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模块作文系列
特训1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范式
起承转合第I式
例1(2019·全国百校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章写作思维模型·六段式】概念界定+因果分析+比较分析
1.【起】概念界定,概括比较,定任务,表态度。
2.【一承】具体比较一,原因分析。
3.【二承】具体比较二,原因分析。
4.【三承】由表及里,分析深层原因,文化原因或心理原因或历史原因。
5.【转】联系当下,背景分析,凸显其“最有价值”。
6.【合】再次概括比较,重申态度。
(运用三到四次的因果分析,加上三到四次的比较分析)
【主体分析部分】三承一转
良训胜千金,传家更有价
1.所谓“传家宝”……三种“传家宝”各有价值。小张家的青花罐……小杜家的勋章……小程家的祖训……在我看来,小程家的传家宝最有价值。(概念界定,概括比较,选定任务,表明态度)
2.与小张家的传家宝青花罐相比,小程家的传家宝祖训,在……更有价值…(具体比较一,原因分析)
3.与小杜家的传家宝勋章相比,小程家的传家宝祖训,在……更有价值……(具体比较二,原因分析)
4.其实,小程家的传家宝祖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所以更有价值,对于我们来讲,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忠厚者……诗书者……所以,在我看来,小程家的祖训,不仅是一家之传家宝,更是我们国人的传家之宝。
(由表及里,分析深层原因,文化原因或历史原因或心理原因)
5.遗憾的是,如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走向小康,国人却渐渐忘却了这份“忠厚”与“诗书”的良训,逐利于虚伪奸诈之道,世风日下,精神之花枯萎……传承中华良训予国人以精神给养,正当其时。
(联系失衡的当下,背景分析,凸显其“最有价值”)
6.有年代有故事的青花罐,爷爷的几枚勋章,固然……却无……唯有小程家的祖训,方可助今人长传忠厚之德,久继诗书之脉,实现内心的丰盈与精神的富足。故曰,小程家的传家之宝最有价值!
(再次概括比较,重申态度)
六段=起+承+承+承+转+合
起承转合第Ⅱ式
例2(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做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章展开思维框架
1.起——选定任务,表明态度,开启全文。
2.转——转向肯定其他两个,扣准题意。
3.转—再转,回到肯定更具风采的那个(原因分析、背景分析)
4.承——证明最具风采(比较分析、因果分析)
5.承—证明最具风采(例证法、因果分析)
6.承—一证明最具风采(因果分析)
7.合—重申论点,结束全文。
【“起转承合”写法】
【第一段】人生之路,以其多样和繁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亦用其复杂和差异考验着我们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之路决定不同的人生价值,我尤为欣赏大李,认为他的人生最具风采。
【起——选定任务,表明看法,肯定大李最具风采】
【第二段】不可否认,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的老王有他的风采,他让我们看到,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也可以通过潜心所热爱事业的创造,为人生延展与增添价值;酷爱摄影,跋山涉水的小刘凭借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将青山悠悠、流水深深的美景定格于镜头瞬间,带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这样的人生,同样具有风采。
【转—先肯定其他两位的风采。以退为进,扣住题干中的“风采人物”阐述。】
【第三段】但是,我还是认为大李最具风采。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对学术的纯粹钻研;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对创新的极致追求;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自信与尊重。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人们往往为了一纸文凭、一个空名争得头破血流,而像大李这样葆有纯净与积极的人格就显得尤为珍贵。
【转——再转,回到最具风采的那个。运用因果分析中的“原因分析”与“背景分析”,紧扣材料中“当代”一词,分析大李“最具风采”的理由,阐述自己的看法。】
【第四段】我们的社会,需要“老王”们用精妙的技艺增添精致,需要“小刘”们用精湛的艺术增加精彩。但若没有了“大李”们对学术的潜心研究,我们就很可能被禁锢在现有水平上,难以博古通今,继往开来。我们的国家,亦可能失去创新带来的无限发展动力与潜力。大李依靠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的精神继承前辈的学问,寻得生命科学的奥秘,无愧于先人,造福于后世,这样的人,又怎能不具风采?
【承——比较分析与假设分析(因果分析中的结果分析),紧扣“学术”一词,论证大李最具风采。】
【第五段】宋儒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性格在大李的身上得到了传承;袁隆平以及“两弹一星”研制专家们的科学精神亦在大李身上得到彰显。大李用努力与拼搏,用理想与信念,用坚守与坚持,用热爱与热情走出了一条极具价值的科研人生之路。这样的人,自然熠熠闪光;这样的人生,注定风采无限!
