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5: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演化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地震和地震波 2.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3、地层和化石 4、地球的演化史 1.以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应用。 2.结合不同时期地层及化石分布,考查地质作用的顺序。 3.运用不同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特点考查地球演化历史。在近几年的浙江高考地理题中,本专题的命题数量不多,重点往往主要集中在地震、地震波、地层、化石、古生物演化历史等知识点上,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地震波等方式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方法,进而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结构,为后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学习做好铺垫,地球的演化过程从地质年代的尺度理解古生物化石、地层与地质年代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探究不同地质年代古生物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古生物走向灭绝的可能原因,建立地球演化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不断更替的自然规律,形成对地球演化的总体认识。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含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2)地震构造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②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③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④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2.地震波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横波(S) 较慢 固体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纵波(P)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2.地壳(A)(1)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2)厚度: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3)分层3.地幔(B)(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在莫霍面与b古登堡面之间,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_900千米。(2)分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4.地核(C)(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2)分层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2)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2.水圈3.生物圈(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四、地层和化石1.地球的历史:约为46亿年。2.地层(1)含义: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2)特点: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3)作用: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3.化石(1)含义: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2)特点: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3)作用: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4.研究意义:(1)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下,即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即沉积岩)。因此,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例如: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2)根据地层组织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红色岩石层指示氧化环境,含黄铁矿的黑色页岩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3)裸露地表的岩石,受风化、侵蚀产生碎屑物或风化物,经搬运后在水动力条件微弱、平静环境场地,沉积而固结成岩,即沉积岩(这一类岩石多成层状,大部分在水中形成,故旧称“水成岩”)。五、地球的演化史1.地球历史的划分(1)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2)划分: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3)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2.前寒武纪(1)时间: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的时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2)演化过程阶段 演化特点冥古宙 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太古宙 地质环境 ①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 ②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 ③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生物演化 ①早期:没有生命现象; ②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元古宙 环境变迁 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陆地生命发展 ①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加强; ②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特别提醒] 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是寒武纪的开始,代表着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期,因此寒武纪为显生宙的开始。3.显生宙:寒武纪以来的时期,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1)古生代①海陆演化:地壳发生剧烈变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②生物演化早期 中期 后期 末期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 出现脊椎动物——鱼类 一部分鱼类演化成两栖类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植物 出现低等植物 蕨类植物繁生 蕨类植物明显衰退(2)中生代①海陆演化: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②生物演化(3)新生代①海陆演化: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②生物演化(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图中甲处(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 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答案】5.B 6.A【解析】5.据所学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正确;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④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故选B。