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7课 中华民族一家亲 教案 (含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7课 中华民族一家亲 教案 (含3课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7课 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感知各民族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促进了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2.道德修养:了解从古至今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3.责任意识:了解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感悟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重点)
2.感知各民族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促进了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难点)
3.知道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并逐渐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
1.观看视频,感知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群众游行“民族团结方阵”的片段。
(2)提问:从视频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1:这个方阵的人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
预设2:各民族的人手拉手,欢快地跳着民族舞蹈,特别开心。
预设3:我感受到各民族和睦相处,非常团结。
(3)小结:这个方阵叫“民族团结方阵”,各民族的代表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快乐团结,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板书课题:中华民族大家庭)
2.分析各民族人口大数据,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
(1)提问:从刚刚的“民族团结方阵”中,你们看到了哪些民族?
预设1: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
预设2:除汉族外,其他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
(2)提问:为什么被称为“少数民族”呢?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第54页的文字和饼状图。
预设:汉族人口多,其他民族人口少。
(3)小结:我国各民族人口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因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习惯称为“少数民族”。
二、探究民族分布,感知民族交融
1.利用调查表,探究各民族相互交错的分布特点
(1)提问:我们身边有没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呢? (教师随机采访)
预设1:我知道我们班的×××是×族……
预设2:我的邻居……
(2)阅读:同学们课前调查了本校五年级各民族同学的人数及籍贯地,并绘制了统计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本校五年级各民族同学人数及籍贯地统计表(全年级总人数: 285)
民族 汉族 回族 满族 蒙古族 朝鲜族 土家族
人数 275人 5人 2人 1人 1人 1人
籍贯 天津 宁夏 辽宁 内蒙古赤峰 吉林延边 湖北恩斯
(3)分析:从这组统计数据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1:在汉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也居住着少数民族。
预设2:各民族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生活。
(4)提问:你们还从哪些地方发现各民族居住生活在一起?
预设1:我家的邻居阿姨就是藏族,她经营着一家民族服装店。
预设2:我家楼下的兰州拉面馆是-一个回族的叔叔开的。
(5)小结:在我们的身边,不仅有汉族人,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这反映出我国各民族相互交错的分布特点。(板书:相互交错)
2.观察民族分布图,探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1)分析:分析“本校五年级各民族同学人数及籍贯地统计表”。
(2)提问:从统计表中,你们还看出了什么信息?
预设1:少数民族同学大多来自外地。
预设2:各民族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
(3)活动。
①在56个民族分布图上圈画出各民族同学的籍贯地。
②交流:你们有哪些发现?
预设:我发现满族和朝鲜族同学的籍贯地主要在祖国的东北部,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回族主要居住在宁夏,汉族主要聚居在祖国的中东部地区。
③再次观察民族分布图,将你们知道的民族圈画出来,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各少数民族居住比较分散,但大多数少数民族又集中居住。
④交流:说到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这种情况?
