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2021七下·凤翔期末)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污秽(huì) 修葺(qì) 赢弱(lěi) 屏息凝神(bǐn)
B.校补(jiào) 愧怍(zuò) 猥琐(wěi) 气冲斗牛(dǒu)
C.谰语(lán) 竹篾(niè) 吞噬(shì) 锲而不舍(qiè)
D.殷红(yīn) 军帖(tiě) 孱头(càn) 悲天悯人(mǐn)
2.(2021七下·凤翔期末)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收敛 哽咽 凝望 妇儒皆知 家喻户晓
B.崎岖 扼运 猥琐 气冲斗牛 锋芒毕露
C.赫然 怪诞 瞬息 莫名其妙 颠沛流离
D.拖查 竹蔑 疲惫 刮目相看 群蚁排衙
3.(2021七下·凤翔期末)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十八届全国图书博览会在西安举办,来书博会主会场参观的大庭广众络绎不绝,扩大了古城的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B.夕阳的余晖洒在金色的孟加拉湾,“联合 动力号"油轮连接着两支输油臂,静静地停泊在波澜不惊的码头边。
C.我们总说防患未然,然而又有多少单位能够真正做到彻底地排查隐患,坚持进行有安全教育?答案恐怕不容乐观。
D.明末清初,很多士大夫热衷于叶子戏,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有学者认为,西方扑克牌正是在叶子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4.(2021七下·凤翔期末)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透过全国“两会”这扇窗口;使我们看到一个信心如磐、汇建起磅确力量的中国。
B.北京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等水产品检测出“新冠病毒”,是因为被污染而不是本身感染了“新冠病毒”造成的。
C.高考当天有三个学校的考生因故未能及时参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5.(2021七下·凤翔期末)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
②凡是走进这宫殿,一件件认真观赏这些精神作品的人,必然会被这光辉所映照,会在这光辉中获得光明与力量。
③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广阔、深邃、博大。
④这宫殿与物质的宫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这宫殿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在时间的大幕中,悄悄地燃烧着、永不休止地散发着精神的光辉。
⑤因为优秀的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花朵与果实。
A.③⑤①④② B.③⑤①②④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②③⑤
6.(2021七下·凤翔期末)古诗文默写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 飞来峰》)
②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③然则天下之事,   ,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
④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⑤   ,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7.(2021七下·凤翔期末)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   (人名)的“海洋三部曲”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    (人名)的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   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这位作家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二、综合性学习(6分)
(2021七下·凤翔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材料一: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等“社交病”。在手机聊天和游戏中,虽可获取廉价且及时的快乐,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
材料二:在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疫情中,国家组织相关机构开发出了“手机扫码行程追踪”平台,手机轻轻一点,便可知疫情防控的实时情况,进出门店轻轻一扫,你的信息、行程已经进入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对人员流动进行监测,在跟踪疫情扩散和进行流行病调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材料三:在某休闲场所的入口处有如下提示:
8.请分别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9.从材料三中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2021七下·凤翔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翠湖心影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太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二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鱼,吓你一跳。
④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放在木盘里,一技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不一会,上面找一下铃错,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蔽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过了两三个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拔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⑤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僻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人物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一”,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⑨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原文有删节)
