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北宋篇:专制集权强化的时代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南宋篇在第10课学习重难点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子目间关系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北宋衰亡,南宋偏安(第10课)五代十国(907—979)陈桥兵变960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金灭辽1125靖康之变1127907朱温废唐称帝,史称后梁,唐朝灭亡本课时间轴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在唐朝后形成的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黄河流域(北方)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9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加上五代末期的北汉称为“十国”。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陈桥兵变(1)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东京(开封)。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黄袍加身材料一: 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有以黄衣加太祖(即赵匡胤)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宋史太祖纪》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一)南方——北宋结束分裂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2)过程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赵匡胤曾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如何才能让北宋王朝的统治长久呢?2.加强中央集权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2.1背景:(1)结束分裂 (2)吸取唐末割据教训2.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让朕头大!材料一:(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材料二:自唐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瞻,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材料三:禁军聚之京师…皆以一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司马光《涑水记闻》根据史料,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2.3措施①文官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职②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③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中央 ①政治制度: “二府三司制 ”宋朝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共同行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权力机构。三司指的是盐铁、度支、户部,掌管国家财政。② 特点:文武分权,军、政、财分立文:宋朝由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行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另设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武:宋初设立枢密院,掌握军权。枢密院和中书门下并立,“对掌大权”。③作用: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2)分散机构权力,互相牵制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唐宋中央官制有何异同?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 ”分权的方式:唐:程序分权宋:事权分权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分化事权加强皇权削弱相权①四监司“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不设统一的行政长官,四监司分别掌管。负责军政民政负责财政判定刑狱管理常平事务B.地方机构文官任知州,②增设通判二者共同签署文书,相互制约。互不统属,下辖州府县,直属中央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①文官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职控制地方②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④“四监司”监控各州;⑤通判监督知州③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政治:收实权监察经济:制钱谷军事:收精兵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B.地方机构“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太祖实录》“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北宋童歌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别试制度文治抬高文官地位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扩大科举规模崇文①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3)崇文抑武A.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B.分散军权a调兵权:枢密院(文官)b.统兵权:三衙(武将)c.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②抑武“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续资治通鉴长编》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有发兵之权,无握兵之重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假如北宋初年北辽突然来犯,边境告急,持有铜印的将领能否直接统领麾下的军队前往救援 为什么 不能因为禁军将领无调兵之权,禁军的调动权归枢密院,而枢密院又直接由皇帝指挥。思考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①文官任知州,节度使逐渐为虚职1.控制地方④“四监司”监控各州;⑤通判监督知州③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②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削实权监察制钱谷收精兵2.削弱相权中书门下是宰相的办事机构。增设机构,分散相权行政:参知政事军政:枢密院财政:三司(度支、盐铁、户部)监察:台谏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加强皇权3.抑制武将(3)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1)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2)分散军权①调兵权:枢密院(文官)②统兵权:三衙(武将)③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崇文抑武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4.发展科举制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利: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如何看待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苏洵《嘉佑集》材料二: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2.4影响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弊: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材料一:“本朝第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材料二: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叶适《水心集》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收精兵,换防军权三分崇文抑武军事积弱守内虚外武将位低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3.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吕夷简(1)宋辽关系夺燕云十六州,败澶[chán]渊之盟(1005年1月):宋辽双方撤军,各守疆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2)宋夏关系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3.1.边防压力(积弱)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可取。(先给观点)(再论述)因为当时辽和西夏的军事力量较强,而北宋则军事上“积弱”。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战争,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不可取,因为以钱财换和平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宋的威胁。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思考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材料一: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3.2财政危机(积贫)(1)冗兵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材料二: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及。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材料三:(2)冗官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冗兵冗官(3)冗费材料三: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材料一:北宋军队人数、官员人数变化表材料二:“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民间俗语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增设官僚机构臃肿因循守旧守内需外强干弱枝荒年募兵冗官冗兵养兵养官军费开支战争赔款大兴土木冗费弊:利:结束分裂,巩固统治,减少内乱,有利安定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北宋制度的影响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军队战斗力弱国家财政负担重行政效率低,开支大范仲淹, 推行“庆历新政”,整顿吏治,清理不合格、不作为官吏,打击贪污腐败官吏。