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板块一:紧扣“小”字,感受人物命运的悲惨
(一)谈话导入,聚焦标题中的“小”字 (课前板书:卖火柴的女孩)
师: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安徒生先生的作 品。安徒生是 19 世纪著名作家,他一生写了 168 篇 童话,大多是以普通的小人物作为主角。今天的这部作品也有一个“小”字。(在课题中补充“小”字,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小”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这个小姑娘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
卖火柴,她的日子一定过得非常艰苦。 师:年龄小。还有谁想说?
生:我可以想到这个小女孩非常的艰苦,不然她 的父母不可能让她这么小就去卖火柴。
师:一叶知秋。小女孩———在我们通常的印象 里 , 就 是 那 种 年 龄———(小)、 力 气 ———(小)、能 力———(小),这就叫小女孩。
【点评:从课题中的“小”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 小女孩的年龄小、力气小、能力低,这种崭新的切入 视角,给这部经典童话的阅读带来惊喜。】
(二)走进文本,寻找文本中的“小”字
师:还有要说的吗?当你无话可说的时候,不妨 去看看书。这个“小”字藏在课文的角角落落,找到它 们,读一读。
(生认真读)
师:谁找到了第一处“小”字?
生:“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
生:“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 块青一块的……”
生:我找到的在第 5 自然段“多么温暖,多么明 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师:虽有“小”,但不是说小女孩。还有没有“小”? 生:我找到的是“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
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向这个穷苦的小 女孩走来……”
师:好的,还有没有了?
生:我找到的是第 11 自然段中的“新年的太阳 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点评:与文本对话,是学生对于文字的触摸,区 别于初始的漫谈,对“小”字的关注已经走入了文本 之中。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在姜老师不断深入的指 导下,学生的阅读视角从远及近,这是对于语文训练 的关注,可谓用心良苦。】
(三)感情朗读,突显朗读中的“小”字
(课件出示:1.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 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2.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3.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师:请同学们抬起头。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有 着一双小脚、小手、小小的尸体。我们把这三句话读 一读。开始。(生读)
师:字音读得很准确,但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句子是有温度的,如果以冷和暖来定位的话,这些句 子给你的感觉是?(冷)谁来试着读第一句?
(一生读第一句)
师:有温度,就有味道。谁读第二句? (一生读)
师:不错,也读出了温度。最后一句,谁来读? (一生读)
师:我们以声音的大小决定了句子的温度。还是 这三个句子,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或者是一位电影 导演,这应该是三个什么样的镜头?
(特写镜头)
师:没错,的确应该是特写镜头。那你会将镜头 快速地掠过,还是慢慢地定格?
(慢慢定格)
师:让我们就这样把镜头慢慢地定格在她的——
生:脚上。
生:手上。
生:尸体上。
师:想一想这种温度,看一看这种画面,再读这 三个句子。
(生齐读)
师: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你一定不会停留在一 个“小”字上,对吗?(停顿)你能告诉我她是怎样的小 姑娘吗?
生:身世悲惨。
师:“悲惨”两个字会写吗?上黑板写出来。(生上 台写“悲惨”)
生:他是一个可怜的小姑娘。(生上台写“可怜”) 生:她是一个生活清贫的小姑娘。(生上台写“清贫”)
(教师指导台上学生写词语的位置)
师:当你无话可说的时候,读读书,再思考,这是 一个怎样的小姑娘。也许在读的时候,你就有了答 案。你可以把批注落在相应的内容旁边。
生:她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
师:家境贫寒。瞧,一读书就有收获了。还有谁要 说?
生:她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
师:书中的句子也能告诉我们———(答案)。还有 没有?
生:她是一个生活艰辛的小女孩。
师:苦日子总是熬不到头啊。
生:她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小女孩。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么多,都是这个小女孩,对吗?把特写的画面放进去,把句子的温度读出 来,把你的感情融进去,再读这三句话,你感觉应该 更不一样。三句连读,慢一点。开始。
(生齐读)
【点评: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变成了 立体化的阅读体验,用温度提示轻重,用镜头定格速 度,用感情确定基调,朗读成了可视直观的画面,从 而使得“小”字也更加深入孩子心中。在朗读中,学生 对于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也愈发同情,使小女孩的形 象逐渐丰满了起来。】
板块二:在文本中涵泳,思辨幸福的丰富内涵
(一)根据文本,质疑“幸福”
师:如果不出意外,按照读故事的经验,这个故 事发展下去一定是一个———
生:悲剧。
师:的确如此,可是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关注。 (课件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 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 福中去。)谁能读读这句话?我相信同学们在读的时 候,一定会有一个词反复跳进你的眼中。
(生读) 师:哪一个词? 生:幸福。
师:举起手跟我写———“幸福”。(生书空一起写) 师:读到这个句子,映入你眼帘的第一个词就是“幸福”,映入你眼帘的第二个词还是“幸福”,你可以 就“幸福”这个词提个问题吗?