预设:有,我们居住的天穆村就是一个小的回民聚集区。听奶奶说,这里很多回族人是从浙江、河南、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入的。
(4)小结:从大范围看,全国各地都有汉族和少数民族分布;而从小范围来看,每个民族又相对集中居住。这就是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板书:大杂居 小聚居)
3.了解形成民族分布特点的历史变迁
(1)提问: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①出示文字资料:出示《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部分资料。
中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全国各地……
今天中国的疆域和版图,是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开发形成的。汉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藏、羌族最先开发了青藏高原,彝、白等民族最先开发了西南地区,满、锡伯、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东北地区,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先后开发了蒙古草原,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台湾少数民族的先民最先开发了台湾岛……“各民族在发展中互相吸收,经过不断地迁徙、杂居、通婚和交流,逐步融合为一体,又不断产生新的民族。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和方向。广袤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统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②谈话:这段文字资料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请你们思考一下,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原因。
预设1:一些少数民族历史上就居住在边疆地区,现在仍居住在那里。
补充:直到今天,一些少数民族仍然集中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
预设2: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补充:比如历史上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又比如客家人因南迁而定居在少数民族地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交错的局面。
预设3:历史上,在黄河流域曾存在过很多少数民族政权,政权消亡后这些民族就融入当地的民族中去了。
(2)小结:中国历来都是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
4.了解人口流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阅读:阅读教材第55页“活动园”的“在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的少数民族”和“民族成分齐全的省级行政区域”两张图表。
①分析:仔细观看图表,从数字的变化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1: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在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分布越来越广泛。
预设2:民族成分齐全的省级行政区域的数量越来越多,说明在很多省级行政区域分布着56个民族,各族人民一起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
补充:确实是这样,比如从2000年到2010年,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由39. 5万人增加到121. 5万人,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由58.5万人增加到80.1万人,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由10.4万人增加到27.6万人。(数据来源:教参资料库)
②小结:从这些变化中,同学们发现了各地区各民族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
(2)活动:调查本地民族分布情况,分小组撰写微型调查报告,并全班交流。
①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整理个人的调查资料。
②小组填写调查报告。
微型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
调查方式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③汇报交流:小组依次交流。
◎预设1:我们组调查的是“X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分布情况”。
调查方式:通过网络报刊进行资料收集和筛选。
调在内容和结果: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占全市总人口数的2.56%;2018年12月,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总数占全市总人口数的4.6%。在本市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本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逐年增长。
提问:在调查中,你们还有什么发现或补充吗?
预设:我们发现,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的人口在本市都有万人以上。
小结:这个小组的调查方式多样,通过调查发现本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逐年增加,其中,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预设2:我们组是通过小记者团队采访、向父母了解、观察社区邻居等方式进行调查的。
展示1: (展示图片)图片上这位穆阿姨是我的邻居,回族,原来居住在天穆村,是前几年搬到我们小区的。她说,刚到汉民小区居住时有点儿不适应,后来邻里之间熟悉了,经常来往,相互帮忙,慢慢地就适应了。
展示2: (播放视频)视频中这位同学是朝鲜族。因为父母工作调动的原因,一家人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来到本市已经10年了几乎成了地地道道的本地人。
展示3:我来介绍一下天穆小学。它坐落在北辰区天穆回民居住区,是北辰区唯一所少数民族小学。学校里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是回族,也有少数的汉族学生和老师。我妈妈就是天穆小学的老师(汉族),听妈妈说学校里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都非常融洽。
(3)引导:从大家的调查采访中,我们看到各民族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这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预设1:各民族的人交流多了,可以增进了解、增进感情。
预设2:我们身边的各民族同学逐渐多了,大家在一起学习,了解了不同民族的习俗。
预设3:各民族的人逐渐适应其他民族的生活,生活越来越愉快和谐。
(4)小结: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各民族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逐渐汇聚为一个大家庭。(板书: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三、各民族之间形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读材料,了解各民族间一律平等
(1)学习资料。
资料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入场(视频)。
资料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情况(文字)。
截至2018年1月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中国人民解放军等35个选举单位先后召开会议,共选举产生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980名。在选出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38名,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占总名额的14.7%,保证全国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个代表。(数据来源:民委网站)
(2)提问:从视频和文字资料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1:我在视频中看到全国56个民族都有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预设2:我了解到,各民族人大代表人数是按照该民族人数比例分配代表名额的,且每个民族至少有一位人大代表。
(3)交流: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预设1:我觉得各民族都很平等。
补充: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享有同样的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权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来源:民委网站)
预设2:我感受到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补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必须股行相应的义务。
2.学宪法,理解民族平等
(1)过渡:我国将民族平等的原则写入了法律之中,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
(2)学习资料:教材第55页"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3)思考:你们怎样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预设1:有的民族虽然人数很少,但是国家法律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和权益。
预设2:民族之间一律平等,就是说不能对任何民族有偏见、歧视或压迫。
预设3:如果有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4)提问:说说,你们还看到国家在哪些方面维护各民族平等。
预设1:我们的人民币上除汉字外,还有蒙文藏文、维文和壮文。
预设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之声”节目,使用好几种民族语言向全国少数民族播放。
预设3:我国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民族学校,举办内地预科班、民族班,对少数民族考生升学予以照顾,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
预设4: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都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权利。国家还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欢度本民族节日的权利。
……
(5)小结:我国宪法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权益,这对于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板书:平等)
3.通过视频、故事分享,感受各民族深厚的情谊
(1)过渡:我们来认识一位新疆妈妈,并走进这个特殊的大家庭。
(2)播放:播放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维族阿妈阿里帕·阿力马洪的视频故事。
(3)提问:这个家庭特殊在哪里?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这个家庭一共有19个孩子,而其中10个是老人收养的。维吾尔族阿妈陆续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加上自己生育的9个子女,19个孩子组成了温暖的家。
预设2:她对19个孩子给予同样的温暖和关爱。
预设3: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亲如一家。
(4)故事分享:分享各民族和谐相处、民族团结的故事。
(5)提问:听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故事,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大家庭?