庆历新政内容4.王安石变法 4.1背景 ①北宋中期,行政效率低下,“三冗”问题严重;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吏治方面)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方面)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吏治方面)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方面)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方面)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经济方面)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强兵方面)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经济方面)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法治方面)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法治方面)结果:触犯官僚集团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失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项目 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4)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材料一: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于是宋朝统治者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农业政策材料二: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③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苛税杂税);④宋神宗支持变法,重用王安石。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②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青苗法 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政府收入增加。均输法 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减轻纳税户的负担,增加国家收入。市易法 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物品,市场短缺时卖出。 限制商人对市场控制,增加国家收入。4.2目的:富国强兵 4.3涉及领域:P52 4.4内容(1)富国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2)强兵措施 具体内容 作用保甲法 编定保甲,闲时训练, 维持治安,战时从军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减少政府军费开支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为政府培养人才4.5结果:达到富国目的,但强兵效果不明显,以失败告终。4.6评价(影响):积极、消极P52(1)进步性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契丹的兴起与幽云十六州(二)北方——契丹建辽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1.建立:916.耶律阿保机.上京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2.辽与北宋关系:长期对峙……活跃。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3. 制度:(1)(政治)南北面官制度内容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既保留本民族特色,又能加强与各部联系,巩固统治。南北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民族习俗,社会生活存在差异。因俗而治能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在渔猎地区,辽帝随着四季迁徙捺钵(实行农牧两种经济)“捺钵”是契丹语的音译名词,意为辽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2)(经济)四时捺钵制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春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夏 永安山 炭山 四到七月 避暑议政秋 庆州 伏虎林 七月入山 射鹿冬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第一,区别对待各民族,让其保留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第二,大量汉人进入契丹,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神文明在契丹腹心地区广泛传播,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三,加快了民族交融。辽境内主要分布着契丹、汉、渤海、奚、室韦、女真、蒙古、回鹘、党项等民族,交错杂居,汉语成为北方各族人民的通行语言,民族通婚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形式。(3)影响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宋初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国号大夏10381044夏宋罢兵和议,夏与辽交恶;辽升大同府为西京,“以控制西夏”1049辽兴宗亲征,迫使西夏称臣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唐末时 间辽五京最后设立的西京——山西大同大同(三)西北——党项建西夏1.建立:1038.元昊.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宋史. 列传·外国二》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官称呈现双轨形态,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同一套官制的不同语言称谓,不是两套官制)2.制度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西夏王陵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贺兰山东麓,是西夏历代皇帝的陵墓。3.夏宋关系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政权 辽 西夏 金时间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中都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 模仿北宋 民族称谓 沿袭唐宋猛安谋克灭亡于 金 蒙古 蒙古课堂小结靖康之变二、南宋与金、西夏并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靖康之变”后,赵构(宋徽宗赵佶[jí]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在应天府称皇帝,定都临安,建立南宋。史称南宋。1.南宋建立二、南宋与金、西夏并立思考:宋高宗为何处死岳飞?2.岳飞抗金二、南宋与金、西夏并立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在抗金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白寿彝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根本原因: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具体原因:重文轻武;阻碍宋金议和。2.岳飞抗金二、南宋与金、西夏并立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撼山易,撼岳家军难3.宋金对峙(1)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一笔财务,称为岁贡。(2)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格局。二、南宋与金、西夏并立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监察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地方:四监司、通判特点及影响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北宋与辽 ——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背景主要内容(富国强兵取士)评价、败因、启示本课思维导图南宋的偏安南宋的建立宋金之战岳飞抗金偏安局面的形成(绍兴和议)“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针对这种现象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A.地方实施“推恩令”B.实行三省六部制C.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D.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方镇”是指藩镇,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为此北宋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故C项正确。D项是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应排除。A项是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应排除。B项是隋唐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应排除。课堂练习宋朝,州县长官都改叫“知州”或“知府”,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他们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知州”、“知县” 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的信息可知A正确.宋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A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地方行致的控制,故D项错误.范仲淹(北宋人物)说:“我太祖皇帝应祈而生……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有九江万里之阻,一举而下…… 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太祖“革五代之暴”的措施是( )A.设参知政事分行政权B.设枢密使分军权C.派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监督D.设三司使分割财产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提及的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題意。A、B、D三项均属于宋初分散相权、加强君权的措施,与题干“加强中央集权”的主旨不符,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