生:为什么这个小女孩曾经那么幸福,现在却过 得这么悲惨?
师:我想把她这个问题调整一下,该怎么说? (在 老 师 的 引 导 下 ,问 题 调 整 为 :我 们 发 现 在前文中小女孩那么悲惨,结尾却提到的是幸福,为 什么呢?)
师: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绝对不能错过,怎么解 决它?
(生读文章)
【点评:直扣文章主旨,直奔文本主题,从重点 段落入手,聚焦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不 仅是对之前教学流程的呼应,更是对其后教学流 程的铺设,疑从生中来,又回文中去。不仅如此,教 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强调的是读书,始终强调关注文本,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扎 实有效。】
(二)再读文本,找寻“幸福”
师:拿起你的书认真读,找到一个个幸福的瞬 间,圈画下来。
(学生认真读书,思考、圈画、批注。教师巡视。) 生:“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
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炉烧得旺旺 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师:(板书“火炉”)这是第一个幸福瞬间。 生:“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
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冒着香气。 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 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 小女孩走来。”
师:(板书“烤鹅”)这是第二个幸福瞬间。 生:“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玻
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 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 店橱窗里的一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朝画片伸出 手去。”
师:(板书“圣诞树”)我在写“圣诞树”的“诞”这 个字时,至少看了三次,因为这个字特别容易写错。 举起你们的手,把“诞”字写一下。(生认真书空)注意 它的右半边。这是第三个幸福瞬间。
生:“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师:(板书“奶奶”)这是第四个幸福瞬间。 (三)细读文本,追源“幸福”
师:这一个又一个的幸福接踵而至,一个又一个 的幸福都是满足。如果让你在其中选择一个的话,你 最想给小女孩哪一个幸福?再读书,把你的想法写到 “幸福”的旁边。
【点评:课堂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思 考、批注。课上得很安静,学生获得了真实的学习经 历。在这样 30 分钟的课堂上,在几千人的会场中,这 样的淡定从容,这样的有效学习,摒除功利性的“走 流程”,反而让学生不着急,慢慢地读,慢慢地想,这 一点非常可贵。】
生:我想给予这个小女孩儿奶奶,因为看到奶奶 之后,小女孩又燃起了一大把火柴,说明她更希望奶 奶留在她身边,不像其他三个———火炉、烤鸭以及圣 诞树,都是一些物质上的满足,但这些比起与家人团 圆又算得了什么呢?(掌声)
师:他发现了这四次幸福有一次是不一样的,哪 一次不一样?
生:最后一次———奶奶。
师:(再次询问刚才那位同学) 你把你发现的第 一个不一样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不像前面几次愿望,她看到奶奶又擦起了一 大把火柴。
师:之前擦几根? 生:一根。 师:现在擦多少? 生:一大把!
师:好,这是“一”不一样。谁能告诉我“二”不一 样?
(没有学生举手,但孩子们开始主动翻看书页) 师:真好。我发现大家在没有答案时,学会去看
书了!
生:(片刻有学生举手)第二点是,奶奶出现后, 她希望奶奶不要走。别的好像不太一样……
师:时间比别的幸福要来得久一些,这是“二”不 一样!(停顿)我难为一下你们,有“三”不一样吗?
生:我发现的是,这里的奶奶在她眼里已经很真 实了,不像火炉、烤鹅和圣诞树一样,那些都是她的 幻想,她没有感觉自己在真的吃烤鹅什么的。但是在 最后,她感觉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在光 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 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师:你提到了“幻”和“实”,难道这一次不是“幻” 吗?不是幻境吗?
生:我觉得这里提到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 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天国。小女孩死了,所以她跟奶 奶团聚了。
师:我建议给她掌声。(生鼓掌)虽是“幻”,但更 真实。虽同为幸福,但更加深入人心。
【点评:比较四个“幸福”,一改过去我们所熟悉 的对文本内容的梳理,而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大 胆采用思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文本中找寻关 键点,从思考中挖掘不同点,提炼出了作者塑造人物 和情节的独具匠心之处,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文章“写 的是什么”,引导至“文章是怎么写的”,注重学生的 阅读体验,不强加给学生思维导向。这是一个平等对 话的课堂,是一个以生为本的课堂,更是一个“学味” 浓厚的课堂。】
(四)回溯文本,叩问“幸福”
师:都想把“奶奶”这个幸福送给小女孩是吗?我 们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奶奶出现在亮光里, 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 怀里,她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齐读)
师:刚才那位同学强调了这个感觉更真实,你们 也反复强调了这一段看起来更幸福,应该说这是四 个幸福里面———(最幸福的)。你们能在这段话中找 到理由吗?
