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案

资源简介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的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的历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传承者和弘扬者。
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什么具有历史必然性,阐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所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革命文化的含义,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所在。
2.能够结合实际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学习以中国近现代历史贯穿,将文化发展融在中国道路的探索进程中。
课程导入:
观看视频:《史诗70年》
(上图是视频资源“【思政广角】史诗70年”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过渡:从近现代两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百年中华大地风起云涌。从西学东渐、改良维新到新文化运动,直到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的文化、思想观念体系从解构到重建的历程前所未有。中国人为追寻强国之路进行的不懈探索,给了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强烈文化自信,最终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最伟大的梦想,探索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求索
选看视频:《列强入侵与国民探索》、《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选择性使用)
(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列强入侵与国民探索”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戊戌变法”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洋务运动”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辛亥革命”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后,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感之外,更有深层次的文化危机感——曾经的“天朝上国”低下了高昂的头颅,与大国地位一并丧失的,还有中华民族对于华夏文明的文化自信。生存与价值的双重危机,呼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一批批进步人士开始进行不断的反思,许多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奔走呼号,但是,种种努力都失败了,未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结合如下材料进一步分析: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思潮涌入,就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在国内出现的回应:
自由主义:在清末民初的中国,自由主义仍有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对旧思想、旧制度有巨大的冲击力,但并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复兴之路。胡适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在政治上他提倡自由主义的改良主义;在文化问题上他赞成西化,以取代传统中国的过时的古老文化。关于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胡适认为根源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而在于中国人自己不争气,“不努力”。他说:“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的真正的敌人是贫穷,是疾病,是愚昧,是贪污,是扰乱。这五大恶魔是我们革命的真正对象。”国人要在这几方面奋起“自救”,任务不是要反帝反封建,是要有一个“好政府”,一个“宪政的政府”。可见自由主义分不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也搞不清楚历史任务。自由主义也不想革命,反对革命,反对暴力,关键是立场不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保守主义:以林琴南、辜鸿铭为代表的保守主义者对西化思潮的反对,基本上是基于传统主义的态度,即带有对过去不加分析便统统保留的性质。以康有为的孔教派为代表的保守主义者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改革派,反对当时的西化思潮,将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工具,来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恢复传统的权威。康有为希望建立一支专业的宗教队伍来掌管正式的国家宗教,在他看来,教会与政权的分裂是使西方国家强盛并维持社会道德的关键。
无政府主义:中国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强权,主张消灭一切政府、国家、军队、警察、监狱和法律规条,要求绝对自由;主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均归社会公有,废除财产私有权;主张消灭阶级,人人平等,人人劳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主张消灭家庭,废除种姓;主张建立各种公共福利机关,如刘师培设计的“老幼栖息所”,刘师复设计的“公共养老院”和“公共养育院”;主张实行平等教育,废弃一切宗教信条,道德上人人自由,无所谓义务与制裁等。1920~1923年,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论战,批判了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揭露了它分裂工人运动的罪行,此后,无政府主义思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逐渐走向衰落。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终于破产。
三民主义: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不仅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不仅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并且还因为它在中国传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连接作用,它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互动以及孙中山所主张的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初步的开拓性尝试,使这一理论本身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生了直接影响。但是三民主义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参考观点: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中国近代史,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最广义的文化冲突。”
关于先进知识分子的求索,余秋雨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课》中讲到:“文化的责任、文化人的使命,就在这里;文化的力量,文化人的尊严,也就在这里。”
2.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选看视频:、《陈独秀与李大钊》、《李大钊》、《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红色梦想》(选择性使用)
(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陈独秀与李大钊”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李大钊”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是视频资源“【典型案例】中国的红色梦想”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人发现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西方”的优越以及“中学”的凋敝,而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在于小农生产方式效率的低下,在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掠夺。从这一科学认识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全新的文化建设,古老的中华文化由此向新生。
3.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探究活动:结合历史知识和如下材料,分析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材料1: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中诞生这一伟大革命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是: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红船精神”三个方面的内涵,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基因,在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而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中存在着,并得到了充分展现。
材料2: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是对广大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历史的共同记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及其成果,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文化成果,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材料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根据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具体情况,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这一方针的着重点是发扬社会主义的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主张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讨论和实践去解决,而不应采取简单的方式去解决。
材料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共同熔铸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结: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早期农耕生产实践,到近代革命实践,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文化表现形态。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延续发展、不断升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必要性
观看视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上图是视频资源“【思政广角】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思想观念实现大飞跃,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大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大跨越。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复兴之路、成功之路、光明之路。
2.重要性
分析观点,总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恩格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毛泽东:“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总结: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的当代世界,文化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清楚的体现,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助于为中国道路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可以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推进与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是党对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课堂小结:
4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