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方案课标要求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教材分析《水陆交通的变迁》是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20世纪前水陆交通的变迁及其影响,通过人工道路的铺设、运河的开凿、海上航线的建立、铁路的发展及船舶等交通工具的改进等史实,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前交通发展的一般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交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最后探讨交通与社会变迁。因此本课对于学生理解交通的发展在历史中所产生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即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以及交通与社会变迁。前三个子目围绕不同历史时期交通的发展开展叙述,最后一个子目是在前三个子目的基础上探讨交通发展的影响。其中,第一子目“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中主要涉及古代陆上交通的发展与世界各地运河的开凿。第二子目“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既介绍了古代中国对海上航路以及世界不同地区对海洋探索所作出的贡献,又叙述了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沟通洲际交通的运河的开通。第三子目“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叙述了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重点突出了交通工具的演变。第四子目“交通与社会变迁”在前三个子目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讨交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著名的人工道路及运河。2.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及新航路的开辟。3.掌握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促进作用。4.理解交通改进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本课难点:交通与社会变迁,突出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城市变迁和信息传递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教师讲述:我国古代有很多神话故事,大家比较熟悉的“愚公移山”、“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故事,一定程度上依稀透露出我国古代先民们为发展交通事业而呕心沥血或奇思妙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交通事业有哪些探索与发展?社会又会因此有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开启本课的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了解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教学内容。【讲授新课】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1.天然的道路与河流(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出示轮车和道路图片教师讲述: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最初,人类运输物品是靠人工搬运,在驯养动物后,畜力成为人类搬运的主要动力,但是此时,人类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直到轮车的发明,对道路修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开始进行人工道路的铺设。2.古代著名人工道路(1)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出示罗马帝国道路图教师讲述:罗马道路是古代道路建设的代表。首都罗马通过道路和今天的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小亚细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连成整体,并把这些区域分成13个省,有322条联络干道,总长度7.8万千米,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2)秦朝: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问题探究】秦朝进行了哪些交通建设?有哪些特点?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讲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开始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构成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此外,还开凿了灵渠。当时全国虽已统一,但北方匈奴仍然是秦朝最大的威胁,因而秦军长期屯驻于今内蒙古中部一带,以防匈奴袭扰。为保证军队的快速调遣及后勤物资供给,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自咸阳直通九原郡的大道,称为直道。从中你能得出秦朝交通体系有哪些特点?中央政府主导,以政治军事为主要目的,辐射面广,通达全国,陆路和水路并举,以北方、陆路为主,还呈现出统一等特点。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往来、物资及信息的流通,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民族交融。(3)汉代: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4)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5)元朝: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出示汉、唐、元交通路线图教师讲述:汉代开通的两条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唐代的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全国有7条主干道,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3.运河(1)中国:春秋时期已有运河;秦朝灵渠;隋朝大运河;元朝京杭大运河。出示邗沟、灵渠、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图教师讲述:与陆路建设并行的是运河开凿。春秋时期,吴国为了讨伐齐国开凿运河——邗沟,以沟通江淮两大水系。此后历代对局部河段均有开凿。秦朝的灵渠咱们刚刚讲过,于公元前214年建成,连通中国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隋代,隋炀帝迁都洛阳,为控制广大国土,他下令大幅度扩修运河,形成北到涿郡、南至余杭的隋朝大运河。元朝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返修运河,舍弃洛阳段而直取北京,总里程缩短700千米,首次实现了连接杭州和北京两地的南北直通水道。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沿线地区的工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问题探究】概括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原因?从政治上看,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江南地区经过六朝时人民的辛勤劳动,已经成为富庶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从军事上看,由于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需要运输大量军队和物资,利用运河转运比较便捷。当然,开运河与隋炀帝本人巡游作乐,眷恋江南景色和物质繁华也有直接的关系。——朱绍侯、张海鹏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新版)上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经济上,适应南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充分保障对两都物资供应;军事上,征高丽运输军队和物资的需要;满足隋炀帝巡游作乐的个人需求。【知识小结】中国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2)世界:法国米迪运河;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出示米迪运河、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图教师讲述:法国的米迪运河,旧称朗格多克运河,1681年开通,1789年改为现名,位于法国南部,从图卢兹城附近流至地中海附近的拓湖。米迪运河全长241千米,被誉为17世纪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欧洲历史最为悠久且目前仍通航的运河之一。位于荷兰首都的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由四条主要运河构成,即绅士运河、王子运河、皇帝运河和辛厄尔运河。该系统始建于17世纪荷兰的“黄金时代”,围绕城市形成了同心形运河带。2010年该运河系统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为阿姆斯特丹市赢得了“北方威尼斯”的美称。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是荷兰“黄金时代”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如今,运河带已经成为环城交通的主要方式。