预设:团结的、互助的、和谐……
(6)小结: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融合,团结互助,和谐相处.其乐融融。(板书:团结 互助 和谐)
4.总结
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逐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板书: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四、反思归纳,升华情感
1.反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你归纳下,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1: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
预设2: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和谐相处,让人感觉温暖、融洽。
预设3:各民族交往交流密切,汇聚成一个大家庭。
预设4:我国各民族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56个民族就像一家人一样。
2.总结
不同的民族,有着相同的名字,中华民族"是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值得骄傲的名字。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是血脉相连、团结友爱的一家人。
板书设计
大杂居 小聚居 中华民族大家庭 相互交错
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第2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交往的历史,感悟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重点)
2知道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难点)
3.体会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思,导入新课
1.引入
开学后,同学们给老师看了很多假期旅游的照片。这个暑假老师出去旅游时也拍了一些照片,大家猜一猜我去了哪里。
2.出示
出示教师去云南旅游时拍摄的风景照,并定格在茶饼和马鞍的照片上。
预设:这是云南,我也去过。
3.谈话
云南风景秀丽,少数民族同胞更是热情好客,这次云南之旅给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云南,我看见了不少以前没见过的事物,比如,这张照片中的物品,就让我猜了很久。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有什么用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来一探究竟。
二、探究各民族经济相互依存
1.茶马古道推动了西南边疆经济的发展
(1)学习资料。
资料一:茶马古道路线图。
文字说明:西南茶马古道就国内部分而言,分为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要线路和数量众多的支线,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张复杂交错的道路网络。其中,西南茶马古道青藏线起自陕南,途经甘肃南部和青海地区后进入西藏;川藏线东起雅安,经康定、理塘、巴塘等川边重镇人藏;滇藏线起自普洱,经南洞、大理、丽江、德钦等地人藏。无论始自何处,最终三条主线都通往拉萨、日喀则等藏区腹地。西南茶马古道跨越崇山峻岭,连通内地和藏区。(来源:学习强国)
资料二:藏族的饮茶习惯。
藏区海拔高,气候干燥寒冷,蔬菜难以生长,藏族人的日常饮食以牛羊肉、糌粑、奶酪为主。茶里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适当饮用能溶解脂肪,助消化,维持酸碱平衡,弥补他们饮食中存在的缺陷。在藏族,“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饮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资料三:茶马古道主要的贸易品。
西南茶马古道是茶马贸易之路。茶叶和马匹始终是西南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物资,除此之外,西南茶马古道还流通着盐、丝、铜、皮毛、药材等物资。据记载,内地的工农业产品、先进工艺、科技和能工巧匠进入藏区促进藏区的皮革加工工业和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同时,大批的藏区土特产,如麝香、虫草、羊毛、毪子等运往内地,满足内地人们的需要。(来源:学习强国)
(2)提问:学习了资料后,你们知道照片中的物品是什么了吗?知道它有什么用了吗?
预设1:这是茶饼,把茶叶压紧就可以制成茶饼。这样方便储存和运输。
预设2:茶饼被绑在一个木架子上,便于马背上运输。
(3)思考:云南盛产普洱茶,专门运送贩卖茶叶的商队被称作“马帮”。“ 马帮”为什么要用马来运输茶叶?茶叶要运往哪里呢?
