衰落
(四)十六国与北朝
东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四)十六国与北朝
刘宋
萧齐
萧梁
南陈
1. 十六国概览:
(2)影响:
①长期混战中,民族布局被打破,民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缩小。
②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建立者:内迁少数民族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打破原有民族布局,缩小差异
民族交融
东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四)十六国与北朝
刘宋
萧齐
萧梁
南陈
2. 前秦的统一及速亡: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1)前秦统一北方:
(2)前秦统一南北的努力:
统一后的前秦大举进攻东晋,于淝水之战失败。前秦瓦解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
以少胜多原因:
前秦:军队民族成分复杂,统治不稳,部分民族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士气高昂;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
东晋
8万
前秦
80万(实际20万)
vs
以少胜多
东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四)十六国与北朝
刘宋
萧齐
萧梁
南陈
3. 北魏统一北方:
(1)北魏建政: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再度统一北方。
北魏与刘宋的对峙
南朝与北朝的对峙
东汉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刘宋
萧齐
萧梁
南陈
(前秦)
北魏
(1)改革时间: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大力进行政治改革。
(2)改革背景:
①社会矛盾:
②有利条件:
③个人作用:
3.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北魏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北魏孝文帝
(1)北魏建政: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再度统一北方。
(四)十六国与北朝
(四)、十六国与北朝
孝文帝改革
内容:
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材料五: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魏晋·王肃《悲平城诗》
迁都原因:
①平城气候干旱,环境较恶劣,不利于经济发展;
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四)、十六国与北朝
孝文帝改革
内容:
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经济:均田制;租调制;
穿汉服、说汉语
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鼓励通汉婚
用汉官
鲜卑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氏
丘穆陵氏 穆
步陆孤氏 陆
贺赖氏 贺
独孤氏 刘
贺楼氏 楼
切忸氏 于
纥奚氏 嵇氏
尉迟 尉
积极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局限性:
全面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了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摒弃了本民族勇武质朴的尚武精神,削弱北魏的军事实力
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少数民族军人(六镇)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灭亡
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四)、十六国与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年)
高欢
宇文泰
高洋
宇文觉
隋朝
杨坚
秦汉
统一
分裂
统一
民族交融

(一)民族交融的含义
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魏晋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
民族交融整理
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南中、山越)
西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华)
东晋至南朝,山区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
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布局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民族交融方式:民族迁徙、战争、友好交往、汉化改革、和亲会盟、边境贸易、国家统一
民族的交流、交融体现出相互影响的特点,但是主要以汉化为主,少数民族也在服饰、语言、体质、文化习俗等方面影响着汉族,为汉族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文明的内涵不断深化和扩大。
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画像砖
汉人高坐凳子、椅子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本课时空轴
课堂小结
隋唐帝国的人民是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新民族融入了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各部,因此可以叫做新汉族。在下一阶段,他们将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三四百年的民族大混血,至此功德圆满。
......这个民族共同体构成的隋唐社会,冲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现出生动的多元化局面。隋唐王朝朝气蓬勃、活力迸发的磅礴气度,隋唐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势,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光彩夺目的篇章。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作用?
政治:发动为实现统一的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
经济:江南开发推动南方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南北差距缩小;
民族: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