10.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11.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第③自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12.根据文意,请分析作者“很是想念翠湖”的原因。
1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翠湖的变化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
(2021七下·凤翔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000次赞扬
①他执着地坐在地铁站里,胡琴是他的全部。路上尽是行色匆匆的人,人们无暇关注他的演出,尽管他十分卖力,却只换来少得可怜的回头与驻足。
②想起家庭,他不由黯然,他与继母关系很僵。母亲走后,父亲和继母曾经找过他,恳求他回家,但他不肯,他从心底厌恶父亲与继母以及他们的家。从此,他的生活里只剩下了胡琴,他从小喜欢拉胡琴,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靠胡琴养活自己,甚至出人头地。
③他曾经在音乐学院的门口逡巡过,但昂贵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他能做的只是在每天樱花路地铁站口拉胡琴给路人,这儿,成了他全部的希望。
④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走近了他,驻足片刻,认真地倾听着,然后笑着告诉他:“真不错。”
⑤一个陌生人的赞扬,让他麻木的神经为之一震,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他卖艺以来第一次听到的赞扬,虽然出自一个陌生人,却让他泪流满面。他换了支曲子重新拉了起来,而那个女孩,则一步三回头地进了地铁站。
⑥接着,令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一原来行色匆匆的人,有好几个都停下来听他的演奏,从三两个到十来个,逐渐聚成了一个小圈。他们有的放下一两枚硬币,有的走到他的身边,告诉他:“不错,继续坚持。”
⑦那个出现奇迹的晚上,他回到出租房里,第一次怀着兴奋与满足安然入睡。曾经消失殆尽的自信重新回到了身上。此前,他几乎要放弃,沮丧与失望让他差点摔了胡琴,但现在,他决定坚持下去。
⑧还是那个地铁站口,他还是会听到许多鼓励和赞扬,有些老年人,自备了小板凳,竟然坐在他的身边,长久地倾听着他的表演。
⑨因此,他格外地卖力,悠扬的琴声在肆虐的寒风中进入了人们的耳朵,振作了让人们麻木疲惫的精神,也进入了人们的心里,在这样一个凄冷的寒冬,为无数人带去了希望。
⑩半个月后,一个中年人路过他的身边,驻足了片刻,然后进入了地铁站,可是,仅仅一会儿,他又折了回来,待一曲终了,他问:“你愿意到我的茶馆里去吗?我开了家茶馆,想加点传统音乐表演,正缺人。”
第二天,地铁站里少了那个沉浸在音乐里的卖艺少年。
他在茶馆里上了班,工作十分快乐,在台上表演不正是他的梦想吗?这儿幽静典雅的氛围也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继母过来看望他,为他带来了爱吃的饺子,他对继母没有好脸色,冷冷地拒绝了她,也让她以后不要再来。
继母一脸难堪和无奈,却仍旧坐着没动。
继母还不走,他发了火,茶馆老板这时却走了过来,十分热情地招呼继母。
他呆住了,继母看着他的脸色,慌忙告别了。继母走后,老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有这样一位母亲,应该好好对她才是啊。你知道吗?你在地铁口拉琴,而你的母亲,则在去地铁口必经的各条路上为你送宣传单,并且请求每一位接传单的行人,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鼓励一下你,正是你母亲的这份恳切感动了我。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情感比才华更重要,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
他这才知晓:继母的无数恳求,让他得到了10000次甚至更多陌生的赞扬,重新点燃了他人生的希望之火。让他赢得赞扬的不仅仅是他的琴艺,更是一位母亲恳切的心。
14.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5.文章第②段交代少年的家庭背景有何用意?
16.文章第 段中茶馆老板的话有什么作用?
17.人认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拉胡琴的少年,有人则认为主人公是少年的继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
(2021七下·凤翔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质厚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取,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囊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登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乳汁,这里指汤汁。③囊:烧火做饭。;
1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庐墓侧(   )
有盗系狱(   )
会虎为暴(   )
举县嗟叹(   )
19.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数日遁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知
D.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予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0.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21.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2021七下·凤翔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2.赏析该诗歌,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二句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D.“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23.诗的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千古名句,请从“独"字进行赏析。(
三、作文(50分)
24.(2021七下·凤翔期末)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以“那段温暖的日子”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⑵正在一天天长大的你,回首走过的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那些往事:妈妈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天边的一片云上彩,黎明的一道曙光……回忆往事
会让生命感动,让生活精彩……请以“往事”
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自定,记叙为主;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55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赢弱(léi) , 屏息凝神(bǐng);