预设1:这些茶饼是要运往西藏地区的。从云南到西藏路途遥远,从地图上看,途经地区都是山路,货物运输必须用马匹,其他的交通工具都不行。
预设2:藏族人饮茶量很大,但藏区不产茶。这些茶叶是从西南地区运往藏区的。
预设3:茶对藏族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藏区缺乏蔬菜,藏族人的饮食中高蛋白摄入量较多,喝茶能促消化,解油腻。
(4)谈话:茶马古道解决了藏族人对生活必需品一茶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解决了什么问题?
预设1:通过茶马古道,盐等生活必需品也运往了藏区。
补充:如果不食用盐,食物就会索然无味,时间久了,人就会浑身无力。
预设2:茶叶、盐等生活必需品运进藏区的同时,藏区的皮毛药材等物资也通过茶马古道运出来。
(5)小结:这样看,茶马古道沟通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这些民族彼此互通有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我国西南边疆经济的发展。
2.丝绸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各民族的经济交往
(1)谈话:不仅是茶马古道促进了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间的经济往来还从很多地方体现出来。
3出示图片:美丽的民族服饰的图片(如藏族满族蒙古族汉族等)。
①提问:这些民族服饰的质地有什么特点?
预设:这些民族服饰都是用丝绸做面料的。
②交流:丝绸是我们中国最负盛名的特产之一,你们知道丝绸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
预设1:蚕吐丝结茧,从蚕茧中得来的。
预设2:要经过缫丝,得到丝线,再纺织成绸缎。
3出示:中国蚕桑养殖基地的地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一找, 中国的“丝”主要产自哪里?
预设:我看到蚕桑基地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点拨:就是说,我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是丝的主要产地。不盛产丝绸的地区,人们却穿着丝绸的服饰,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1:他们可以购买丝织品。
预设2:像茶马古道一样 ,少数民族自古就跟盛产丝绸的地区做丝织品贸易了。
④小结:由此看来,具有民族特色的丝织品也是民族之间经济往来的见证。
(3)交流:其实,从我们的日常穿着上也能找到民族间经济往来的例证。
①观察:观察图片“新疆的棉花种植”,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1:新疆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棉花质量优。
预设2:新疆地广人稀,棉花种植范围大,产量高。
预设3:我们穿的纯棉衣物,以及棉衣、棉被都离不开新疆地区棉花的供应。
②小结:不仅是东南地区的丝绸进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的优质棉花也成为我们衣着的主要原材料,我们的衣着就是民族间经济交往的例证。
3.餐桌上汇聚的民族风味
(1)汇报:课前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风味的美食进行了调查,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预设1:我和我的家人都爱吃阿克苏苹果,我调查到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的特产。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阿克苏苹果的栽培历史至少已有千年。
点评:新疆阿克苏苹果,俗称“糖心”,它果肉细腻,很好吃。
预设2:我的爷爷奶奶最爱吃豆制品。我知道大豆的老家在东北,东北的少数民族掌握了栽培技术后,把它传播到祖国及世界各地。
点评:东北的黑土地上出产的大豆,品质非常好,做成的豆制品很多人都喜欢。
预设3:很多人都爱吃羊肉串,羊肉串的“灵魂”就是孜然啦!我从网络上看到,孜然在我国只产于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名称就来自维吾尔语,现在它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了。
(2)小结:各民族的美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4.总结
茶马古道、丝织品以及餐桌上的民族风味,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并逐渐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板书:经济——相互依存)
三、感悟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
1.过渡
我国各民族不但长期进行着经济交往,文化上也相互影响。
2.交流
同学们从各个方面展开了专题调查,下面由各组交流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一:民族乐器相互交融。
预设1:我手里拿的这个叫葫芦丝,是妈妈去云南旅游时带回来的。听妈妈说,它是傣族最喜欢、最常用的乐器之一。我请大家听一段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预设2:我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了一些民族乐器的知识(出示图片:各种民族乐器)。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民族乐器。
补充: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还有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苗族的芦笙,都很有代表性。
预设3:我发现了一段“民族乐器合奏”,请大家一起欣赏。这段乐曲是由很多种民族乐器一起演奏的,特别好听,非常震撼。
点评:不同民族的乐器在一起合奏 ,充分发挥了每一种民族乐器的特点,这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表现。
小结:我们的民族乐器,独奏时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合奏时,和谐美妙,耐人寻味,直抵人心。虽然民族乐器合奏并不能直接证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但是热爱和研究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多,现在的流行音乐中有很多地方借鉴了民族音乐或者直接使用民族乐器进行演奏,这就是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最好例证。
