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第1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知识点知识点1 天体与天体系统知识点2 太阳系八大行星知识点3 地球知识点4 太阳辐射知识点5 太阳活动二、知识梳理知识点1 天体与天体系统1.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2)分类:①天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质(宇宙间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等。②人造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3)特点:类型 形状 是否自己发光恒星 球状或者类球状 是行星 近似球状 否星云 云雾状 否流星体 球状或者块状 否彗星 云雾状,有彗星尾 否2.天体系统——宇宙中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习题2020年6月21日下午出现日环食现象,此次日环食太阳的整个圆面超过99%的面积被月球遮住,接近日全食,这样的日环食也被称为金边日环食。据此完成下题。(1)“日环食”发生时所涉及到的天体系统有( )①总星系 ②河外星系 ③太阳系 ④地月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在这一天,以下各组天体中,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的是( )A.水星、地球、月球、火星 B.地球、月球、火星、木星C.金星、月球、地球、木星 D.金星、水星、地球、火星习题答案及解析答案:(1)C;(2)C解析:(1)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农历初一,为新月,涉及月球、地球和太阳,地球和月球组成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并列,组成总星系,所以“日环食”发生时所涉及到的天体系统有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和地月系,不涉及河外星系,①③④正确,故选C。(2)日环食出现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所以月球距离太阳比地球近,AB错误;金星在地球公转轨道内侧,距离地球比木星近,C正确;D选项没有月球,无法形成日环食,且水星比金星距离太阳近,D错误。故选C知识点2 太阳系八大行星1.分类类型 包括 距日远近 体积 质量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近 小 小巨行星 木星、土星 中等距离(不远不近) 大 大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远 中等 中等2.运动特征运动特征 解释说明同向性 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共面性 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近圆性 八颗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形的椭圆形轨道习题福州一中2010届17岁的毕业生吴其瑾携带自己的研究课题《生防真菌对柑橘害螨的生物防治研究》赴美参赛,获个人二等奖和专项奖,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决定将26323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其瑾星”。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吴其瑾星”的运行轨道介于( )A.地球和金星之间 B.火星和木星之间 C.木星和土星之间 D.地球和火星之间(2)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且不包含“吴其瑾星”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宇宙习题答案及解析答案:(1)B; (2)C解析:(1)由材料和图可知,“吴其瑾星”是颗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其运行轨道介于火星和木星之间,B正确,排除A、C、D;故选B。(2)“吴其瑾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属于太阳系,总星系即宇宙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河外星系不包括太阳系,故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又不包含“吴其瑾星”的天体系统应是河外星系,C正确,排除A、B、D,故选C。知识点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自身条件主要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能力提升】卫星发射方向、基地选址条件发射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 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卫星发射基 地选址条件 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形因素: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 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 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回收场 地选择 我国的回收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地质条件好习题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号卫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下图为“嫦娥四号”登月着陆位置与“鹊桥”号卫星位置示意图(“鹊桥”号卫星运行在图中以O点为中心的轨道上)。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鹊桥”号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围绕月球作公转运动 B.已经飞离了太阳系C.传递信息易受太阳活动的干扰 D.不属于天体(2)探测器在月球上未能探测到任何生命物质,主要是因为月球( )A.与太阳的距离不适中 B.质量和体积太小C.地势起伏大,无土壤等物质 D.表面太阳辐射弱习题答案及解析答案(1)C;(2)B解析:(1)由图可知,“鹊桥”号绕图中O点作公转运动,A错误。“鹊桥”号处于地月系,并未飞离太阳系,B错误“鹊桥”号以无线电短波与地球传递信息,易受太阳活动的干扰,C正确。“鹊桥”号处于宇宙空间之中,属于人造天体,D错误。(2)月球临近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A错误。月球质量和体积太小,引力小,难以形成大气层,所以没有生命物质存在,B正确。月球表面存在月壤,但不是月球存在生命物质的主要条件,C错误。月球因无大气层保护,白天时表面太阳辐射强,D错误。知识点4 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2)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2.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而损失的能量。【知识拓展】中国太阳年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及成因图示(注意)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习题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东南丘陵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柴达木盆地(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习题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C解析:(1)选项四地相比而言,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多晴天,太阳辐射最强,最适合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D正确;海南岛、黄土高原、山东半岛均位于季风区,太阳辐射无柴达木盆地丰富,A、B、C错误。故选D。(2)反光板削弱了达到地表的太阳辐射,降低了地表温度,A错误;对飞机电子导航没有影响,B错误;光伏发电塔产生的高温会误伤途径飞鸟,C正确;该区域气候干旱,农作物分布少,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小,D错误。故选C。知识点5 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层的黑子,B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类型 位置 活动特征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 光球层 区域温度比周围低,颜色较深的黑斑点: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有周期性变化(约11年),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影响地球气候:亚寒带树木的年轮有规律的疏密变化与太阳黑子约11年的活动周期相对应;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气候反常的概率增大,太阳黑子活动低峰年,气候状况相对平稳太阳耀斑 色球层 忽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时间较短(几分钟至几十分钟);释放巨大能量 扰乱地球电离层:太阳活动增强时发出的电磁波,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现象日珥 色球层 喷射的气体呈弧状的一种剧烈太阳活动现象;日全食时可肉眼观测到;喷射大量带电粒子 干扰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大气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针剧烈颤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的“磁暴”现象。 产生极光现象: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碰撞,形成极光日冕抛射物质 日冕层 日冕结构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习题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实际上,画中的“乌鸦”其实是____,它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太阳耀斑、色球层 B.太阳黑子、光球层C.日珥、日冕层 D.太阳风、日冕层(2)该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A.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引起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习题答案及解析答案:(1)B;(2)C解析:(1)太阳中间的三趾乌鸦表示太阳变暗的部分,即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故选B。(2)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的不是太阳活动,而是太阳辐射,排除A。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方式之一,与太阳活动无关,排除B。