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1张PPT)耿爽华春莹汪文斌赵立坚外交部四大天王思考:中国古代外交体现出什么特征?朝贡外交 强盛!思考: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外交体现出什么特征?近代:不平等、屈辱外交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周恩来传》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新中国的外交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贯穿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材料2: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周恩来《新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的外交历史。新中国的外交充满着艰辛,也闪烁着中国的智慧,体现着大国的风范,赢得了各国的尊重十年文革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1966年197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8年新时期徘徊2012年建国初期:外交奠基50到60年代初:冲破封锁70年代:外交突破改革开放:外交新发展新时代十八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中国历史分期(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0世纪50年代1.背景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材料1: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进一步升级,在实行全面封锁禁运的同时,于1950年12月8日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一切资产,并胁迫英、法等西方国家共同制裁中国。这种敌对措施,不仅使西方私人投资者不敢再来中国投资,也使原有在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资产的97.1%为英、美、法三国私人投资)陷入困境。思考:此时影响外交的国际因素有哪些?(1)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外交上不承认)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考:此时影响外交的国内因素有哪些?(1) 新中国是在半殖半封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继续存在(2)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苏联专家援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外交政策 外交方针 解决的问题 含义 意义独立 自主 的 和平 外交 “另起 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平等)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国民政府的外交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于孤立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平特点:革命性及意识形态色彩;结盟性;平等性;过渡性。意义:是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体现;标志着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易错点拨】 1.建国初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易错点拨】 2.对“一边倒”的认识“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思考: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是维护“独立自主”的手段、策略。当苏联侵犯中国国家利益,侵犯中国的独立自主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所以二者并不矛盾。1.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2.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CA“一边倒”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是主动的、有原则的选择,为更好地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材料二:“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毛泽东材料三:美苏两国都不可能允许新中国在它们之间采取某种较为平衡的政策,新中国要保持中立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两大阵营中作出抉择。 ——邓小玲《从“一边倒” 到“新型伙伴关系”》综合讨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必要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⑴“一边倒”方针必要性(背景):①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发展经济的需要;②战后两极格局之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遏制中国;③中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同;④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内容:建国后提出三大外交方针,其中以一边倒为核心,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⑤实质:针对西方国家抵制中国所采取的政治方针。⑵影响:①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②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客观上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③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维护国防安全,改善与周边邻国关系;④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⑤受苏联影响,不利于同非社会主义国家交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949.10.3)保加利亚(10.4)罗马尼亚(10.5)匈牙利(10.6)朝鲜(10.6)捷克斯洛伐克(10.6)波兰(10.7)蒙古(10.16)民主德国(10.27)阿尔巴尼亚(11.23)越南(1950.1.18)印度(1950.4.1)——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瑞典(1950.5.9)——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另外还有丹麦、缅甸、瑞士、芬兰,总共有17个国家与中国正式建交英国——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1950.1.6)1954.6,互设代办处大多数国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充分体现“一边倒”外交原则发挥的作用(1)建国后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3、外交成就(2)1950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达瓦里氏积极性:巩固政权,经济建设,建交高潮局限性:受苏联影响;不利于同非社会主义国家交往。1949—1953年与中国新增建交国家数据简表,为什么“屋子打扫干净”了,却“请不到客人”?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建交国家 10 7 1 0 0A.外交政策受意识形态的束缚 B.中苏结盟严重威胁西方国家C.西方国家采取封锁包围政策 D.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不够壮大A材料六:“一边倒”的实施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材料七:面对周边独立国家的民族独立浪潮,中国一度将推进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作为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别国造成了干涉内政的印象,恶化了周边环境。——刘海泉《毛泽东时代中国周边安全战略评析》如何破局?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特征:平等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 、科学性、 时代性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特征和意义?重点:重视国家利益——国家外交目的: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1)特点①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②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③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④科学性:它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系紧密、互为补充。⑤时代性: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怎样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作用1949年与1953年,新中国外交视角有何不同?1949年,中共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来看世界的... ...在他们的眼中,除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所掌控的国家。1953年,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实施这项政策需要与周边国家形成睦邻友好关系...——《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强调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突出国家利益革命外交国家外交成熟意义:①对中国: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开拓了中国外交新局面。②对世界: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新中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新中国成立初期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表现为既反苏又反美,“两只拳头出击”。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一条线、一大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体现为不结盟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是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1954,中、苏、美、英、法,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新的建交高潮。(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第二次建交高潮 亚非国家)(4)(5)“印度支那”释义: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二战前为法国的殖民地。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在中国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日内瓦公约》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意义: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掀起建国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有利于新中国打破外交僵局。