(2)调查报告二:文学作品共创辉煌。
我们几个人在文学方面展开调查,发现了很多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中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预设1:我来朗诵一首《敕勒歌》,让我们从诗歌中感受草原文化。
预设2:我手里拿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的社会生活。
预设3:著名作家老舍是满族人,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都非常出名。我们学过的《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也是满族人。
预设4:请欣赏我带来的一段视频
《格萨(斯)尔》。《格萨(斯)尔》是著名的古典民族史诗,由我国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创造,藏族称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为《格斯尔》。它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纳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伏妖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
小结:各族人民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对祖国的热爱。作品数量多,质量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3.总结
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兼收并蓄,形成了璀璨的中华文化。(板书:文化——兼收并蓄)
四、感悟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国土、维护祖国统一
过渡: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形成了民族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携手共创祖国的历史和未来。
1.各民族共同开发国土,奠定祖国疆域
(1)学习资料:汉族南迁前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
资料一:西汉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大批北方汉族人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江南地区,到东晋后期,移民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人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资料二:表格。
时期 地区 经济发展状况
秦汉 北方 黄河流城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中心
江南 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东晋南朝 江南 地广物丰,经济迅速发展
(2)提问:对比秦汉和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状况,你们发现有什么变化?
预设: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落后:而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地广物丰,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提问:为什么汉族南迁到江南地区以后.该地区的经济就迅速发展了呢?
预设1:中原地区开发得早,汉族南迁之后带去了大量的财富。
点拨:带去大量财富是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可能带去什么?
预设2:带去丰富的种植经验、农作物的种子和先进的农业工具。
出示:耧车、双季稻。
小结:这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工具,大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4)提问:除了农业之外,还可能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预设:还可能带去很多科技、文化。
补充:汉族的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缫丝、造船、冶金等先进的科技。
(5)提问:有了汉族带去的财富、工具和技术,江南地区就可以一下子发展起来吗?要想发展还需要一个重要的因素,你们猜是什么?
预设:人口。
小结:历史上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北方人口不断南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加深了交往,最终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直到今天,江南地区仍然是中国最富足的地区。
(6)交流:你们还知道哪些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的事例?
预设1:听妈妈说,历史上,汉、藏、傣、彝、白、布依、傈僳等民族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作了重要贡献。
预设2:我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东乡、土等民族对西北地区的开发,汉、蒙古、满、锡伯等民族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开发,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预设3:我知道黎族的先民与汉族一起开发了海南岛。
(7)总结: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奠定了祖国的疆域,开发国土、发展经济,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感受各民族团结一心,维护祖国统一
(1)过渡:各民族共建相国,同时也起守护者我们的家园,抗日成争时期,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凝聚力。
(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抗日民族英雄的故事?
