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在牛肚子里旅行 为例谈长文巧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以 在牛肚子里旅行 为例谈长文巧教

资源简介

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例谈长文巧教
长文是指那些文字多、篇幅长、训练点多、内涵丰富的 文章。一般来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二学段在 800 字以 上、第三学段在 1000 字以上的现代文称作长文。宋秀金认 为,长文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上的长文,即文章篇 幅较长的文章;另一种是因文质兼美、含义深刻而被教 师教“长”了的文章。余映潮老师认为,有时候,长文也是 难文。因此,长、深、难这三点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长文 的典型特征。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统编本教材的过程中,遇 到长文时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1.逐段讲解,面面俱到
很多教师采用逐段讲授的方法,唯恐疏漏某个知识、 某一环节。一篇长文,常常需要花费三四个课时才能完成 教学,学生学得辛苦、厌烦,教师教得辛苦、低效。
2.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很多教师采取略读法教学长文,犹如蜻蜓点水般, 在文章表面一掠而过,教学抓不住文本的教学重点,学生学得“稀里糊涂”,不能很好地落实阅 读任务。
3.深挖细品,遥不可及
对于学生在阅读长文的过程中遇 到的意蕴艰深的内容,很多教师“不避锋 芒”“奋勇向前”,解读过深,品读过细,进 一步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因此,笔者以为,长文需要巧教,方 能事半功倍。长文巧教的核心意义在于: 实现单位时间内文本课程价值及学生生 命价值的最优化。巧教就是在把握语文 学科本质、明晰教材特点、凸显年段特点 的基础上,紧扣核心要素,凸显教学重 点,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对学 生进行恰当的训练,对教材做出艺术化 的处理。其目的在于聚焦重点、凝聚力 度、深入探究、提高实效、提升素养。因 此,我们在教学长文时应采取如下教学 策略。
一、巧解读,定目标
长文的文字多,容量大,如果教师能 够深度解读教材,关注教材特点,紧扣语 文要素,把握编者意图,定位教学要点, 同样能删繁就简,直击目标。
1.抓要素
统编本教材提出“语文要素”这一概 念,意在将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 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 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必要的 学习习惯),分成一个个比较具体的训练 点,有序列地安排到教材各单元中。因 此,语文要素统领整个单元的教学,理所 当然成为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向。如《在牛 肚子里旅行》 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 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单元的语文要素 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三年级学生在 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不少童话故事,对 童话体裁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次集中 安排童话单元,旨在进一步让学生品味童 话,体会童话丰富而神奇的想象,帮助学 生建立对童话这种体裁的初步认识。教师 在教学中,应牢牢把握这一关键要素,不 宜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
2.明意图
语文要素虽然统领整个单元,但并 不意味着语文要素是单元教学的唯一目 标。从课文批注、泡泡语、课后练习、文前 提示、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处,随处可以看到语文要素 的身影,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它为教 学的核心目标。但是,语文课程的学 习不能只有语文要素的学习,还应 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如拼音、识字写 字、朗读等,因此,落实语文要素却不 排斥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学习,同时应关注过程指导与方法 的习得,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育。这才是落实“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的应然之道。作为教者,尤其要关注 课后练习,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编者 的编写意图,让教学目标更精准。如 《在牛肚子里旅行》这一课的课后题, 我们采取细读、分解、组合的方式来 明确编者意图,明晰教学要点。