到1959年,共有34个国家与新中国建交(6)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周恩来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肯尼迪夫人杰奎琳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周总理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作为人,都是出类拔萃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外国友人眼中的周恩来“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入一分钱……”——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②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政策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②“一边倒”:旗帜鲜明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主要成就①中苏建交,掀起第一次建交高潮,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基本准则——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③实践: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关键词:1949年-50年代中期,奠基、冲破封锁 、开始走向国际舞台(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个拳头打人时空背景外交诉求维护国防安全,冲破封锁国际:美苏威胁国防安全国内:阶级斗争思维影响外交政策“两个拳头打人”;远交 自1959年中印边界首次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公开袒护印度……1960年7月,苏联作出从中国撤退全部专家的决定,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协定和合同,废除了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摘编自时映梅《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思考: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形式是否一片大好?1、外交政策两个拳头出击2、外交成就(1)形成了新中国外交史上以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第二次建交高潮(支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2)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三)、20世纪70年代①打开外交新局面: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②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时代背景方针:成就:①国际: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美国进行战略调整;②国内:文革时期,中苏关系继续恶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影响力增强。“一条线,一大片”( “一条线”:中、日、美、欧团结;“一大片”:亚、非、拉团结)1971年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外交50年》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支持;直接原因: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①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③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④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阶段 事 件 意 义1971.4 试探 美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1971.7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1972.2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重大突破,正常化开始1978.12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3)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 《中美联合公报》材料二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建交公报》请比较两则公报的异同。同:都认同台湾属于中国。异:建交公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生效,正式建交。美国接受建交三原则:1、断交:美国和台湾必须断交,只有民间交往;2、废约:美国和台湾废除1954签署的《共同防御条约》;3、撤军:美国必须撤出在台湾的驻军。严重违反一个中国严重冲击中美关系严重侵犯中国主权严重破坏台海稳定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原因?材料 1: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材料 2: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材料 3: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材料 4:《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美国与台湾当局在1954年间签订的正式国际条约,该条约是以军事为基础、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合作的多目标条约,本条约的基本精神是反共的,不仅在武力军事上协防台湾,亦反对共产主义渗透台美国: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②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②多极化趋势加强,美苏争霸处于劣势中国:①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根本原因:中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1)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缓和世界局势,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带动了众多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中国迎来了又一次建交高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3)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5)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2)有利于改善美苏争霸中美国的不利地位。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4)中日正式建交,之后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建交联合声明中日建交:①原因:美国的“越顶外交”和中日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②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③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时间 背景 核心任务 具体表现 意义新中 国成 立初 期 两极格局对峙 西方外交孤立 新中国安全隐患 朝鲜战争结束 发展重工业 结束屈辱外交 站稳脚跟 树立独立自主和 平外交新形象 三大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第一次建交高潮——良好的开端。为国内社会主义建设营造安 全的环境。50末 60年 代 反帝反霸 形势严峻 利用各国或各集 团之间的矛盾 实现外交突围 建立反帝反霸 统一战线 拓展中间地带 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实现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 突破。70年 代初 苏攻美守 联美制苏 打开外交新局面 “一条线” “一大片” “三个世界” 抛弃两大阵营划分世界和以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决定关 系亲疏的立场,为中国走向 世界及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外交的核心任务、具体政策会变。不变: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方针不变,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立场不变。综合探究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0世纪50年代:三大政策20世纪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结交盟友广交朋友“化敌为友”革命外交强调意识形态国家外交考虑国家利益课程总结新生之路【典例研析】 (2021·江苏·高考真题)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答案】D【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并在宣传栏上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战争之路”那边空无一人,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外交政策与“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典例研析】 (2021·山东·高考真题)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答案】D【详解】根据“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得出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前提之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D项正确;AB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典例研析】 (2022·河南安阳·高二阶段练习)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说:“希望工党朋友们劝劝美国人,把第七舰队拿走,不要管台湾的事,不要搞东南亚条约,不要武装日本,不要武装西德。”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面临紧张的海峡两岸关系 B.处于西方国家的包围之中C.利用英国来平衡中美利益 D.有与美国改善关系的意愿【答案】D【详解】从材料中“ 希望工党朋友们劝劝美国人”可知,中国有 与美国改善关系的愿望,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海峡两岸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非强调要“平衡中美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1.背景:(1)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2)国际: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与缓和并存。【思考】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①两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追求和平。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③多极化进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壮大对抑制霸权主义,维护和平有积极作用。④核武器“恐怖平衡”和平与发展关系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邓小平文选》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全方位外交2、外交方向及成就(1)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邓小平访美会见美国总统卡特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中国把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2)世纪之交大 国中国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把对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中非合作论坛《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发 展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 作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国 际(3)进入21世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中国,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成立于1999年,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二十国集团(3)进入21世纪大国关系①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②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③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发展中国家①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②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③建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周边国家①解决与哈、吉、塔三国的边界问题。