预设:我们知道回民支队马本斋的英雄事迹。
马本斋出生于河北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从1937年至1944年间,马本斋指挥回汉战士英勇作战,不惧牺牲,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来源:学习强国)
(3)讲述:在敌人面前,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战场之下,各族同胞也一样,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投入抗战。老师给大家讲述几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吧。
故事一:云南各族同胞修筑滇缅公路。
1937年,在国家生死存亡、民族危在旦夕的情况下,滇缅公路正式动工。在当时,生产生活极其困难,人们带上铁锹、簸箕、粮食,不分白天黑夜,争分夺秒地挖石修路,十分艰苦。历时9个多月,滇缅公路全线通车,这条公路承载了大量物资运输的历史使命。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它凝聚了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彰显各族人民坚韧不屈的英雄本色。(来源:学习强国)
故事二:新疆各族人民捐款购买战斗机。
抗日战争爆发后,处在抗战大后方的新疆各族民众,一直开展着广泛的募捐活动。1937年至1938年仅两年时间,新疆各族群众就捐款合大洋60多万元,购买了10架“新疆号”国防飞机支援抗战,1943年又捐献飞机144架,极大支援了前线将士,为与日寇争夺制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来源:民委网站)
(4)提问:听了两则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
预设:在抵御外来侵略时,各民族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抗击侵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拨: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战争时期的故事。其实,如今各民族仍在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祖国的统一。
(5)讲述:讲述卫国戍边的塔吉克族的故事。
帕米尔高原,中国最西端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绵延者880多公里的边境线。生活在这里的塔吉克族牧民,骑着牦牛行走在常年冰雪覆盖的边境线上。在当地,有很多塔吉克族人作为护边员,常年工作在边境第一线。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名护边员。帕米尔高原海拔高,风雪大,气温低,陆地巡逻路线长,通外山口的数量多,地势险要。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向导,巡逻队伍将寸步难行。塔吉克族牧民们和边防官兵道戍守边关,充分 发挥地形熟、情况熟语言通的优势,战风霜,斗雨雪,默默无闻地为边防干警充当护边助手,为边防的稳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卫国戍边是塔吉克族世代传承的光荣传统。他们世世代代建设着美丽的家乡,守卫着祖国的边疆。(来源:学习强国)
(6)交流:听完故事,我想同学们一定是热血沸腾,此时此刻你们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预设1:各民族在捍卫祖国统一、保卫领土完整的过程中,团结一心,休戚与共。
预设2:我们中华民族真是太伟大了,各民族团结一心,有一首歌就叫作《团结就是力量》。
(7)小结:各民族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付出了不懈努力,增进了民族感情,维护了国家的稳定,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各民族之间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密不可分的关系。(板书:情感——相互亲近)
五、总结归纳,感悟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1.交流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分别从经济、文化、情感上一起学习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预设1:我了解了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
预设2:我们是一家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总结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板书: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板书设计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经济——相互依存
文化——兼收并蓄
情感——相互亲近
第3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体会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重点)
2.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只有互相尊重、守望相助,才能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短片
(1)视频片段1: 一位同学和家长到云南西双版纳旅游,参加了傣族的泼水节。当傣族人民将水泼到这位同学身上时,她特别开心。
(2)视频片段2:一位女同学和爸爸到呼伦贝尔旅游,蒙古族朋友向客人们献哈达,小姑娘脸红了,随后跑出了蒙古包。
2.交流
请你们分析一下,两位同学在与少数民族朋友交往中的做法是否得体。
预设1:泼水节是傣族充满美好寓意的节日,傣族人相互泼水,是将幸福送给对方。这位女同学接受了这份祝福,我觉得她很懂民族礼仪。
预设2: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表示对客人的纯洁、诚心、忠诚、尊敬。这位女同学这样做,不太礼貌。
预设3: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与少数民族朋友交往,要先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小结
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各民族之间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谐相处。(板书:互相尊重)
二、各民族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1.情境模拟,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
(1)资料收集:收集、交流蒙古族的资料,充分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
(2)提问:现在,我们来到了蒙古包,你觉得在跟蒙古族朋友见面之前要做些什么呢?