首先是细读。第一题针对文本 是童话体裁的特点,提出了分角色 朗读的要求,重在体会人物心情,感 受童话的美好,是落实语文要素的 重要基础。第二题提出默读的要求, 通过“看”找出三处说明红头和青头 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语句。这既 是对朗读训练的进一步要求,也是 对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第三 题画出旅行路线图,同样是对学生 通过文字获取信息资讯这一阅读素 养的培养,而“从哪里看出”和“把这 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既是文学审美 阅读素养的体现,也是表达能力运 用的体现。
其次是分解。细致解读了课后 习题,我们不难发现,朗读能力、阅 读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复述故事能 力是编者非常关注的,同时,编者也 将体会情感、感悟形象的阅读教学 要求融入其中。因此,为便于准确定 位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对课后习 题进行目标分解。第一题,分角色朗 读课文、体会心情和读出语气的要 求,需要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 次是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 个层次是体会心情,有感情朗读;第 三个层次才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读 出语气。第二题,目标集中,可不做 分解。第三题,画路线图和讲故事也 需要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了解旅行经历,画出旅行路线,简要讲述故事;第二个层次,深入品读课 文,体会朋友情深,详细复述故事。 二年级是借助提示讲故事,三年级 是训练详细复述。因此,基于学生学 习的起始点和发展点,在这里有必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训练,为后续 学习详细复述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是组合。课后习题的每一 题分解后,就形成了多个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还需要进行排列组合,将 同类目标放在同一个层级,便于确 定每一个教学目标的教学要点。
3.选要点
综合上面分析,《在牛肚子里旅 行》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包含下面 三个方面的训练要点。
基础目标:
(1)认识“咱、偷”等 10 个生字, 读准“答、应”等 3 个多音字,会写 “旅、咱”等 13 个字,会写“旅行、要 好”等 18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3)了解牛反刍的科学知识,感 受朋友之间的真情。
核心目标:
(1)能理清课文脉络,画出红头 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
(2)能够借助路线图等提示简 单地讲讲这个故事。
拓展目标:
(1)激发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阅读更多有趣的科学童话。
(2)课外阅读关于朋友的图画 书和故事书。
因此,教师要精准解读统编本 教材,紧扣语文要素,明晰编者意 图,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长文时才能 聚焦核心目标,有的放矢,一课一 得,简洁高效。
二、巧设计,抓过程
长文的篇幅长、内容多,最易教 得琐碎、繁杂,造成教学的碎片化。 因此,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全过程,精 准把握学情,精心设计“学习单”,通 过“阅读教学五环节”,即课前预 学—课初验学—课中导学—课末固 学—课后拓学,搭建学习支架,强化过程指导。
如《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第一课 时,我们设计了如下“学习单”。
《在牛肚子里旅行》学习单(第一课时) 一、基础目标
1.我会认读,我会思考。
(1)我已经把课文读了 遍。我会写 字。(在书上田字格完成)
(2)我会认读这些词语: 旅行 咱们 偷偷 答应 牙齿 胃部 悲哀 吞进 救命 流泪 眯着 算是 拼命 打扫 阿嚏 一骨碌 细嚼慢咽
(3)选一选,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①我答(dā dá)应妈妈 上课时要积
极举手回答(dā dá)问题。
②小狗一骨(gū gǔ)碌从地上爬起 来,然后叼起骨(gū gǔ)头就跑了。
③我们应(yīng yìng) 该学会适应 (yīng yìng)新环境,而不是消极对待。
(4)我会思考:课文写了( )和( ) 在草堆里( ),( )不小心被卷进了牛 嘴里。 在( )的帮助下,( )从嘴里 ( )。这真是一次( )的旅行啊!
2.我会提问。(可以把问题写在书上 哦!)
二、核心目标
1.我会读文,我会圈画。
(1)我能用横线在文中找出描写红头 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句子,并排序。
(2)我能试着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 行的路线图。先完成路线示意图,再在图 片上画一画。(提示:请关注第 7~19 自然 段,找出关键句,提取关键词。)
()→()→()→()→()
(3)我能试着讲一讲红头在牛肚子里 旅行的经过。(可以看看路线图和关键词)
红头先被牛卷进了( ),再被吞进 ( ),接着来到( ),然后回到( ),最 后()。
2.我会讲述,我会表达。
(1) 我能试着借助路线图和情节图 (课文的四个情节图),讲讲这个有意思的 故事。
红头的经历真是惊险啊,它和好朋友 青头在玩捉迷藏时,突然, 。
(2)评价标准:(在自己能达到的标准 后面画上笑脸哦!)
