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课文解说
探究活动
习题演练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基础知识·词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思考:《沁园春·长沙》按字数分类,属于( )
基础知识·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代表作品:《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基础知识·重点字词
百舸(gě)争流
怅(chàng)寥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基础知识·朗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课文解说·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茶。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写《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毛泽东32岁,这一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写下了这首词。
课文解说·上片
上片主要写景,写湘江边美丽壮观的秋天景色,也写诗人面对大好河山时的感受,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看到了红叶、绿水、船只、蓝天、雄鹰、游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课文解说·上片
在“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山红水绿的静态美;而“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争”“击”“翔”等词,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息,生动地刻画出了百舸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以及万里长空中飞鹰的矫健和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课文解说·上片
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总结,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物旺盛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在感概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准确地表现出诗人感慨不尽、思绪万千的精神状态,而一个设问直接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气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课文解说·下片
下片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开启,由独立寒秋,故地重游所看到的景色,联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玩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地描绘出来。无论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还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都表现出一群有志青年慷概激昂,评论国事,奋笔疾书,激浊扬清的形象。他们“粪土当年万户候”,向军阀、官僚展开了英勇斗争,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课文解说·下片
词的结尾,一句意味深长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呼应了上片的一问: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一代英豪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此句也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上片写景,句句有情;下片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回忆往昔生活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的斗志豪情。这里的情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的,是借景抒情。从全词来说,情为重点,景为衬托,情是诗人寄兴之所在,是诗人改造世界之志的归宿。
课文解说·手法
第二,意象纷呈,意境深远。这首词的意象是呈辐射状的,即以中心意象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比如上片的中心意象是“万类霜天”,它回应了“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下片的中心意象是“同学少年”,它辐射出“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复合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1.联系古代写秋的诗词,与《沁园春·长沙》
进行对比,体会这首词的情感特点。
探究活动·情感特点
秋天是草木变衰的季节,也是一般人易动伤怀的时候,“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概括恰当。自从宋玉首兴悲秋之叹,历代文人接声递响,秋天落在纸面,只是一颗凄清的泪滴而已。然而,秋天又是“守成”与“革新”两种世界观的试金石。秋天对旧有之物进行否定,对新生之物加以孕育。大凡守成恋旧的人,常会因秋气扫除旧物而感慨盛事变衰;而立志改造社会的革命者,却在心理上与秋天构成同调,对秋风的除旧育新予以热烈的欢呼。唐代永贞革新的主要人物刘禹锡,就曾高唱“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始闻秋风》),唐未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盛称秋天的美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
1.联系古代写秋的诗词,与《沁园春·长沙》
进行对比,体会这首词的情感特点。
探究活动·情感特点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他所进行的翻新中国几千年历史的革命是一场划时代的大革命。他热爱秋天,在所作的诗词中,多次戏呼秋天,赞美秋天:“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在这首长调词中,对秋天的礼赞更是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探究活动·写作技巧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内容丰富,将写景、记事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诵读全词,说说词人写了哪些景,记了些什么事,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全词气势豪迈,激情奔放,请从作品中找出体现词人青春热情和伟大抱负的字词细加品味。按示例赏析遣词用字技巧。
(示例1)名词——大地——问苍茫大地——这里指祖国山河,寓意丰富而又形象,显示了作品浑厚阔大的风格。
(示例2)动词——击水——到中流击水——“击水”指游泳,显示了青年人勇于挑战、奋力拼搏的精神气概。
(示例3)形容词——尽——层林尽染——形容秋天的树叶全部变红,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示例4)数词——万——万类霜天竞自由——形容多,无所不包。这种表示多的数词也是豪放风格的体现。
素养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1.《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的作品。阅读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了解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特别是他的早期革命活动,思考这首词是如何表现出当年毛泽东的理想情怀的,并就这一内容写一则读书札记。
(答案示例)词的下片“携来百侣曾游”,紧承上片结韵的提问,引出人物,是对“谁主沉浮”的含蓄回答,那就是诗人和他的革命伴侣们,要主宰中国大地的命运。能不能承担这个使命 能不能改造旧的社会 一个“忆”字引出往昔峥嵘岁月,诸多英雄之举,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四句,激昂顿挫,节奏鲜明,活画出一群青年革命家的英姿俊采。1914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结识了一批胸怀革命大志的学友,经常在湘江岸边、岳麓山中、橘子洲头聚会。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思想敏锐,才华横溢,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激励下,他们纵谈革命理想,探讨改造中国的途径,满腔热情,正如汹涌的湘江浪涛奔腾无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艺术地概括了这群青年革命家的实践活动。毛泽东曾在长沙组织起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新民学会,开办了工人夜校,宣传革命真理,还创办了《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篇篇押击黑暗现实、鼓舞民众奋起战斗的激越文章。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豪迈地宣称:“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他领导革命青年驱逐了反动校长张于,还组织进步同学开展反对袁世凯的斗争,领导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又率领革命工团的代表,同军阀赵恒惕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保存了工会组织,等等。
回忆峥峰岁月,意在说明,年轻的革命家完全可以主宰中国的命运,完全有能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段回忆旧事与上片的礼赞秋景具有同一的精神内核:礼赞秋景,实质是在赞美秋对夏的否定之功;回忆旧事,是在缅怀革命对反动的抗争之举。写景与叙事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其精神内核就是否定,就是抗争。具有否定精神的秋景,激发了具有抗争精神的诗人,就是这首词的创作动因和艺术构思。
全词无论写景、忆旧、议论、记事,都紧紧系于变革现实的思想主线,主脑鲜明,羽翼丰盈。词中景物之壮丽,人物之英俊,事迹之卓绝,情感之豪迈,四者格调一致,相互辉映,建构浑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个世纪伟人的临秋情怀和理想抱负。
素养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
2.不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朱德、周恩来、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都擅长诗词创作,他们的作品也大都豪迈奔放,激情昂扬,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理想情怀。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这些作品,然后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组织革命诗词主题鉴赏与朗诵活动。要求广泛收集资料,推荐适合朗诵的作品,并以简短的文字说出推荐理由,确定朗诵作品后设计朗诵方案,并在朗诵活动后进行评价,指出得失和改进方法。
解题能力·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解题能力·拓展训练
2.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题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妙,请找出并分析其妙处。
【小题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能力·拓展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 娄山
一九三五年二月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凜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上阕前两句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色调暗淡冰冷的清晨图景,其用同造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C.“马蹄声碎”刻画出急行军的景象,“喇叭声咽”写军号声短促、急骤,这两句让人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激烈。
D.“漫道”的意思是“漫漫长道”,它真的像铁一样坚固,不能逾越。这从侧面表现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不畏强敌的雄心。
(2)这首词的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用了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