预设:要先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与礼仪。
(3)快速上网找-找这方面的资料,并交流。
预设1:蒙古族十分注重礼貌,待人接物皆彬彬有礼,令外来游客感到亲密无间。
预设2:蒙古族人迎接贵宾,最隆重的礼节就是放五茶,包括:献哈达、喝奶茶尝鲜奶、摆羊背子、敬美酒。
预设3:我知道献哈达时,要用双手捧哈达,弯腰给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祝福。对方也要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
预设4:喝奶茶就是当客人被邀请进蒙古包后,主人在瓷质精细、图案艳丽的小碗里,用小木勺舀进少量炒米,沏上滚烫喷香的奶茶,敬让客人畅饮。
预设5:尝鲜奶是必不可少的。主人把洁白的鲜奶倒入银碗中,用双手递给客人后,客人即用右手无名指伸到银碗里蘸三次,随后饮用。
预设6:摆羊背子是五茶中最隆重、最讲究、最壮观的项目当羊背子端上餐桌后,主人便先从长辈或职务高的人开始依次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
(4)情境体验。
过渡:了解到这么多重要的信息了,下面我们就试试能不能礼貌地与蒙古族同胞相处了。
①献哈达。
课件展示蒙古包内景,并播放草原歌曲。
三名学生表演见面礼仪——献哈达。 (一名学生扮演主人,两名学生扮演客人)
提问:在刚才的献哈达的表演体验中,你们注意到了哪些细节?
预设1:献哈达时,主人躬身双手托着哈达,递给对方。
预设2:客人在接受哈达时,也是躬身双手接过,并说谢谢,表示谢意。
预设3:我感受到不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很尊重对方。
②敬美酒。
课件展示蒙古包内景,并播放《草原敬酒歌》。
两名学生表演敬酒、喝马奶酒。(一名学生扮演主人,三名学生扮演年龄分别为长者,年轻人、儿童的客人)
提问:在刚才的敬马奶酒的表演中,你们注意到了哪些细节?
预设1:主人敬酒的时候按照先长者、后年轻人的顺序斟酒。
预设2:客人用双手接过马奶酒,并表达谢意。
追问:有的人不喝酒,遇到喝“马奶酒”应该怎么处理?
预设1:蒙古族敬马奶酒、是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面对主人敬酒时,不能推推拉拉,要表现得有礼貌,得体。
预设2:当主人敬酒时,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如果实在是不能喝,可以少喝一小口,以示炸重和感谢。
预设3:我们小孩还可以选择喝奶茶,我觉得主人不会不高兴。
③小结:同学们模拟表演了刘蒙古族朋友家做客,感受到了蒙古族献哈达、敬马奶酒的尊重贵客的礼仪,并得体大方地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非常棒!
2.深入了解民族习惯和风土人情
(1)提问:你们还知道各民族的哪些习惯和风土人情?
预设1:我知道一些民族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惯是受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习惯,更要学会入乡随俗。
点评: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各不相同。
预设2:和少数民族朋友交往时,不要因为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不同,而一直盯着看,或者直接询问,那样会很失礼。
点评:各民族的服饰也不相同。
(2)提问:通过学习和体验、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预设1: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交往的时候要学会尊重。
预设2:各民族要多交流,多理解,才能相互尊重。
(3)总结:我国是个统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在服饰、饮食、节庆和礼仪等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各民族要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团结。
三、各民族守望相助、亲如家
1.读日记,体悟真情
(1)学习资料:在新疆,有这样一位老人,用记目记的方式记下村里发生的一件件民族团结的故事。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日记内容。
1961年,汉族村民来到村子后,发现村里缺水。他们找到一块有泉水的戈壁滩,在维吾尔族村民的帮助下,挖出40米深的水池。从此,一个村庄的两个民族一直喝同一个涝坝里的水。后来汉族村民带来了内地的蔬菜种子,维吾尔族村民就跟着一起学习种菜;在给农作物打药时,汉族村民又做起了翻译,帮助翻译说明书上的汉字。
1966年春,汉族村民田福进来到村子,维吾尔族村民为他找房子住,还给他送了部分生活用品。1983 年,田福进在村里开了个磨面房,主动帮助村里的民族贫困户。谁家没面粉了,田福进就让儿子田开林送去面粉;谁家头疼感冒缺钱了,找上门来说借10元,田福进就直接给对方20元……
1998年,维吾尔族村民修建房屋时,人手不够,13户汉族村民义务帮忙,三天时间就将房屋建好。
2002年,汉族村民的蔬菜大棚遭遇风灾,全村人都过去帮忙。(来源:新华网)
(2)交流:日记中汉族村民和少数民族村民分别为彼此做了哪些事儿?