①我能把故事的经过讲清楚。( ) ②我能加上动作、表情把故事讲生
动。( ) 三、拓展目标
1.我会发现,我会探究。
(1)读了这个科学童话,我知道了反 刍就是 (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括号里)
A.动物将胃里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到 嘴里再次咀嚼。
B.动物将食物在几个胃里面反复消 化吸收。
(2)我还想知道关于动物的其他科学 知识,我还要读更多的科学童话。
2.我会阅读,我会思考。
(1)关于好朋友我有新的想法。 我认为好朋友就是 人。
(2)拓展阅读(关于朋友主题的绘本)。 例如:《我有友情要出租》(绘本) 我喜欢故事中的 ,因为 。
拓展书单: 《好朋友》赫姆·海恩
《西奥多和会说话的蘑菇》李欧·李奥尼 《南瓜汤》海伦·库伯
《小羊和蝴蝶》艾诺·桑卡德
课前预学阶段,学生自主完成 基础目标的学习内容,教师通过课 前查阅学习单,细致分析学情,准 确了解学习的起点和难点;课初验 学阶段,教师通过针对基础目标中 重点字词的检查,课文内容的整体 感知,进一步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方 面的难点做重点指导,同时通过对 学生问题的梳理为下一步的深入 品读课文做到心中有数。课中导学 和课末固学阶段,教师紧紧围绕核 心目标,设计了“我会读文,我会圈 画”“我会讲述,我会表达”等两个 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 标,规划学习路线,直奔学习重点,经历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教学 过程中,通过熟读深思、圈点勾画,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 过个人自学、小组互学、全班群学, 夯实学习要点;通过师生对话,点 拨指导,在读、找、画、填、说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 养。课后拓学阶段,同样设计了两 个学习活动,既拓展了读,又拓展 了思,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 科学精神。
三、巧加工,练能力
长文的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常常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段需要学 生理解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针对教材特点,巧妙加工,通 过思维提升、情境联结、资料补位等 多种方式,突破教学难点,让难文易 学,让长文易读。
1.思维提升
课标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置于“ 课程基本理念”的首 位,并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 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育语 感,发展思维。”2017 年版高中《语 文课程标准》更是把“思维发展与 提升”确定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 一,并将它定义为:“学生在语文学 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 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深 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 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在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 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牛 肚子里旅行》这课,教师通过句子 排序的练习,不仅检验学生阅读理 解的能力,更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 过程。同时借助思维导图的填写, 强化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 运用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 思维品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和终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情境联结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 基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通过将 优化的情境素材与语文阅读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创设形象化的语 言理解与运用的问题解决情境,形 成驱动性的阅读学习任务,有利于 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丰富 阅读方式,提升阅读活动的体验感, 促进学生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 从而走向语言的深度理解与运用。 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这课,教师在 第一课时,学生简要复述故事的时 候,创设了第一个故事情境:“我想 跟同学和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红 头的经历真是惊险啊,它和好朋友 青头在玩捉迷藏时,突然,
。”教学第二课时,学生 详细复述故事的时候,创设了第二 个故事情境:“学校要举行科学童话 故事会,你能讲一个生动有趣的科 学童话故事吗?祝你早日成为故事 大王!”基于真实情境的挑战性学习 任务,更能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浓厚 兴趣,同时在交际语境中的故事讲 述,有明确的交际对象,有清晰的交 际目的,有具体的评价标准,这样的 学习活动更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 全面提升。
3.资料补位
当阅读文本与学生的阅读体 验之间存在落差时,我们可以通过 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来帮助学生消解 “隔阂”,潜心会文,满足阅读学习的 “内需”。资料补位贵在恰到好处,可 以补充文字材料,也可以补充图片 和视频资料,补充的资料与教师的 引领一般会形成阅读文本相关的问 题解决情境,这样会促使学生向文 本的深处探索。如《在牛肚子里旅 行》关于牛的反刍涉及科学知识,也 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通过出示 图片、画路线图,可以引导学生初步 认识牛“反刍”的消化路线,随后,再 出示微视频,让科学博士讲一讲牛 “反刍”的科学知识。这样既巧妙突 破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更深切地 感受到,正是因为青头的博学多识, 才能临危不乱,智救好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