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盛衰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唐的盛衰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32张PPT。唐的盛衰一、唐朝开国617年,太原起兵618年, 李渊称帝
定都长安 材料一:隋朝末年,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止 ”,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618年,李渊取而代之建立唐朝。不久次子李世民,经过政权的争夺,登基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贞观初期,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材料二:
贞观后期,商旅野次(停留),无复盗贼,图国(牢狱)常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捻,米斗三四钱, 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一年被判死刑者才二十九人,此皆古昔未有也。 ——《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为什么在唐初出现这样的盛世?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李世民1、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1、杜如晦:其父祖曾为隋朝高官。
2、房玄龄:出身寒门,曾隋朝进士。
3、秦琼:原是农民起义的将领。
4、魏征:原太子李建成部下,曾劝其除掉李世民。唐太宗登基后,官至宰相。
5、阿倍仲麻吕:日本留学生。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唐太宗 为什么唐太宗听到“逆耳”的话感觉难受,但还是采纳呢??在君臣关系上“新”在哪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2、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君民关系在君民关系上“新”在哪里? 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分有田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有田的人每年纳粟二石,每年服役二十日,按当地产出交纳一定的绢、棉布。同时,农民交纳一定量的绢、布,便可代替力役,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不误农时。三、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执行诏令主审核草拟诏令土木工程审判刑罚 军事警备 祭祀教育 户籍教育 选择官员比较两种体
制,说说三
省六部制有
何进步性?诸位大臣,吐蕃松赞干布前来大唐提亲了!科举考试 在隋朝以前,官吏的选拔主要依赖
。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时得到进一步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 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荐举和凭借家庭出身才能 如何看待当时的科举制度?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举制度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能够为更多的读书人提供进入仕途的机会。唐太宗说:“通过科举考试后,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今日放牛娃,明朝状元郎”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就是定期举行的考试。”——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 唐代科举制影响到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场一景 以史为鉴: 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沿用至今,有其合理性,但弊端却也不断暴露,应试教育带来的许多问题,也许同学们并不陌生。有没有更加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人才选拔办法?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原因
1、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2、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3、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4、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盛世唐朝唐太宗
“贞观之治”武则天
“贞观遗风”唐玄宗
“开元盛世”《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诗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种局面出现与什么关系密切?农耕技术以及农耕工具的进步;善于用人,政策正确 反映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社会欣欣向荣的景象盛唐气象表现:(1)农业---劳动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直辕犁与曲辕犁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更进步?进步在什么地方?操作方便,制作精巧。 唐代筒车的最大优点是不用人工。筒车一昼夜能灌田一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锦绢青瓷白瓷(2)手工业兴盛锦锦绢穿丝绸衣服的唐代仕女巧夺天工的手工业品唐三彩(3)商业的繁荣繁华的长安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 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白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