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练习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
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2.据明朝宦官刘若愚所述,明代所有奏章经文书房的宦官中转后,司礼监的太监不仅能预先知道奏章的内容,而且阁臣的票拟,需要司礼监阅后且认为可行,才送到皇帝手中。这表明,当时( )
A.封建制度衰落 B.内阁名存实亡
C.宦官影响朝政 D.帝王大都昏庸
3.下表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C.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D.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4.某学者认为,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 )
A.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B.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
C.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世界领先地位 D.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
5.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早、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政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说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6.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有《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这表明清代( )
A.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严密控制 B.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地位
C.以汉化政策融合边疆少数民族 D.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特征
7.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果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颜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
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宋明理学的家庭教化作用
8.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正式任命明瑞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操练营伍,广辟屯田”,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又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伯克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据此可知,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方略( )
A.开创了“因俗治边”政策 B.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C.正式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 D.体现了华夷观念被打破
9.明朝中叶,福建泉州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闽、粤地区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种植也成为农户重要经济来源。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 B.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
10.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设台湾府 B.实行“改土归流 C.设伊犁将军 D.册封达赖、班禅
11.明代谢肇淛给章回小说划分等级时,评《水浒传》为头等,《三国演义》为末等。他认为《水浒传》《金瓶梅》等书在描写帝王将相时充满臆想,但写到游民、市侩、胥吏、商贾时,作者则能立刻展示出敏锐的眼光。由此可知,谢肇淛评判小说的标准是小说( )
A.与真实社会的契合程度 B.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
C.写市井生活的详略程度 D.对人物细节的刻画程度
12.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对当时的内阁大臣评论说:“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这表明( )
A.内阁掌握中央的决策权 B.阁臣已演化为宰相
C.阁臣存在一定政治风险 D.内阁成为六部上级
13.明代中叶以后一直到清代,许多士大夫都对妇女的休闲与奢侈消费行为提出过批评;在这一时期江南的地方志、家训、俗语与治家格言等文本中,也不乏对妇女奢华行为的批判言论。这些现象反映了,江南地区( )
A.新型生产关系逐渐萌芽 B.经济发展颠覆伦理秩序
C.程朱理学思想传播广泛 D.男女经济地位趋于平等
14.清朝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由此可知盟旗制度( )
①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 ②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③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 ④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入侵大安口,大学士孙承宗带军与其作战,指挥有方,收复了许多失地;崇祯十二年(1639年)大学士杨嗣昌率领明军主力镇压四川张献忠部队。这一现象表明明朝末年( )
A.内阁职权范围渐趋扩大 B.内阁大学士兼兵部职权
C.军事指挥人才极度匮乏 D.内阁逐渐参与军事决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其著作《读通鉴论》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观,王夫之着重批判历史现象,认为郡县制代替封建制是“势之所趋”,它表现为不可抗拒的历史客观趋势。根据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势”和“理”的具体论述,王夫之提出了“理势合而为天”的学说,“天”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他认为天的内既包括贤者的“己之天”,也包括属于普通民众的“"民之天”,主张“圣人所用之天,民之天也”,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摘编自蒙晨《浅析王夫之的历史观》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夫之的历史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评王夫之的历史观。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B
6.D
7.A
8.B
9.C
10.D
11.A
12.C
13.C
14.D
15.A
16.(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
(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潮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
17.(1)历史观:反对复古,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发展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民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评价:否定神学历史观,肯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进步性,具有进步意义;肯定民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反对专制的民主色彩;其历史观存在一定局限,并未科学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