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案

资源简介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的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三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阐明了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第二目“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阐明了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观点,了解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懂得要立足国情,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才能推动文化的发展。
2.能够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鉴别优劣的能力和包容开放的心态。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深刻认识当今全球化形势下,文化自信与交流借鉴的意义,增强对“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教学难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四、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交融已成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更丰富的必然趋势。那么,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呢?
(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1.对待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
探究活动:根据如下资料,让学生分析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弊端,总结出无论复古还是西化,都是片面的、偏激的。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各种走向复古极端的所谓的弘扬传统文化的行为和肆意否定、诋毁中华文化的行为。
材料1:“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危亡的境地。有的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有的提出“中体西用”,还有的主张完全放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西化。以康有为、严复等人为代表的“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即在此时出现,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并在各地建立“孔教会”,推行他们的文化复古主义主张。1913年严复带头列名,发起成立了孔教会,多次撰文鼓吹“以儒教为中国国教”。与严复相呼应,康有为于1913年2月开始出版《不忍》杂志,以促进建立孔教为国教。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受到了猛烈批判。
20世纪80-90年代,世界发展加快,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苏联在西方价值观的和平演变下解体,以新儒家学派为代表的文化复古主义者出现。全盘否定五四运动,否定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倡导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确立儒教为国教,使之重新成为中国正统思想。
新时期,有人又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形势,开始了新时期的文化复古主义。读经学堂、国学培训热火朝天,各式各样的“名人热”“祭祀热”眼花缭乱,有人主张恢复宽袍大袖,以汉服作为“国服”;以孔元纪年,恢复繁体字;有培训机构开设“女德班”;有人认为要靠中华传统文化解决道德滑坡、现代文化缺陷等危机;有人要用“三纲五常”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2:全盘西化的政治思潮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有胡适、陈序经等人。陈序经认为中国“样样都不如人”,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彻底的全盘西洋化”的办法,是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胡适的思想基础是崇洋亲美思想和民族自卑论,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他认为中国不能革命,也没有资格革命,只能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实行全盘西化。胡适的全盘西化实际上是要全盘美国化,其实质是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国,走民主道路。现如今,网络上有人歪曲近现代中国历史,而且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也恣意抹杀。在一些人的笔下,我们的民族不仅“愚昧”“丑陋”,而且充满“奴性”、安于现状、逃避现实等等。有的人把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认为儒家充满“奴性”,道家安于现状,法家崇尚专制,毫无可取之处。
材料3:2013年11月26日上午,习近平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在听取大家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研究的情况介绍后,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总结: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中心区,不断向周边民族传播着先进的文明成果,创造出傲立于世的灿烂文明。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理性扬弃的复古是完全错误的;完全否认中华文明,崇洋媚外、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的观点更是错误的。
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观看视频:《开放包容的华夏文明》、《在交往中走向世界的中华文明》(选择性使用)
(上图是视频资源“【思政广角】开放包容的华夏文明”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是视频资源“【思政广角】在交往中走向世界的中华文明”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总结: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比如,东汉时期,佛教由“西方”的印度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覆盖最广、影响最大且深度本土化的宗教。在中国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不断吸纳本土文化的养分,完成了佛教文化的中国化,而佛教文化的优良方面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益的借鉴与补充。历史经验表明,强大总与开放包容相伴随,而落后却跟闭关锁国密不可分。对待外来文化,中华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一切有利因素和有益经验,在交流与合作中共赢,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探究活动:结合如下资料,讨论如何做到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视频资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丝绸之路的金句》、《丝绸之路沟通了多个文明中心》(选择性使用)
(上图是视频资源“【思政广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丝绸之路的金句”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上图是视频资源“【思政广角】丝绸之路沟通了多个文明中心”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历史资料: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打响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大战役——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8.6万人撤离苏区,连续打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于1934年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这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和湘桂粤军阀已集中30万人,在湘江以东地区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欲将中央红军“包围全歼于湘江东岸地域”。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最终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粉碎了敌人的企图。在那场“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战役中,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湘江洒满烈士鲜血。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是导致湘江战役惨败的罪魁祸首。他们拘泥于共产国际的教导和苏俄经验,坚持“占领中心城市,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军事路线,还激烈批评毛泽东,认为他以“乡村为中心”、打游击战和运动战的主张,是对革命力量估计不足的“右倾”机会主义。
历史资料: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创建工农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不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着重分析的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无论是巴黎公社革命,还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中心城市发起的。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但若从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算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也已搞了40多年。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产业工人在五四运动前夕仅有200万人左右。因此,在这样一个东方大国进行武装革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新课题,无法也不能照搬现成的答案或经验。中国共产党当时在理论上还不成熟,加之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致使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在党内十分盛行。这导致中国革命历经曲折,甚至一度陷入绝境。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而不是本本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深刻分析国情,终于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新路。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以世界眼光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创造性运用。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总结中国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1.原因
总结:古丝绸之路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带到了西方,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入世界,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华文化在开放、交融、传承、创新中延续、发展。纵观历史,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就如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隋唐时期,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一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宋以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2.成果
总结:湘江战役的惨烈昭示着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他们照搬经验,错误估计中国革命形势,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毛泽东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就是反对教条主义的经典篇章。习主席深刻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还反复强调,不能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是老祖宗讲了的就能做,没有讲的就不能做。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情、国情、世情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用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中国实际的良策。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创造性融合,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理论,向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3.要求
观看视频:《中土非遗文化交流会在伊斯坦布尔举行》
(上图是视频资源“【思政广角】中土非遗文化交流会在伊斯坦布尔举行”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阅读观点:
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岱年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批判的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毛泽东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
总结: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各种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各民族人民都曾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贡献。文明的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所以,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社会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
课堂小结:
3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