C竹篾(miè);
D殷红(yā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 “妇儒皆知”应为“妇孺皆知”;
B“扼运”应为“厄运”;
C正确;
D“拖查”应为“拖沓”,“ 竹蔑”应为“竹篾”;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3.【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大庭广众: 群众聚集的公共场所。“络绎不绝”形容的是人,不是公共场所,使用错误;
B波澜不惊: 微风吹过,水面上风平浪静,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使用正确;
C防患未然: 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使用正确;
D如痴如狂: 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结合语境辨析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种类型,前提是对成语的理解,只有事先理解了它,才能知其义,明其用。另外,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同时还要关注是否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妥、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等。
4.【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应删去“透过”或“使”;
B句式杂糅,“是因为 ... ... ”和“是 ... ... 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选用其中一种句式即可;
C语义不明,“三个”可以理解为限制学校,也可以理解为限制学生。可以把“三个”移到“考生”前面。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5.【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段话围绕“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广阔、深邃、博大”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第③句首先提出观点,第⑤句解释原因,第①句具体解释第⑤句,第④句中的“这宫殿”指的是第⑤句中的“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第②句承接第④句。故这几句话的排序应为: ③⑤①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6.【答案】自缘身在最高层;箫鼓追随春社近;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隔江犹唱后庭花;政入万山围子里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本题中的“缘、箫、矣、隔、政”等字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自缘身在最高层
箫鼓追随春社近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隔江犹唱后庭花
政入万山围子里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7.【答案】儒勒·凡尔纳;尼摩;诺第留斯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还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
故答案为:儒勒·凡尔纳;尼摩;诺第留斯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积累。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答案】8.(概括出一则材料的信息1分)示例:材料一: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毁掉青春。 材料二:利用手机收集大数据,在跟踪疫情和进行流行病调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材料三:倡议我们正确使用手机,留点时间陪伴家人,关注自然。
9.(选择其中一方面作答,符合题意,句子通顺即可得2分;词不达意,感悟消极,酌情扣分)示例①:如果我们过度沉迷手机,让本可以温馨的家庭变得“咫尺天涯”,那是多么不值得的事情。我们应该放下手机,多关注身边的亲人、朋友。示例②:如果我们过度沉迷手机,让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从我们身边溜走,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手机丢弃对这些美丽的体验。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2)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材料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材料内容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材料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8.根据材料一“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可以看出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身体健康;根据“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等‘社交病’可以看出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心理健康;根据“在手机聊天和游戏中,虽可获取廉价且及时的快乐,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可以看出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毁掉青春。 材料二:这则材料以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疫情为例说明手机的作用:搜集个人信息、形成等数据,然后通过大数据对人员流动进行监测,可以跟踪疫情扩散和进行流行病调查;材料三是一个倡议牌,倡议大家放下手机,多留点时间给家人和自然。举出理解分条概括即可。故答案为: (概括出一则材料的信息1分)示例:材料一: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毁掉青春。 材料二:利用手机收集大数据,在跟踪疫情和进行流行病调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材料三:倡议我们正确使用手机,留点时间陪伴家人,关注自然。
9.根据材料一手机对身心的危害及材料三的倡议抒发自己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比如:既然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毁掉青春。所以不能过度沉迷手机,我们应该放下手机,多关注身边的亲人、朋友等。