预设1:汉族村民在维吾尔族村民的帮助下挖井。两个民族一直喝一个涝坝里的水。汉族村民教维吾尔族村民种菜。
预设2:维吾尔族村民给田福进找房子,送生活用品。田福进主动帮助村里的维吾尔族村民,给他们送面粉,借钱给他们。
预设3:汉族村民帮助维吾尔族村民盖房子,维吾尔族村民帮助汉族村民抢修蔬菜大棚。
(3)提问:从日记内容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感受到汉族与少数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互帮互助,形成了深厚的情谊。
(4)小结:从老人的日记中我们看到了村里的汉族、维吾尔族乡亲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我们被他们自然流露的真情感动着,被他们朴实无华的故事温暖着。其实,在辽阔的祖国大地,各民族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感人故事。
2.讲故事,体悟真情
(1)小组内交流分享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故事。
(2)每组推选动人故事,在全班分享。
预设1:西藏自治区的札达地区普降大雪,交通中断,7名汉族务工农民被大雪围困。好几个民族的同胞组成的营救队,寻找了四天四夜,终于救出了被困的7名汉族兄弟。
点评:老师也知道这个故事,在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少数民族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救出7名汉族兄弟,这是用生命书写的大爱。
预设2: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大地震,我们看到全国各族人民都伸出援手,无数的志愿者奔向震区,大量救援物资很快送达。
点评:面对突然的灾难,各民族群众挺身而出,生死相依,互帮互助,迅速展开自救、互救,共同帮助玉树人民抵御天灾。
预设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同胞生活困难,很多孩子因为贫穷而辍学。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全国各地的人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点拨:那些渴望上学的儿童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关注,无数人慷慨解囊,无私地帮助他们重回校园,这也是民族间互帮互助的典型故事。
(3)小结:暖心故事讲不完,点点滴滴都是情。以心交心,以情暖情。一个个互帮互助的民族团结的故事,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美好画卷。各民族在团结互助中结下深厚情谊,像一家人一样。(板书:守望相助)
四、各民族同心同德共同发展
过渡: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实施了很多具体举措,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1.观看微课《独龙族跃跨千年》
(1)微课内容:独龙族总人口为6930人(2010年),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独龙江乡。当地的居民常说“独龙江美得让人窒息,但也苦得让人流泪”。
(2)提问:独龙族在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1:之前的独龙族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非常不便,那里的人们生活贫困。
预设2:如今村里一天一个样,每家每户都很干净整洁,村民们争着学习技术多赚钱,他们都主动把孩子送到学校念书。
预设3:现在他们那里实现了通车、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安全饮水、通网络,他们也发展了许多有特色的产业。独龙族人民实现了从学前班到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房。
(3)提问:从独龙族的变化中,你们对精准扶贫有哪些认识?
预设1:精准扶贫政策帮助独龙族摆脱贫困,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预设 2:精准扶贫政策加快了56个民族共同步入小康社会的步伐。
2.阅读
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的回信。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乡亲们:
你们好!你们乡党委来信说,去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得知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进入新时代,独龙族摆脱了长期存在的贫困状况这生动说明,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
2019年4月10日
(来源:民委网站)
提问:从信的内容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谈谈你们的想法。
预设1:在精准脱贫政策下,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预设2: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 员,每个民族都要过上好日子,不能让任何一个民族掉队。
预设3:各民族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各民族要一起勤奋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
预设4:脱贫只是第一步,各民族共同努力、团结互助,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3.交流
你们还知道哪些国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事?
预设1:青藏铁路开工建设及全线通车给人民的出行带来便利。
预设2:大型专题片《兴边富民在云南》中讲述了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故事。
预设3: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小结
不论民族发展如何,不论民族人口有多少,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国家的扶持政策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板书:同心同德)
五、升华情感,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1.活动
同唱歌曲《同心共筑中国梦》。
2.总结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各民族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让我们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相互尊重,守望相助,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板书:实现梦想)
板书设计
同心同德
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
实现梦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