6.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A。【点睛】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生物死亡之后的遗体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后来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由于遗体是被沉积物掩埋,所以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难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难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特点 相互关系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一般把2 000~3 000 km的高空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水圈 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厚度约20千米。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范围内难点三:化石与地层项目 概念 特点化石 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 生物演化的特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地层 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②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 ③有可能有化石,且同一时代的地层其化石相同或相近; ④地层所含化石越低级、越简单,地层就越古老。注意:未经变动的岩层,形成早的在下,形成晚的在上,但若受到内外力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早形成的在上,晚形成的在下的情况。古环境的推测:(1)古环境与地层①地层连续且呈水平状态,说明在相应的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②地层弯曲或地层缺失,说明在相应的地质年代,地壳运动剧烈,地理环境变化明显。一是地壳隆起,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③含有煤、石油的地层,说明该地曾经有森林或其他丰富的有机物来源;石灰岩地层反映了当时温暖的浅海环境等。(2)古环境与化石①地层中有海洋生物化石(珊瑚),多反映(热带、亚热带浅海)海洋环境。②植物化石多反映陆地环境。③化石保存完好表明水体平静,原地埋藏;化石破碎则反映水动力条件动荡,或经搬运,异地埋藏。难点四、地球的演化史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法可知,地球形成约有46亿年的历史了。从其形成到现在,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对地层的研究认识其环境的演变过程。1.海陆的演变(1)冥古宙: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的发育和变化复杂而有序。(2)太古宙:地球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3)元古宙:现在陆地的位置仍大部被海洋占据,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陆地。(4)古生代: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为陆地;该时期地壳剧烈变动。(5)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6)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2.生物的演化(1)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2)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3)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生物的演化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特征。难点五:生物演化过程的四大特性(1)进步性: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2)不可逆性:以前出现并灭绝的种类在以后不会再重复出现。(3)同时期的一致性:同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一致性,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层对比成为可能。(4)空间变化性:从空间分布来看,生物具有从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难点六:恐龙灭绝的经典假说1、死于饥饿由于无限制的繁衍,贪吃的蝴蝶幼虫掠夺着恐龙们的食物——美国古生物学家,新泽西州的恐龙化石博物馆研究员布莱恩思维杰克相信道——最终恐龙们大规模灭绝源于一个常见的原因:饥饿。思维杰克认为,6600至6500万年前的地球像是一个巨大的茂盛花园。当时还没有鸟类,因而蝴蝶们无拘无束地繁衍生息着。而成年后会蜕变成蝴蝶的毛毛虫们吃掉了大量的植物——草食性恐龙的基本食物。无以计数的鳞翅目动物大军吞噬掉了大片的绿色植物。越来越少的草食性恐龙使得肉食性恐龙们也越来越饥饿。就这样,他们相继全部灭绝了。思维杰克有关蝴蝶的原理,丰富了一系列解释恐龙为何灭绝的假说。在这之前,人们认为,恐龙是被某种比它们体积还要庞大的东西所毁灭的。例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大量的火山喷发或宇宙射线。或者我们的祖先——某种已经出现的哺乳类动物,它们会吃掉恐龙蛋,而恐龙们自身难以察觉到这种较小的巨人。2、恐龙蛋被侵食古生物学家乔治维兰德在20世纪初曾认为,恐龙们自相蚕食从而导致了其最终的灭绝。根据他的观点,凶恶的霸王龙的祖先们,大概,迈向巨人症的第一步就是开始食用蜥蜴类恐龙的蛋。即使是最操心的恐龙妈妈也无法防止掠食者们的偷袭。3、外壳变形无脊椎动物化石专家埃尔宾和同事们也认为,恐龙蛋加速了恐龙的灭绝,但是与上述理由不同。在1979年的一份报纸上研究员发表了一篇报告称,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所发掘的恐龙蛋壳化石碎片的成分分析,显示出了两种偏差:一些恐龙蛋多层且壳厚,而另一些蛋壳却很薄。而这两种情况对于幼崽都是致命的:多层蛋壳会使小恐龙窒息,而过薄的蛋壳由于太过容易打碎,则会造成胚胎脱水,或是成为掠食者们的食物。4、多动症腺古生物学家弗朗茨冯费尔斯在20世纪初曾假设,恐龙之所以长到不可思议的巨型体积,多亏了其脑垂体的不正常运作。最终,脑垂体使得恐龙们变成了怪诞的、无比巨大的病态生物。5、自我毁灭进化论还有理论认为,一些生命物种《会走上恐龙灭绝之路》,换句话说,在生物进化中为了存活下来物种会逐渐变得非常温和,迟钝或是体型小。一段时间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这种事情也发生在了恐龙身上。6、雄性过多最近十年,生育专家谢乐曼兹利别勒屡次断言道,恐龙之所以灭绝,是因为它们找不到雌性伴侣。他认为,情况类似于现代短吻鳄。外界温度可以决定尚在蛋中发育的小恐龙的性别。这样,气候变化、火山爆发、小行星陨落都会使得大部分蛋孵化出雄性恐龙。然而,我们至今都不知道,温度对于恐龙的性别发育是否有影响。7、白内障1982年眼科专家科洛夫德认为,恐龙灭绝是因为它们视力太差了。由于长期的热效应,白内障病迅速蔓延。恐龙利用头上独特的角来保护自己免受中生代时期炙热太阳的伤害。然而,这并没有挽救恐龙的眼睛,最终,在迎来老年期之前它们就丧失了视力。8、类星体放射1971年物理学家华莱士达盖勒和古生物学家戴尔罗素提出,一个离太阳系非常近的类星体爆炸,在白垩纪元的末期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类星体大爆炸导致地球大气层的上层受到诸如X射线等放射射线的影响,从而引发气候变化,地球上的气温迅速下降。然而类似事件的证据至今还没有找到。9、外星人美国东犹他州学院的史前历史博物馆举行了一次博览会,向人们展示,外星人是不可能毁灭恐龙的,尽管理由是,没有找到任何外星人化石,或是他们活动的迹象。至少,证据的缺乏不会让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停止编造类似的科幻剧。10、自身排泄的甲烷气还有一个不科学的假说,恐龙导致自身的灭亡是由于自己的屁。去年古生物学家戴伟特威尔金斯诺和他的同事们试着计算,这样的庞然大物大概能产生多少气体。研究者认为,恐龙可能排泄出大量的甲烷气体,从而影响到全球的气候。然而最终,各式各样的恐龙居住在地球上数百万年,却一直没有显示出任何由于屁气而中毒的迹象。戴伟特对于现实的调查不予理睬,他的研究小组在主题网站上吸取证据,并花费大量时间去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恐龙灭绝的最新观点最近国际上各路恐龙研究专家又起纷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凯勒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一个研究说明,在小行星撞击地球30万年后恐龙才灭绝的,因此,恐龙的灭绝与小行星撞击地球无直接关系。