故答案为: (选择其中一方面作答,符合题意,句子通顺即可得2分;词不达意,感悟消极,酌情扣分)示例①:如果我们过度沉迷手机,让本可以温馨的家庭变得“咫尺天涯”,那是多么不值得的事情。我们应该放下手机,多关注身边的亲人、朋友。示例②:如果我们过度沉迷手机,让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从我们身边溜走,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手机丢弃对这些美丽的体验。
【答案】10.①翠湖和昆明城密不可分,几乎就挨着城市的中心,像眼睛与身体一样赋予城市以灵气。②一是遛翠湖无须有钱,无须花费;二是翠湖风景好,可以逛很久,逛很多次。
11.这段文字极写了翠湖的鱼之多、鱼之美、鱼之自由,对夜晚鱼儿跃出水面的描写,以动衬静,以声写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和人与环境的和谐,表现了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和对翠湖的喜爱,为后文抒发对翠湖的怀念做铺垫。
12.①翠湖美丽宁静的环境,给人以宁静闲适的心境;②翠湖独特、淳朴、自然的民风,令人怀念;③在翠湖经历的美好时光,镌刻着作者关于青春、友情的回忆。
13.作者对翠湖边举办迎合猎奇心理的、庸俗的、与翠湖的气质相冲突的“蛇展”表示出忧虑并提出委婉的批评,同时作者并不拒绝与市民生活、当地风俗紧密联系,与翠湖的气质相得益彰的热闹。希望翠湖能恢复以往的明爽安静,继续为昆明人民服务。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句,准确概括。
(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0.①这句话把翠湖比作是昆明的眼睛,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睛和这个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翠湖和昆明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说明翠湖像眼睛与身体一样赋予城市以灵气。
②遛翠湖可以“不名一钱”,不想遛其他景点一样需要花钱,这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非常适合。“无穷无尽”就是想遛多长时间就遛多长时间,想遛几圈就遛几圈,一方面是因为这里不要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风景美,让人流连忘返。
故答案为: ①翠湖和昆明城密不可分,几乎就挨着城市的中心,像眼睛与身体一样赋予城市以灵气。②一是遛翠湖无须有钱,无须花费;二是翠湖风景好,可以逛很久,逛很多次。
11.“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说明翠湖的鱼之多、鱼之大、鱼之美;“悠然地浮沉游动着”说明鱼儿的自由;“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是静态描写;“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鱼,吓你一跳”,动静相衬,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和人与环境的和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表现自己宁静悠闲的心境和对翠湖的喜爱。结合下文内容分析,这里的景色这么美,这么让人喜爱,作者离开这里之后,当然会非常怀念。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这段文字极写了翠湖的鱼之多、鱼之美、鱼之自由,对夜晚鱼儿跃出水面的描写,以动衬静,以声写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和人与环境的和谐,表现了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和对翠湖的喜爱,为后文抒发对翠湖的怀念做铺垫。
1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①段写翠湖是昆明的眼睛;第②段通过对行人的描写表现翠湖景色之美和环境的宁静;第③段具体描写翠湖宁静美丽的环境;第④⑤段回忆到翠湖图书馆看书的经历,第⑥段回忆在翠湖边一个茶馆喝茶的经历,表现翠湖的独特、淳朴、自然的民风;第⑦段回忆在翠湖边和朋友、同学“穷遛”的经历。这些都是作者年轻时在昆明的记忆,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时的事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难忘。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①翠湖美丽宁静的环境,给人以宁静闲适的心境;②翠湖独特、淳朴、自然的民风,令人怀念;③在翠湖经历的美好时光,镌刻着作者关于青春、友情的回忆。
1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根据“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可以看出作者对“蛇展”什么的持忧虑和反对态度,因为这些与翠湖宁静高雅的气质相悖;根据“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拒绝与市民生活、当地风俗紧密联系,与翠湖的气质相得益彰的热闹。“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表达作者的希望。
故答案为: 作者对翠湖边举办迎合猎奇心理的、庸俗的、与翠湖的气质相冲突的“蛇展”表示出忧虑并提出委婉的批评,同时作者并不拒绝与市民生活、当地风俗紧密联系,与翠湖的气质相得益彰的热闹。希望翠湖能恢复以往的明爽安静,继续为昆明人民服务。
【答案】14.一个在地铁口拉胡琴卖艺的少年因被路人赞誉而重拾信心,在被聘请到茶馆拉琴后,才从老板口中得知自己被人赞誉是继母恳求的结果,从而懂得感恩。
15.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暗示下文少年受到路人赞誉是继母恳求的结果。
16.交代卖艺少年被人赞扬的原因;照应前文;通过茶馆老板的话来揭示文章的主旨:感恩比才华更重要。
17.示例一:主人公是拉胡琴的少年,因为描写他的笔墨最多。他的行动贯穿全文,结尾处又点明他通过这件事学会了感恩,揭示了主旨。示例二:主人公是少年的继母,因为是她的默默付出让少年对生活充满信心,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学会了感恩。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技巧的能力。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熟悉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情节的联系即可答题。