(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著名的人工道路及运河,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交通改进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突破教学重点,提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过渡:随着内河航运和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航运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水路交通方式。二、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知识拓展】船的发明1.对海洋的探索(1)中国①两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出示汉代丝绸之路图教师讲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平定东南和南方沿海的东瓯、闽越、南越等割据小国后,又远征朝鲜半岛,将朝鲜半岛部分地区纳入西汉管理。保证了中国沿海地区东、南两条航线的畅通。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②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宋元采用罗盘针定位这一航行技术,被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作了必要的技术准备。③明朝: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北非沿岸等地。④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出示郑和下西洋图及材料中国有悠久的海洋航运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战争对海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贸易快速发展。秦朝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也使开辟海上航线成为可能。汉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为了补充河运不足,开创了大规模海运漕粮。明前期,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15世纪世界大规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壮举。——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教师讲述:基于造船业的进步和航海技术的突破,宋元的远洋活动范围空前扩大。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海上航行达到顶峰。中国的航海活动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探索持续不断,自汉代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后,这条贸易航线就不断扩展,最终形成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重要水路交通航线。(2)世界: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出示新航路开辟前局部探索组图教师讲述:在世界航海领域,公元前3000年爱琴文明已经有比较发达的航海交通。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亚人开始了穿越太平洋的迁徙;公元前900年,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在9世纪的欧洲,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水手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各种航线把红海和印度、印度尼西亚群岛、中国等地区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新航路开辟以前,已有广泛的区域海上探索,只不过这种探索还是局部的。2.全球航路的建立(1)过程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②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出示新航路开辟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的过程: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达到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2)结果: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航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过渡:除了新航路开辟外,世界两大运河的开凿让海上交通更加便捷。3.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1)苏伊士运河①背景: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的水道,原先需要绕道非洲的好望角。②概况: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教师播放“苏伊士运河堵船对世界的影响”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了解苏伊士运河开通的作用,提高历史学习兴趣。(2)巴拿马运河①背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路,最初要通过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②概况: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出示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图片教师讲述:位于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全长190余千米,是连通欧洲、亚洲和非洲的重要航线。1869年11月正式通航,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极大地推动了当时埃及和西南亚、东北非、南欧等地区的贸易往来,使得亚欧之间往来船只可以直接通行,不必绕道非洲的好望角。另一条重要的运河是巴拿马运河,它横穿巴拿马地峡,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全长82千米的巴拿马运河,被誉为当今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及新航路的开辟,进而理解交通改进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过渡: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全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世界也由此更加密不可分。到19、20世纪,两次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催生了火车、轮船、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诞生。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1.铁路(1)世界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②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教师讲述:1814年,矿工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使得蒸汽机车比较实用。英国很快出现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到1850年,英国已经拥有铁路6600英里,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问题探究】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事件: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影响: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2)中国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②1909年竣工的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出示中国铁路图片教师讲述:在欧美国家掀起铁路建设高潮、全国性铁路网逐渐形成之际,受它们影响的亚、澳、中南美洲及非洲少数国家,也开始修建铁路。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铁路的先河,它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事业的真正开始,它促进了开平煤矿的开采,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洋煤的进口。它的建成并取得的实效,促成了清政府筑路的决心。在甲午战败后,中国掀起了筑路高潮。1909年竣工的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全线201千米,因其技术难度大而驰名中外。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并且整个建筑时间比预计时间提前2年竣工,这些成就都使那些原先瞧不起中国人的洋工程师大为震惊。在通车典礼上,洋工程师们高度赞誉了京张铁路的八达岭、青龙湖等工程。詹天佑由此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但是直到1911年,中国自建的铁路仍旧较少,绝大多数铁路由外国修建和控制。2.轮船(1)世界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②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③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出示轮船图片教师讲述:工业革命对交通的另一重大影响是轮船。