对此,舆论一片大哗。最新古生物研究证据显示,小小的热带蜜蜂在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的大浩劫中幸免于难,这项新发现对陨石撞击说提出“质疑”。 来自美国新奥尔良州立大学研究员杰奎琳·科齐谢克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地理协会2004年会上公布这个新观点。笔者认为,以上两位专家拿出的证据是可靠的,论点仅在一定范围内是中肯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A.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 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2.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截至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5日,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的喷发已经持续了57天,火山灰累积覆盖了1019.79公顷土地,并导致1460座建筑物损毁。下图分别为火山喷发景观图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拉帕尔马岛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 )A.①圈层中部 B.②圈层上部 C.③圈层上部 D.④圈层底部4.喷发升空的火山灰( )A.对生物圈没有影响 B.对水圈影响最大 C.直接进入平流层 D.直接进入对流层下图分别示意我国部分区域地壳等厚度线(单位:km)分布及夏威夷“裂隙式火山喷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示区域等厚度线分布,说明( )A.海洋地壳比陆地地壳厚 B.东部沿海地区离莫霍界面远C.距离海洋越近,地壳越厚 D.西北方位地壳的厚度最厚6.夏威夷“裂隙式火山喷发”从地球内部到地表要经过( )A.软流层—上地幔顶部—莫霍界面—地壳 B.古登堡界面—下地幔—上地幔—地壳C.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 D.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一中生代前期C.中生代后期一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岩石为变质岩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C.丙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 D.丁处油气资源丰富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科学家绘制的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示甲所处的地质时期是( )A.新生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太古宙10.乙所处的地质时期( )A.鱼类开始出现 B.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C.恐龙从盛行至消失 D.灵长类动物出现11.丙所处的地质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主要是由于当时( )①裸子植物极度兴盛②蕨类植物繁盛③第四纪全球气候出现冷暖交替变化④地壳运动剧烈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参考答案:1.B 2.A【解析】1.该岩石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物和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据此可知,中华龙鸟生存的地方有丰富的动植物,而动植物多分布在温暖湿润、有充足水源、不易遭受灾害的地方,且页岩是由湖泊沉积形成的,因此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在湖泊附近,故B正确;高原山地、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地区气候一般比较干旱,降水稀少,动植物资源并不很丰富,故ACD错误。故答案选B。2.火山喷发时岩浆向上运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之后从空中降落到地面,进入水圈和生物圈,降落到地面的火山灰在外力作用下在地表地势低洼的地区沉积,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进入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点睛】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3.B 4.D【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帕尔马岛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地幔层的软流层;①圈层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层,A错误;②圈层为莫霍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地幔层,在地幔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B正确;③圈层为外核,C错误;④圈层为内核,D错误。故选B。4.喷发升空的火山灰一定首先直接进入对流层,不一定能到达平流层,D正确,C错误;会影响树木等其它生物,A错误;对大气圈影响最大,对水圈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5.D 6.A【解析】5.由材料可知,此图为地壳等厚度线,据图分析可知,图示区域西北方位等厚度线数值最大,说明西北方位地壳的厚度最厚,D正确。等厚度线数值大致自西向东数值逐渐变小,说明海洋地壳比陆地地壳薄,且离海洋越近,地壳越薄,AC错误。图示区域东部沿海地区等厚度线数值小,说明东部沿海地区地壳较西部地区地壳薄,即离莫霍界面近,B错误。故答案选D。6.据图分析可知,夏威夷“裂隙式火山喷发”从地球内部到地表要经过软流层---上地幔柱顶部---莫霍界面---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点睛】地壳等厚度线,数值越大说明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数值越小说明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7.C 8.B【解析】7.由图示可知,含恐龙化石岩层以下岩层都有明显的断层存在,以上的岩层无断层,表明断层出现在含恐龙化石岩层形成之后,含大型的哺乳动物地层形成之前。恐龙是中生代繁盛,大型的哺乳动物主要是新生代繁盛,判断断层应发生在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8.图中甲处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不是变质岩,A错误;乙岩层下部含三叶虫化石的岩层的顶部有明显侵蚀面,说明含三叶虫化石的岩层形成后,地壳抬升当地形成高地,经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B正确;丙岩石是因为甲的侵入作用导致周边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C错误;石油天然气一般形成中生代及以后,而丁岩层中含三叶虫化石,应是古生代形成,因此不可能油气资源丰富,D错误。故选B。【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9.A 10.C 11.D【解析】9.根据图中信息,甲被子植物发展,说明是新生代,A正确,古生代是蕨类植物发展,B错误;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发展,C错误;太古宙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D错误,所以选A。10.根据图中信息,乙裸子植物发展,为中生代,恐龙从盛行至消失,C正确;鱼类开始出现和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都是在古生代,AB错误;灵长类动物出现,是新生代,D错误,所以选C。11.根据图中信息,丙所处的地质时期蕨类植物繁盛,同时这个时期地壳运动剧烈,成为重要的成煤期,②④正确;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是中生代,①错误;第四纪全球气候出现冷暖交替变化,是新生代,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点睛】地质历史时期,有两个成煤期:古生代和中生代。学案第1页,共1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