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后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后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后作业
1.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记载:“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材料涉及的史实有( )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马关条约》签订
③列强瓜分中国
④公车上书
⑤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 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自鸦片战争发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的民主制度的梦想” (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下图是某次变法失败后在京师仅存的成果,这次变法内容还包括( )
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②改革行政机构,裁撤冗员
③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④训练新式军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突出表现在( )
A.使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B.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C.进行了政治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尝试
D.使变法维新成为中国人追求的共同目标
5.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兴中会的成立
B.公车上书
C.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D.戊戌政变
6.今年(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下列关于120周年前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7.初二(4)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小兰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她的观点中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B.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西方的( )
A.科学知识 B.选官制度 C.军事技术 D.教育与政治制度
9.1898年6月,下图人物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下列关于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的正式开始
B.变法内容包括改革政府机构,建立民主共和国
C.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变法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10.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这主要表现为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义和团由反清转变为反帝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实践
1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请说出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军用和民用企业名称,各一个。
(2)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做简要评价。
(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不同?
12.阅读材料: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甲午战后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材料涉及的史实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依据材料“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材料涉及到的史实有甲午战后,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材料没有提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故②不正确,含有②的选项都不正确。故选B。
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化的探索首先学习西方经济技术,开始于洋务运动。从维新变法开始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题文中的关键词是“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的民主制度的梦想’”。选择首先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事件。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内容的相关史实。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所以,这次变法是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照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故C符合题意。故选C。
4.C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在中国通过政治改革,探索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体制,发展资本主义。所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故选C。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公车上书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经分析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B正确。故选B。
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依据教材可知,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A项说法正确;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唤起了民族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说法正确;戊戌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C项说法正确;戊戌变法结果失败,它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项说法不正确。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相关内容。A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爱国政治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正确;B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正确;C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正确;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辛亥革命的目的才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D。
8.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材料中“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建立新式学校,新式学校的创建,在于改变科举制度,而这一切都要改变,在于国家的政治制度要改变。因此梁启超认为要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改变政治制度。所以D项最能体现上述材料含义,ABC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故选D。
9.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点。“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变法内容包括改革政府机构,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失败了,没有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0.D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了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进行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ABC不符合题干“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故选D。
11.(1)洋务派;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
(2)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属于洋务派。洋务派发动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翻译和军事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所以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3)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进行封建自救;而维新派则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兴起,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李鸿章的派别、发动洋务运动等事迹以及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不足方面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洋务派和维新派在向西方学习的认识上的不同相关知识的掌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进行封建自救;而维新派则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12.(1)民族危机的加深。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3)首先,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有助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推动着中国近代的革命进程。其次,维新变法运动还是一次政治改良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再次,维新变法运动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原因。材料一中指出,《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震惊全国,在面对甲午战败和民族危亡时,为实现“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因此,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深。
(2)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材料二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的是文化方面的措施: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3)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影响。材料一、二、三分别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其积极作用仍不容忽视,可结合戊戌变法在政治、思想、历史进程方面的作用回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