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民法的作用,认真学习民法知识。 2.科学精神:科学分析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3.法治意识: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4.公共参与: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重点 民法的意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法的基本原则难点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法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哪吒遇上民法典》 视频中发生了哪些事件?怎么解决? 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为我们一生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我们要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认识民法,认识民事民事法律关系。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新课 议题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结合视频情境,思考: 1.视频中的事件发生后,有哪些危害? 2.哪吒的父母双方任一方可以强迫对方去离婚吗?需要秉持什么原则? 总结: 一、民法 1.作用: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特点: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3.意义: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P5 民法典的诞生,具有重大的法治价值 1.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2.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3. 走进民法典时代,开启法治的新篇章 呈现【知识整合】。 二、民事法律关系 问:通过对民法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的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了哪些关系? 总结:1.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优先保护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2.要素: 情境创设:张某21岁,在镇上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镇上租了一间房。2020年7月份,张某欲花1300元钱从李某处买一部某品牌二手手机,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张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月,张某因车祸死亡。随后,其父找到李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拿走手机。 问题: 思考1:张某不顾父母反对购买二手手机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思考2:分析张某的购买活动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教师解读:此时张某21岁,已满18周岁,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经济活动不需要父母的监护,该购买行为是有效的。 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①民事主体:张某和李某。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双方买卖的标的——手机。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张某与李某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结合课本名词点击具体解析了解) 三、法治与德治 漫画说明了什么? 总结: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例题练习,见PPT) 议题2: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情境创设:小学生童童(7岁)偷偷用压岁钱到某商店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了一台游戏机。童童父亲知道后便到商店要求退货,遭到售货员的拒绝,童童父亲将商店告上了法院。 思考1:童童家与售货员发生了什么冲突? 思考2:怎样理解售货员的做法违反了民法的公平原则? 思考3:如果你是法院的审判人员,你准备怎样裁决这一纠纷? 知识总结: 四、民法的基本原则 1.必要性 (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调整范围: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例题练习 思考回答问题 回顾知识,得出新知。 结合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联系漫画,思考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作出判断。 提高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得出民法作用、特点和意义。 知识整合,形成系统。 前后练习,逻辑清晰。 创设情境,得出民事法律关系。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兴趣,得出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贴近学生实际,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出民法的基本原则。 区分民法的基本原则,突破难点。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跟着回答所学内容。 形成框架,将理论系统化。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