太阳活动不会引起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排除D。太阳活动剧烈爆发时,发射出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使得依靠电离层反射传播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干扰,C正确。第2讲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一、知识点知识点1 地球的历史知识点2 地球的圈层二、知识梳理知识点1 地球的历史1.地层:(1)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2)特点:①具有层理构造;②常含有化石;③岩层上新下老。2.化石:(1)概念: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2)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3.地质年代表4.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①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②海陆演化:地球的陆地、海洋和大气层逐渐形成。③生物演化:冥古宙——无氧,只有有机质,无生命迹象;太古宙——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进化出多细胞生物和真核生物。④形成的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铁、金、镍、铬)。(2)古生代①时间:距今5.41-2.52亿年。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各包括3个纪。②生物演化:Ⅰ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Ⅱ晚古生代: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一些鱼类逐渐演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类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Ⅲ古生代末期:发生地球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③矿产形成: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3)中生代①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②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③生物演化:Ⅰ动物:爬行动物的时代。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中后期,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Ⅱ植物: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Ⅲ古生代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恐龙灭绝。④矿产形成:是主要的成煤期。(4)新生代①时间:6600万年前至今。②海陆演化:联合古陆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造山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③生物演化: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史上的重大飞跃。④气候演化: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目前处于温暖期。习题1.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2)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及由此推断当时的环境特点可能是( )A.太古宙-温暖湿润 B.古生代-寒冷干燥C.晚古生代-火山活动频繁 D.中生代-森林植被茂密(3)人类出现于(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关于图中地层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该地层的岩石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B.从上往下地层的年龄越来越老C.从上往下地层化石中的生物越来越复杂 D.该地层记录了地球46亿年来地壳运动的痕迹(2)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A.藻类化石—重要的成矿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形成联合古陆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习题答案及解析1.答案:(1)B;(2)D; (3)D解析:(1)在太古代,海水中逐渐形成一种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为最原始的生命体;元古代,除了单细胞之外,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级的多细胞生物;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到了中后期,出现了鱼类、两栖类、蕨类植物;中生代,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恐龙、较高级的裸子植物;新生代,出现了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故由老到新的排序正确的是B,A、C、D错误。故选B。(2)煤是地质历史上的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由此推断,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密,属于中生代。D正确,A、B、C错误。故选D。(3)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因此地球上人类出现于新生代,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2.答案:(1)B;(2)B解析:(1)图中岩层有化石,可推测出组成该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是岩浆岩,A错误。结合图中的化石可读出从上往下,地层化石中的生物越来越简单,可推测出地层的年龄越来越老,B正确,C错误。图中最古老化石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在早古生代最为繁盛,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D错误。故选B。(2)三叶虫在早古生代最为繁盛,恐龙在中生代最为繁盛,因此甲化石应在早古生代和中生代之间,为晚古生代动物,为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陆地面积扩大,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形成冈瓦纳古陆,B正确。故选B。知识点2 地球的圈层1.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与内部圈层划分分类 传播特点所通过物质的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地震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 固体 较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2.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3)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要点探究】正确理解水圈、生物圈1.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1)连续圈层:各种水体通过固—液—气三态转化,构成连续圈层。水体相互转化(水循环)形成动态圈层。(2)不规则圈层:各种水体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差异大,且水无固定形态。2.生物圈——最活跃圈层(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生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2)原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由无机成分构成,生物圈中的生物由无机和有机成分构成,生物圈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并改造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改变地球面貌。习题1.2020年1月12日,菲律宾塔尔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10—15千米。下图为火山喷发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面是软流层(2)火山灰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2.下图为风景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观察照片,完成下面小题。(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 B.岩石 C.生物 D.大气(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传递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习题答案及解析1.答案:(1)C; (2)B解析:(1)本题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慢顶部(软流层的上部)。它与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2)本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2.答案:(1)C; (2)B解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在景观图中,花草树木属于生物圈,联系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所以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生物—树木花草,C正确,瀑布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大气属于大气圈,不能联系各圈层,A、B、D错误。故选C。(2)图中各圈层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图中的各圈层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C错误;瀑布的形成过程,要先有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势落差,而后才可能有瀑布景观,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D错误。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1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docx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2讲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