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开启了远洋航行的新时代。1812年,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1819年第一艘汽轮横渡大西洋成功,蒸汽机用于驱动船舶,轮船才得到飞速发展。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轮船出现了。(2)中国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出示中国轮船图片教师讲述: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它是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它的成立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不仅逐步有了长江和沿海航运市场,还把业务拓展到东亚、日本、英国、美国等地,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但如同铁路交通掌握在西方列强手中一样,近代海上交通也是如此。据海关报告显示,1907年在各通商口岸进出的中外轮船的总吨位中,中国只占15.6%。3.汽车(1)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2)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出示汽车图片教师讲述:火车、轮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已经出现,汽车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是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应用于交通领域的结果。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和制造出世界第一辆汽车,它是一辆单缸发动机的三轮汽车,并且经过改进在1889年巴黎的博览会上成为一种买卖的商品,广泛受到工业界关注,于是在德国、英国、法国多用手工敲打方式生产汽车,虽然数量不多,很费力气,但汽车终于进入人类社会。在20世纪以前,汽车还不够普及。(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成就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对交通的促进作用,进而理解交通改进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历史解释素养。过渡: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四、交通与社会变迁1.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出示材料和秦朝车同轨图片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摘编自[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教师讲述:交通的首要作用是加强不同地域之间的往来,在此基础上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像铁路的建设能够促进商贸的发展,大幅度提升了物品流通速度,有助于扩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秦朝的“车同轨”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也有利于在战争中作为内部动员和防御外部进攻,因此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1)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2)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出示图片教师讲述:大运河是古代中国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清江浦位于淮河与洪泽湖的交汇处,濒临大运河南岸,在清朝建有船厂和漕仓,是当时盛极一时的要道。19世纪70年代,漕运路线逐渐由传统的河运改为轮船海运,清江浦漕运中转站地位丧失。20世纪初,中国初步具备全国范围内的铁路运输网,在运输漕粮及其他低值粗重货物的远程贸易方面也逐步取代了大运河通道。津浦铁路在这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清江浦命运一落千丈。近代中国铁路网对于城市化进程及格局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郑州在近代以前依靠驿路、黄河与运河为中心的传统交通体系,受制于黄河频繁决堤、元朝京杭运河凿通致使中国南北交通路线整体东移的影响,由繁盛渐渐衰落。20世纪初京汉铁路和作为陇海铁路之一段的汴洛铁路的兴建,使郑州一跃成为铁路交通枢纽,它也由此被称为“铁路拉来的城市”。新式交通构造了郑州新的地域形态,人口迅速涌入、交通运输业兴起、城市工商业勃兴、文化教育发展,郑州日渐成为与上海、汉口、天津遥相呼应的中原地区经济的龙头。【问题探究】分析近代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原因。综合材料,谈谈你对城市与交通关系的认识。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大量的移民不断地从各地涌入,传统城市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工程,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电车、公共汽车在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新式公共交通时代,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摘编自鲍成志《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原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关系:城市发展推动交通发展,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发展。(3)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4)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出示伊利运河和通海运河图片教师讲述:美国的伊利运河旧称纽约州驳船运河,连通纽约市与五大湖区。在伊利运河开通之前,东海岸的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甚至诺福克都有成为经济和贸易中心的可能,然而伊利运河开通之后,纽约成了进入中部大平原的捷径,其地位可以媲美曾经的新奥尔良,这是其他几座城市所没有的优势。由此,许多驶往那几座城市的轮船,纷纷改变方向,朝着纽约集中,而商人们也随之将自己的大本营往交通和物流最畅通的纽约靠拢。从此,纽约成了美国的商业中心,后来发展为全球金融中心、世界级城市。英国的曼彻斯特通海运河全长58千米,始于利物浦附近的莫西河口,经柴郡和兰开夏流至曼彻斯特,与爱尔兰海相连。运河自1887年开凿,1893年竣工,次年1月通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运运河,这也使得曼彻斯特港成为英国第三大繁忙港口。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问题探究】铁路的发展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出示图片教师讲述: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在中国古代,官方传递信息靠邮驿制度。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最盛时,水驿有260个,路驿近1300个,专门从事邮驿的人员有两万多人,其中驿夫1.7万多人,这和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邮政人员总数几乎相等,可见当时邮驿事业之发达。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到明朝出现了民间自发经营的通信组织民信局,转递民间的信件是其重要业务。清朝中叶以后,民信局大大发展,不仅遍及国内各大商埠,还把业务扩展到东南亚、澳大利亚、檀香山等华侨聚居地带。在中国新式邮政的设立中,英国人赫德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们的推动下,近代邮政最初由海关试办,成为海关内部相对独立的业务机构。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其业务范围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办理汇兑等。1830年电报尚在研发时,俄国人希林即曾携带针式电报机来华演示。1844年美国人顾盛率团来华,所献礼品中也有电报机。此后,西人关于电报学的知识陆续传入中国。1870年代,列强在上海私设电报线路和电报局,到1877年,清政府也在台湾修建第一条中国自行管理的电报线路。大致与此同时,电话也传入中国。(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材料,及问题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交通改进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交通的改进对国家发展、城市变迁和信息传递的影响,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历史解释素养。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探究古代中国有哪些物流方式”活动。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交通指人、物和信息在两地之间的往来、传递和输送。交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古代,人们已经发展出较为发达的水陆交通系统。罗马大道、中国驿道、人工运河,是古代交通建设的重要成就。进入近代,交通运输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远洋航海的大发展。工业革命后,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兴建,推动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18 / 1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