生:我认为这便是小女孩朝思暮盼的奶奶。 师:我得打断你一下。为何你用“朝思暮盼”这个
词,她缺什么了就这么想奶奶啊? 生:应该是缺了亲情。
师:真好!看来人有所思,必有所念,人有所念, 必有所想。其他几个幸福也是如此吗?
师:为什么想到火炉? 生:因为她冷(渴望温暖)。 师:为什么想到烤鹅? 生:因为她饿。
师:为什么看到圣诞树? 生:因为她孤独。 师:为什么想到奶奶? 生:因为她想得到亲情。
师:既然有了这个最幸福的时候,那安徒生为 什么还要写其他几个幸福,为什么不一步到位地 写这个幸福呢?全文一共 1493 个字,独独写奶奶 就用了一二百字。
生: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了这次的 幸福对小女孩是很重要的,因为她需要亲情。
师:好!你提到了一个词叫“需要”。既是需要,又 为何要这样写呢?(师按照四个幸福的顺序依次指过 去)他这样一步一步写下来,这个幸福的顺序能不能 乱?(学生沉默)
师:当你没话可说的时候,怎么办?(学生再次主 动拿起书本)
生:不能!因为她先是冻僵了,所以她冷,需要火 炉来取暖……
师:稍等稍等,我不太同意你的看法。按你的说 法,她先开始冻,之后开始饿,再之后开始孤独,她 这个感觉是一阵一阵又一阵,所以她是一拨一拨又 一拨,所以幸福的感觉是一个接着又一个?不是这 样的吧!
生:第 3 自然段说她又冷又饿,她先想要温暖, 又想要吃东西,她就是想快乐地过年。(孩子比较紧 张,语言比较凌乱)
师:(手指板书)前三个要求比较浅,哪个要求最 高呢?
生:亲情(奶奶)。
师:你得不到的,就是你最想要的。哪一个她已 经绝对不可能得到了?
生:奶奶。
师:这句话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失去的才是——— 生: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
师:真好,掌声送给他。
【点评:这段的教学过程可谓精彩纷呈。在这样 一个讲台上,面对着几千名观众,却让我们看到了师 生思辨的你来我往,学生表达的个性彰显,头脑风暴 般的研学讨论,教师挥洒自如的幽默大气。完全基于 学生的表达,完全尊重课堂的生成,课本学活了,学 生收获了,对于授课者、听课者都是一种享受,这样 灵动的课堂,令人耳目一新。】
板块三:回到故事原点,感受安徒生童话的魅力 师:书读到这里,我们的心绪无法平静。卖火柴
的小女孩最终不仅失去了这些幸福,甚至失去了最 宝贵的生命。
(课件出示: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 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 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生齐读)
师:一开始,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小小的”女 孩;之后,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悲惨、清贫、可怜的小 女孩,(教师指板书:学生一开始写的评价)这是大家 的第二次评价;当我们看到一个个幸福接踵而至的 时候,她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幸福的小女 孩);当你读到这儿的时候(教师指向课件中的这段 话),你觉得她还是你原来心里的那个她吗?
生:我刚开始认为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但是 现在觉得她是一个幸福的小女孩。因为文章说她最 后是冻死的,但却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冰冷,反而是 她看到了奶奶,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在 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师:这份温暖和那具冰凉的尸体,让你感觉到她 现在是一个幸运的孩子,是吗?(停顿)这些愿望她都 得到了吗?(师回指板书,生纷纷摇头)既然没有得 到,谁忍心将它们擦去?
生:我不愿意。我觉得小女孩既不能失去温饱, 也不能失去快乐,更不能失去亲情,不然她就算成了 一个有钱人,也是不幸福的。
师:虽然现实没有给予她温暖,但安徒生在文字 里给予了她幸福。我们要感谢安徒生,他用他的笔为 我们写下了这样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更让我们看 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小女孩形象。什么样的人才能 写出这样的文章呢?我建议大家课后再去了解一下 这位作者(课件出示安徒生生平),也许你会对他的 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他有一句话说得好:追求幸福的 途中,就是最幸福的。感谢与你们相聚,与你们在一 起,同样也是幸福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