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23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件(23页)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2022年统编版历史课件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937年——1945年
全民族浴血奋战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世界局势: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与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1(2011·浙江文综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 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C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示意图)北伐战争胜利
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8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错误估计:
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
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读图回答:
1)据图说说中国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结合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谈谈两幅图的相似点及区别.
相似:地处山区农村; 群众基础好;
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区别: 图一以反封建斗争为主,反映阶级矛盾;
图二以反帝为主,反映民族矛盾;
图一地处南方;图二地处华北.
比一比
1、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蒋介石贺电:“(9月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指挥得宜。捷报南来,良深嘉慰。”
2、1940年8月,百团大战
蒋介石致朱德、彭德怀贺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抗战时期蒋介石致八路军方面的战斗嘉奖(部分)
1、毛泽东:“自芦(卢)沟桥事变以来,我国军民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先生的领导下,对暴敌已经进行了五个半月的英勇抗战
2、周恩来评枣宜会战牺牲将领张自忠:“……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共产党领导人对国民党抗战及其将领的评价(部分)
1937年——1945年
全民族浴血奋战
中华民国全图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1931.9.18 沈阳 柳条湖
九一八事变
1932.1.28 上海
一·二八事变
1933
向长城沿线进犯
1935
华北事变
1937.7.7 卢沟桥
七七事变
1937.12.13
南京
大屠杀
1938.2-1943.8
重庆
大轰炸
1937.8.13 上海八一三事变
热河



北平
伪满洲国
南京
上海
太原
徐州
武汉
重庆
广州
香港
1.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
长沙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武汉会战
徐州会战
1937年8-11月淞沪会战
1937年9-11月太原会战
1938年1-5月徐州会战
1938年6-10月武汉会战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役。
李宗仁指挥下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最大的胜利。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枣阳
A
B
C
D
长沙会战 E
1941 年12月长沙会战
平型关战斗胜利后,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参谋处表示祝贺: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
——《平型关战役文献资料汇编》
“平型关战役,缴获汽车八十二辆,大炮一门,炮弹二千余发,步枪数百枝,打死敌人一千多人。被围残敌乘夜从晋军阵地突围而逃。是役晋军本约定二路出击,乃打至黄昏才出动,致未能全部消灭该敌。”
——1937年10月1日,毛泽东通报平型关大捷的电文
1﹑两则史料阐述的共同史实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2﹑你认为那个叙述更可信,请说明理由。
3﹑平型关大捷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日军
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西南联大
工业内迁
高校内迁
保存物质和精神基础,支援前线抗战
(工厂)内迁后,不仅生产原有产品,而且努力生产武器弹药和其他军需用品,支持抗战事业。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工业和高校内迁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学习任务: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时间、地点、作用?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
破袭交通线
摧毁敌据点
反扫荡
学习任务:百团大战的时间、地点、目的、意义?
这是抗 战 中 八 路 军 参 战 兵 力 最 多 、 规 模 最 大 、 时 间 最 长 、 战 果 最 丰 富 的 一 次 战 役。
材料一:至1942年,日军在河北修筑的碉堡达7700座,修的封锁沟长达11860余公里,其长度约为万里长城的6倍,相当于绕地球一周的四分之一,平均每三、四里长的封锁线上就有一座碉堡。
——日本华北派遣军参谋长安达战后供认
年代
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军比例
1940年
58%
1942年
63%
1944年
64%
——引自《中国近现代史通鉴·抗日战争(中卷)》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二: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1938年10月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2(浙江2022年7月学考)5 1940年7月,八路军总部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根据这一作战计划,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这一进攻作战称为
A.平型关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C
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和政治斗争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长沙会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百团大战
武汉会战
1941年 合理处置皖南事变,坚持抗战、团结、进步陕甘宁边区:边区:减租减息;实行“三三制”原则: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族政权建设。(选必一16)
1945年 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两个战场协同作战
正面战场
(国民党)
敌后战场
(共产党)
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
1940年下半年发动
中共中央驻地(延安)
成立陕甘宁边区
平型关;忻口会战
台儿庄大捷
开辟
一、两个战场协同抗战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练一练
3.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
A.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继续抗日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大部分力量
D.集中优势兵力进行会战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
4.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反共倾向增长,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然存在的原因是:①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不变 ②中共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③蒋介石集团既想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影响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A
C
注意以下时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1941年12月8日: 1941年12月9日:
1942年1月:
1944年春:
1945年春: 1945年5月:
1945年7月:
1945年8月: 1945年9月2日: 1945年10月25日:
二、东方主战场
⑴1941.6.22.苏德战争爆发;
⑵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⑶1942.1.1《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
——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事
⑷1943.11.《开罗宣言》
内容:①决定了……基本策略;②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华民国;
⑸与英美达成协议,废除…取消…订立…;
2.中国战场地位:
④中国远征军直接入缅作战。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①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战场;
二、东方主战场
③付出巨大民族牺牲
5. 1917年4月,英、法、美等国拒绝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废除不平条约的要求;1942年10月9日,美国与英国政府却分别通知中国政府,自愿放弃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列强综合国力遭削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D.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形成
C
徳意日法西斯1942年以前占领地
上图是1941年12月25日日本向德国提交了一份瓜分亚洲的计划,建议把亚洲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由德日统治,并以「东经70度」为国界。
请分析该计划提出的背景以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1945年中共“七大”
目的:为了……为……;
召开:时间、地点、报告;
内容:
①提出党的政治纲领:……建立一个 的中国;
②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
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思想
①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
②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政治和思想基础;
新民主主义
意义:
2.过程:
3.胜利原因:
①全民族团结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③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巨大民族牺牲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现场
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
4.意义(P145最后一段)
①……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国内:
2.国际: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进步性的角度看待日本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甲午战争:
⑵唤醒民族意识觉醒——掀起民族救亡高潮;
⑴客观上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⑶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抗日战争: ①②③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请用“卢沟桥事变”以前的史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①1935年“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组织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赵一曼)
④领导一二﹒九运动; ⑤组织领导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赵尚志);
⑥成功斡旋西安事变,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请用“卢沟桥事变”以后的史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①1937.7.8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
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②1937.7.15 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③1937年8月下旬 洛川会议,形成全面抗战路线
④1937年8月后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⑤1937年9月 取得平型关大捷,增强全国人民信心和决心。
⑥武汉会战前 《论持久战》发表,科学论证中国必须通过持久
作战赢得对日对战最后胜利。
⑦1940年下半年 发动百团大战。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⑧1941年1月正确处理“皖南事变”。
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民主制度。
⑨1945年4月 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贫农、
无产阶级占1/3
小资产阶
级占1/3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占1/3
6 (2022年6月浙江选考)13 马克思说,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亲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叶剑英元帅1979年故地重游,感慨系之,写下“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其中“内战吟成抗日诗”是指
A.抗日游击战争
B.北伐战争
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反蒋抗日
C
1937年——1945年
全民族浴血奋战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世界局势: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与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遭致命打击,
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迁移
政治领域:
列强侵略:日本全面侵华
中国政府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伪政权
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抗争与探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全民族抗战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著名高校西迁,保存科研力量,培养卓越人才,奠定精神基础。
历史阶段特征
(2008年文科综合全国卷Ⅱ39).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考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特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十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14分)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6分)
(1)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4分)
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
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6分)。
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4分)。
(2)从物质上支援中国抗战,鼓舞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
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分)
练一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