【承——从历史层面,紧扣“科学”一词,运用例证法和因果分析,进一步证明大李最具风采】
【第六段】从时间的长河来看,每个人的存在不过是极短暂的一瞬;以宇宙为疆,光明也不过是局促的一隅。但是,人之为人的伟大,就在于我们可以依靠无限的创造与热爱,探索生命的奥秘与科学的精彩,超越时间与生命的界限,为后世留下无限的财富。大李潜心学术,他的人生极具风采!
【承——紧扣“贡献”一词,运用因果分析,从人的存在价值层面,再次论证大李最具风采】
【第七段】我愿如大李,潜心于学术,造福于未来!
【合——重申论点,结束全文。】
七段=起+转+转+承+承+承+合
佳作展台
将平凡焊接成伟大
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
——题记
伟大的生命,不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将在宇宙间永存。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其中有漫天飞扬、无以计数的宇宙尘埃,而我们是比这些尘埃还要渺小的存在。生命是那么短暂,不论是谁,总有走向自己人生终点的一天。但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用自己平凡的双手,焊接着冰冷的金属,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他在这条平凡的路上,坚持不懈,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列宁曾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伟大的人起初并不伟大,但平凡的人起初都是同等的平凡。老王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羡慕的待遇。但他努力在自己平凡的人生路上寻求自己的价值,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焊接事业。
柏拉图说:“征服自己是最大的胜利。”积累平凡,就是积卓越。其实,身处缤纷的社会,只有慢慢去学会接受无法改变的命运与磨难,让自己在惆怅与无助中逐渐变得坚强勇敢,逐渐变得踏实勤奋,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才有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可能。老王也正因为如此才得到了不再平凡的权利。
工作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些时候,我们不甘于平凡的工作,殊不知平凡的工作中也会显现出伟大。懂得自己做人的良知和责任,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价值,你会时时感受到平凡工作中的快乐。苏格拉底说过,不计名利得失,但一定要远离平庸,选择完美。很多时候,平凡而伟大的人无论处于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会在其工作岗位上发出耀眼的光。
平凡不是平庸,那是一种比伟大更值得尊敬的品格。平凡何尝不美丽?平凡何尝不精彩?用平凡可以“焊接”复杂的世界,用平凡可以开创美好的未来,用平凡可以撼动世人的心灵。
生命像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平凡如茧中蝶,只有经历破茧的痛苦,才能收获人生的精彩。平凡的生命里都有不甘平庸的灵魂,释放你的灵魂,炫出你的风采吧。
【赏读】文章选取老王为评论对象,确立了“平凡与伟大”这一立意方向,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认识。作者先以题记亮明自己的观点,在文章开头部分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概括性的解读。然后以老王的事迹进行引申,并引用列宁、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人的名言,对写作中心进行了全面解读。在解读过程中,作者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表现进行了思考,全面揭示出了平凡与伟大之间的关系。结尾则以生动的语言点题,紧扣写作中心,实现思想内容的升华。
特训2 作文升格导练
“品”命题作文升格导练
【文题展示】以“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自选。
【思路点拔】品,这个题目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稍一思索,就有品德、品格、品质、品行、品味、品位、品尝等。单说“品质”,就有道德品质、思想品质等。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品”人,可以“品”事,可以“品”物,可以“品”情,可以“品”文化,可以“品”自然……写作时,我们可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特长,写出内心深处感受最深的东西。要写好以“品”为题目的文章,除了取决于我们认识生活的高度(或者说是深度)外,还要注意在表达上要“大题小作”,取材立意,谋篇布局,都要从细“品”生活中的某一“点”开始,这样才能把文章写深写透。假如写作时面面俱到,贪多贪全,容易导致每个方面都谈不深、谈不透,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
原文呈现
品
伴着最后一声嘶哑的蝉鸣的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黃的叶子从枝头悄然滑落,真可谓秋意阑珊了,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我有秋雨陪伴。
秋雨,秋意般的凄凉。他的血液里涌动着原始的荒凉,犹如艾略特的《荒原》一样。但是,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碰撞,在那莽莽历史原野上,他踽踽在一条杳无人烟的古道上。
在此,我冒昧地对秋雨细细品味。他带来的不是秋日雨水的清凉与自然,他感受的是历史文化中的累累斑痕。透过那些跳跃的文字符号,古老的文明仿佛在慢慢消失,历史的积淀也在缓缓地蒸腾。
秋雨是孤独的,在他的身上,文明上演着几千年以来的尴尬与难堪。他是古道西风中的一匹羸弱的马,用自己的脚印记载着一段段辛酸的旅程。当年,顾炎武在大彻大悟后,淡淡地说:“仲尼,一旅人也。”那么,秋雨又何尝不是一位寂寞的旅人呢?