②1997年12月,东盟首脑建立“10+1”会晤机制。③与印、巴、朝、韩、越、蒙等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多边外交①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活动。②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③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2、外交方向及成就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拓展学习】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典例研析】 (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1980年,邓小平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以此为指导,中国政府( )A.坚定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走上反对霸权主义的道路 D.科学判断国际战争与和平问题【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中,邓小平强调了保持国家独立自主的重要意义和坚定立场,B项正确;材料中邓小平强调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不结盟”政策,排除A项;反对霸权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的外交立场,并非始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C项;对国际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科学判断,是题干中外交理念形成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研析】 (2022·河北唐山·高三开学考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这表明,中国( )A.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 B.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C.扩大了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可得知,中国扩大了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中国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在此之前就融入了国际社会,排除A项;材料中只能体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没有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已经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材料中的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坚定支持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背景:①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③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2.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提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核心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达国家周边国家非洲国家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习近平外交思想(特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成就3.外交成就3124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4.十九大以来的外交关系5.外交实践(1)构建外交新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表现:①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进行会晤;②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③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边国际性会议;④出台多项推进中外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的新文件、新举措;作为常任理事国,中国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关于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改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 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 峰会上张高丽签署《巴黎协定》通过主办主场外交,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2)提出中国方案:促进和平发展主办主场外交“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金砖国家”厦门会晤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强弱的晴雨表,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朋友圈”关系示意图,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0501020304 国家实力 国家利益 国际形势 社会制度 领导人的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一起回顾2021年的中国外交一起回顾2021年的中国外交习近平外交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你是怎样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1989年 中苏关系正常化1997年,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1979年 中美建交2003年 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背景: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成就: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末世纪之交解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关系取得新进展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展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联合国外交经济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在非洲大陆举办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C项正确;南非等国并非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与“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 (2022·广东广州·高二期末)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德国、法国、欧盟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欧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这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关系,D项正确;欧洲并非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中欧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建立新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本课总结“站”立于世界: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背景: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逐步形成、巩固新生政权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大外交方针外交成就20世纪50-60年代背景:美苏威胁国防安全、阶级斗争思维影响外交诉求:维护国防安全,冲破封锁外交政策:“两个拳头打人”;远交外交成就“走”向世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20世纪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走”出新路:中共十八大以来背景外交成就外交诉求: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背景:多极化趋势出现、国力增强外交诉求:提高国际地位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成就背景:和平与发展;改革开放外交诉求:为改革开放谋求有利外部环境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外交成就和平共赢大国外交影响外交的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国际环境现代中国的外交成就简表时间 方针 成就及意义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第一次建交高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积极促进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到195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 坚定贯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反对苏联控制;反对美国的战争叫嚣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大力加强同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合作,逐步冲破西方国家封锁;同法国建交,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五十个。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 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 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结盟、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发展了同美国、日本、西欧的正常关系,改善了对苏关系,全面发展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的国际战略地位大为加强。九十年代以来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社会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周边环境。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十八大以来) 坚持独立自主,丰富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截止2018年8月,中国已经与17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中国正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