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例说实用前瞻性指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例说实用前瞻性指导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例说实用前瞻性指导
一、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
例如,在讲解古诗《夜雨寄北》的过程中,可以故事中的文字信息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在对古诗的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哪句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想念之情?”的问题。
在充分理解本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文本的拓展和迁移,让学生说出自己已经了解或熟记的同样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帮助其将学习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总结,这对其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再从分析手法入手,唐诗的缠绵婉转在于抒情的别致。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通过想象团聚后的情景来间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通过妻子询问自己的归期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切。
同样的手法,唐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就有借锦瑟来传情的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比如杜甫常用移情手法,写下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经典。
二、为学生拓展阅读的知识
语文大单元教学按照一定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 同一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
例如,在对《朝花夕拾》这本书进行名著导读时,可以针对本书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为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教师则可以以童年为主题为学生推荐冰心的文章《我的童年》或者高尔基的书籍《童年》,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其理解能力。
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如《彷徨》《呐喊》《狂人日记》等,使其对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如,这样对李白诗歌进行语文大单元教学,通过读李白不同人生阶段的几首诗,分析文字背后人物的信息,探究李白的一生以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忧乐观。
抓住三首诗,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课前,学生自主复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渡荆门送别》,并提出不解和困惑。
通过《渡荆门送别》《行路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李白的月影人生。
《渡荆门送别》的写作背景是诗人第一次(20岁)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这首诗中可以了解青年时期的李白,感受他的人生第一阶段的忧乐观。
《行路难》的写作背景是天宝初年(李白40多岁那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美味佳肴,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以及感情的激荡变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曾经在朝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谗而赐金放还,远大理想无法实现。此时的李白感到很迷茫,感到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与矛盾,诗人今后的路又在哪里呢?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中年时期的诗人,感受诗人有才而不得志的坎坷的命运,感受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李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到公元757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此次流放是永久的处罚,现在的李白也已经暮年。
元761年,花甲的李白因为生病不得不回到金陵,回到金陵之后的日子也是过得十分不容易,迫不得已他只能去找他的族叔李阳冰。后来李白的病越来越重,他留下最后一首诗歌《临终歌》后与我们永别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送给朋友王昌龄的,李白与他有着相同的人生理想,有着相同的境遇,写这首诗表达对朋友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在诗人心中,明月通人心、知人情,它是诗人的知己,最理解诗人的“愁心”;它是友好的使者,诗人也最相信它能把“愁心”带往远方,以慰友人。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
最后,通过朗读李白的其他诗句,明确:月亮在李白的点染下变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
忧愁时,他可以寄月,“我寄愁心与明月”;
迷惑时,他可以来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孤独时,他可以邀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他甚至可以飞上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欲上青天揽明月”。
终其一生,李白的政治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实现。但,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往往又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仕途失意的李白,在诗坛可谓是大放异彩,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传世名篇,站在了诗坛的最顶峰,再无人能超越。
在长达十七年的离蜀远游中,李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
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茫然;
有“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的自我慰藉;
更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乐观。
2. 同一类型的比较阅读
同一类型,甚至同一文本,往往有着不同版本。通过同类文本的比较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女娲造人》改编自远古的文言记录,通过比较阅读现代文与文言文两个版本,则可以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更深刻的了解。
又如《昆虫记》的翻译有几个不同版本。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版本之间对某些字段的翻译,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内容和主题。
3. 同一标题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
《猫》是通过记述自己养三只猫最后都亡失的故事来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和怜悯,传达了知识分子的自省和反思。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冰心的《猫》等作品,从不侧面多角度地理解文人情怀。
此外,在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应使用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语言,使其能够在了解自身的错误的同时,提高其阅读兴趣。
例如,在考核学生对古诗《黄鹤楼》的掌握情况时,可以针对学生对古诗中的字和词的理解情况进行考核。“晴川历历汉阳树”中“川”是表达平原的意思,而“历历”则是清晰可数的意思,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这两个词的意思的理解,并让其举出在其他古诗和文章中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应用手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知,还可以拓展其认识范围。
三、设计大单元教学反馈作业
(一)目标设计
在开启单元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先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预习,统一设计好单元预习单,明确本单元教学主题、文章体裁、教学侧重点及阅读方法,扫清预习障碍,理清文本内容,对单元中涉及的作家常识在这一阶段进行积累。
(二)过程设计
1.设计好朗读评价单
部编版教材对文本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重音、停连、节奏等都做了更细致的具体要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可带着初一新生重点了解朗读要求,设计好朗读评价单,以点带面,做好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方式方法的积累。
2.设计好课堂活动单
部编版教材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活动带动语文大单元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教师可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单,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大单元教学。
(三)评价设计
大概念教学格外强调“对评价进行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评价他人,更关键的是要学会评价自我,因此,要关注学习式评价。
“自知”是自我评价的核心。“一个人准确自我评估、自我调节的能力反映了他的理解力。”自知最关键的特征是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大概念学习要求师生不断质疑,超越自我。
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习式评价,尤其要强调对大概念迁移的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自己大概念的迁移情况进行评价和调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