行者无疆,他围着世界上残留的惨淡文明打转。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他挽留着罗马假日的余晖,却点燃了亚平宁的精神圣火。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他乞讨着北欧美丽的神话,却畏惧地躲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他用古老的中华文字聚结着整个欧洲的文明。
秋雨仿佛是现代喧哗中的一盏清茶,认真品味的人很少因为,那是一杯少有的苦茶。
再看看他在中国走过的那段文化苦旅吧。我最推崇的是他对莫高窟深深的伤痕情结。娟娟秀字间隐藏着五千年文明遭遇的野蛮,在那段颓废的近代史面前,他无语,无奈。我沉醉于他对历史文化独特的驾驭,载着满车的沉重在那广袤的天地间,渐渐地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仿佛是茫茫间的一个弃儿,躲在残败不堪的一隅低声啜泣。
秋雨用细膩的笔尖触及炎黄子孙的情感深处。他笨拙地、迫不及待地弥补着现代人的记忆缺陷。他好像事物即将消亡时的回光返照,却从不肯停下那匆匆的脚步。他用一个人的渺小重现出文明的浩浩荡荡。
我手中的笔仿佛也在发抖,震撼于记下的点点滴滴,不,那不是点点滴滴,而是一个文人应有的悲凉。
品味余秋雨,我的灵魂在渐渐升华。
【赏读】文章选材较为新颖独特,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富有文,用词形象而生动。但本文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语意不太明确。二是层次不太清晰。整篇文章信手写来,围绕着要品味的内容,作者并没有认真分析和细致安排,使得文章思路有些凌乱。三是分析过于简略。文章品味了余秋雨著作的多个方面,但每个方面分析又较为简单。文章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品”了余秋雨的哪些作品等,在文章中没有体现。
升格作文
品
品味一个文人,品味一种文化。余秋雨,仿佛一杯浓茶,浓香,却又有些苦涩。【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切入所写内容。“浓茶”的比喻切合“品”的语境。】
品味余秋雨,在一切速食化的今天似乎有些奢望。余秋雨,多么委婉的名字,但他却穿越了那种似现代又非现代、由拥塞懈怠白眼所连接成的层峦叠嶂,不断地重复着那亘古的忧伤。【总的概述阅读余秋雨作品的感受。“速食”一词形象地概括了当今社会的特点。】
读《文化苦旅》,品得他的孤独。
“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他,他像走惯了远路的三毛一样,悄悄出发。在那条湮没多少仁人志士的西风古道上,他仿佛一匹嬴弱的老马,“上下而求索”,踽踽独行。他试图拋弃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眠的文化。没有人陪他,当年孔子周游列国都有弟子相随,可对他而言,知音已成为遥远的渴望。人们只知道,在那些荒凉的历史废墟间,一个寂寞的身影在徘徊。于是,他的文字中流淌着苦涩、焦灼、冥思与苍老。【品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孤独的角度进行分析。引用、比喻等修辞的运用使得整段文字形象而生动。】
读《行者无疆》,品得他的敬畏。
他绕着世界上残存的惨淡文明打转。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他挽留了罗马假日的余晖,却点燃了亚平宁的精神圣火。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他乞讨着北欧美丽的神话,却敬畏地躲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余秋雨用古老的文字聚结着整个欧洲的文明。他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朝拜那些逝去的辉煌。他恪守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庸之道”,却更加羡慕街边咖啡馆里微笑的目光。日月悠长,山河无恙。但他,也亲眼目睹了触目惊心的废墟,那些文化的碎片随着历史萎谢凋零。【品味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从敬畏的角度进行分析。句式以短句为主,长短结合,参差错落。“乞讨”“敬畏”等词准确地写出了余秋雨对中外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
读《山居笔记》,品得他的困惑。
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历史的一段段,一节节。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他迷茫;稀有人格成为中华文化的祭奠,他彷徨。但是,他让深涩的思考变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得淋漓尽致。他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让一个个困惑消失在旅途的艰辛之中。【品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从困惑的角度进行分析。“祭奠”“彷徨”“深涩”“玄奧细微”等词语精练而准确。】
出走十五年,品得秋雨的感伤、忧虑、无奈、凄凉,却又品出秋雨的浑朴、古典、新锐、肃穆。周游十五载,竟与两千多年前的仲尼心意相通,但孔子载回满车的失望,秋雨却为现代人埋下了企盼与希冀。【巧妙地将余秋雨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进行比较,既照应了有关孔子的内容,又揭示出余秋雨为现代人所带来的影响。】
品味余秋雨,终因诱人也。【照应开头,交代缘由。】
【点评】这篇修改后的文章继承了原作中用词形象生动、富有文采的特点,并针对原作中的缺陷逐一进行了修改。文章以“品”为中心,以余秋雨的著作为线索,从“读《文化苦旅》,品得他的孤独”“读《行者无疆》,品得他的敬畏”“读《山居笔记》,品得他的困惑”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品味,使得文章层次清晰,中心明确,分析也较为透彻。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