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必备知识:认识的含义、阶段;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关键能力: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能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习动力,以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增强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检验认识的效果,丰富和发展认识,指导实践。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唯书、不唯上,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3.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客观规律,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基础梳理一、认识与实践(一)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3)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二)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适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1)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观物的实践活动。(2)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3)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巨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具有客观性。③承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就可以把实践与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区分开来。(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这表现在:第一,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总之,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②实践的这个特点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点,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就可以把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区分开来。(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县,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为什么。第一,主观认识不能作为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第二,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第三,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2.如何检验。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已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已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且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三、全面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反作用受决定作用的制约。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三)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也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易错易混提示一、易混: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侧重点 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认识作为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进行并获得的结果。 混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认识工具的完善和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唯一的判别尺度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二、易错:关于实践的认识误区【误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辨析: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并不意味着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误区2】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而盲目容的实践不存在。辨析: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设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错误的13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误区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辨析:实践的社会性指的是脱离了他人和社会的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否定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否定个人活动的存在。【误区4】只有引起客观世界变化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辨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一般会引起客观世界事物的状态和属性的变化,但是有些活动(如天文观测、军事侦察)虽然没有引起所观察的对象的变化,但它们是为改造客观世界作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也被纳入实践的范畴。【误区5】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辨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误区6】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辨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误区7】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辨析: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田间地头、在桥梁隧道、在街头巷尾、在边境线上、在科技攻关一线、在教书育人讲台,劳动者的身影总是让我们感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据材料回答,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将我国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圆满取得成功。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飞成功,到如今的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已经在探索宇宙的路上走过了20多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用实践证明了我国所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计划、程序、步骤等是科学的。结合材料,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体现的哲学道理。3.请回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所学知识,绘制本课知识体系思维导图随堂训练试卷第1页,共3页2随堂训练1.近年来,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制菜从供应餐厅向供应家庭拓展,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有网友认为,预制菜原材料不新鲜、质量差、没营养,还可能含有防腐剂、添加剂,长期食用对身体不好;也有网友认为,预制菜方便快捷、省时又省力,不应被如此……这佐证了( )①认识与实践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和思索③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指导实践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体差异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以下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表述错误的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B.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感性认识3.“再美丽的蓝图,落在懒汉手里,也不过是一页废纸”。下列观点与之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B.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C.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以下示例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蜜蜂筑巢 B.老马识途 C.科学实验 D.大雁南飞5.下列对于实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B.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D.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6.北京时间2022年5月20日18时3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3颗低轨通信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低轨通信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在轨通信技术试验验证。此次卫星发射成功表明( )①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②科学实验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③认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客观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2021年5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Springer Nature举行联合发布会,会上指出通过设立在甘孜稻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为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由此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理性认识需要得到实践检验③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④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通过分析平方公里阵列(SKA)低频先导望远镜的巡天观测数据,中外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发现一颗具有超强磁场的新天体。这一超强磁场新天体的发现,得益于高灵敏度的SKA低频先导望远镜以及根据SKA数据特点定制的SKA计算集群。上述材料佐证了( )①先进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②科学探索的发现源于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近百年前,爱因斯坦对量子纠缠提出疑问:当两个量子发生“纠缠”,一个变了,另一个也会“瞬变”,无论它们之间相隔多远……当时由于缺乏检验能力,爱因斯坦也百思不得其解今天,中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证实了“鬼魅般超距作用”,回答了爱因斯坦“百年之问”。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伟人的认识对实验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参考答案深化探究部分:1.答案:(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二,实践具有能动性;第三,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解析:本题以考查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二,实践具有能动性;第三,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2.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壮大科技创新成果。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用实践证明了我国所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计划、程序、步骤等是科学的。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体现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题,一般需要结合材料和理论进行回答。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飞成功,到如今的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已经在探索宇宙的路上走过了20多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有效信息②:用实践证明了我国所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计划、程序、步骤等是科学的→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答案:解析:仅供阅读使用,解析略随堂训练部分1.答案:C解析:②④:不同网友对预制菜有不同的认识,这说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和思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体差异性,②④正确。①: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并不是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①错误。③:符合实际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但无论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能指导实践,只不过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③表述不准确。故本题选C。2.答案:D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A正确。B: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B正确。C: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C正确。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3.答案:A解析:题干表达的意思是“再美丽的蓝图在懒汉手里,最终就是一页废纸”强调实践的重要性。A:选项的意思是:即使是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达;即使再小的事,不去做也不可能完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故A符合题意。B:选项的意思是:不积累善行就不能成名,不积累恶行就不会毁灭自己。 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故B不符题意。C:选项的意思是: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故C不符题意。D:选项的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强调了爱好和兴趣在人们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故D不符题意。故本题选A。4.答案:C解析:A: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是本能活动,故A说法错误。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故B说法错误。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故C说法正确。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不包括认识世界的活动,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5.答案:C解析:C: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C正确。ABD:不属于实践活动,是动物的行为,ABD排除。故选C。6.答案:C解析:①:该低轨通信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在轨通信技术试验验证,表明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①符合题意。②: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错误。③: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不是认识活动,③错误。④:低轨通信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射成功的,说明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客观性,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7.答案:B解析:①③:“由此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为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表明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无论是理性认识,还是感性认识,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且材料未体现理性认识需要得到实践检验,②错误。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④错误。故本题选B。8.答案:A解析:①③:通过分析平方公里阵列(SKA)低频先导望远镜的巡天观测数据,中外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发现一颗具有超强磁场的新天体,表明实践产生的新的认识工具,推动了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③入选。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不选。④: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通过实践将头脑中的想法变为现实,材料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选A。9.答案:C解析: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A错误。B: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但是题干并不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错误。C:由于缺乏检验能力,爱因斯坦也百思不得其解今天,中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证实了“鬼魅般超距作用”,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D: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并不决定实践,D错误。故本题选C。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