(3)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主人公的能力。“主人公”的定义: "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居主导地位的安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14.这篇文章讲的是拉胡琴的少年的故事,他的经历:最先,根据“此前,他几乎要放弃,沮丧与失望让他差点摔了胡琴”可知他之前几乎要放弃;然后,“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走近了他,笑着告诉他:'真不错’”“原来行色匆匆的人,有好几个都停下来听他的演奏,从三两个到十来个,逐渐聚成了一个小圈。他们有的放下一两枚硬币,有的走到他的身边,告诉他:‘不错,继续坚持。’”可以看出他由丧失信心到重拾信心;接着,根据“半个月后,一个中年人路过他的身边,问:‘你愿意到我的茶馆里去吗?我开了家茶馆,想加点传统音乐表演,正缺人。’”“他在茶馆里上了班,工作十分快乐”可以看出他被聘请到茶馆拉琴 ;最后,根据“你有这样一位母亲,应该好好对她才是啊。你知道吗?你在地铁口拉琴,而你的母亲,则在去地铁口必经的各条路上为你送宣传单,并且请求每一位接传单的行人,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鼓励一下你,正是你母亲的这份恳切感动了我。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情感比才华更重要,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可以看出从老板口中得知自己被人赞誉是继母恳求的结果,他从而懂得感恩。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一个在地铁口拉胡琴卖艺的少年因被路人赞誉而重拾信心,在被聘请到茶馆拉琴后,才从老板口中得知自己被人赞誉是继母恳求的结果,从而懂得感恩。
15.下文写继母之所以帮助他但又不让他知道,而是“去地铁口必经的各条路上为你送宣传单,并且请求每一位接传单的行人,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鼓励一下你”就是因为 “他与继母关系很僵”“父亲和继母曾经找过他,恳求他回家”,因为从“父亲和继母曾经找过他,恳求他回家”可以看出继母待他是很好的,所以才又帮助他的情节。
故答案为: 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暗示下文少年受到路人赞誉是继母恳求的结果。
16.“你知道吗?你在地铁口拉琴,而你的母亲,则在去地铁口必经的各条路上为你送宣传单,并且请求每一位接传单的行人,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鼓励一下你”交代了卖艺少年被人赞扬的原因,原来是他的继母在为他宣传,求情,“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鼓励一下你”与文章第④⑥⑧段人们对他的赞扬、鼓励的内容相照应;“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情感比才华更重要,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感恩比才华更重要。
故答案为: 交代卖艺少年被人赞扬的原因;照应前文;通过茶馆老板的话来揭示文章的主旨:感恩比才华更重要。
17.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能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比如:主人公是拉胡琴的少年,因为描写他的笔墨最多。他的行动贯穿全文,结尾处又点明他通过这件事学会了感恩,揭示了主旨。
故答案为: 示例一:主人公是拉胡琴的少年,因为描写他的笔墨最多。他的行动贯穿全文,结尾处又点明他通过这件事学会了感恩,揭示了主旨。示例二:主人公是少年的继母,因为是她的默默付出让少年对生活充满信心,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学会了感恩。
【答案】18.建草庐;监狱;适逢,恰好;全,全部。
19.B
20.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
21.尊老爱幼;诚信务实;廉洁爱民。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2)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小时候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哥哥有几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 ”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洒,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小吏说:“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 ”德秀说:“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 ”元结说:"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富的食物。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
18.这几句的意思分别是:①在墓旁搭建庐舍。②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③恰逢老虎作乱。④全县感叹不已。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建草庐;监狱;适逢,恰好;全,全部。
故答案为:建草庐;监狱;适逢,恰好;全,全部。
19.A才/竟然;
B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C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结构助词,的;
D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故答案为:B
20.关键词: 子:儿子。,先人:祖先。“吾何娶为”是倒装句,正常句子是:吾为何娶。
故答案为: 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
21.根据“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取,不肯婚”可以看出他非常孝顺;根据“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可以看出他疼爱幼子;根据“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可以看出他诚信务实;根据“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可以看出他廉洁爱民。
故答案为: 尊老爱幼;诚信务实;廉洁爱民。
【答案】22.C
23.“独”字,独自,孤独。形成对比,以天地的广阔和人的渺小做对比,体现了诗人凄苦、寂寞、苦闷的心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具体语句的能力。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句的意思。
(2)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2.C“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眼泪”。
故答案为:C。
23.首先要理解“独”的意思:独自,孤独。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独”字,独自,孤独。形成对比,以天地的广阔和人的渺小做对比,体现了诗人凄苦、寂寞、苦闷的心情。
24.【答案】【参考例文】
那段温暖的日子
  曾经的往事幼稚如初春,像三月嫩绿般走近,又轻轻淡淡地远离,留下一份姹紫嫣红的回忆。
   ——题记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走过了十五个春秋,在这十五载中,我经历了许多,失败与成功,幸福与痛苦,最让我怀念的还是那段温暖的日子。
  记得那是小学五年级时,正在上课时的我突然觉得浑身不舒服,手脚直发抖,接着就是一阵头晕目眩,醒来之后,才知道自己躺在急诊室。原来,我患了急性肠炎需要动手术。手术很顺利,不过医生建议要在医院待一段时间,观察效果。我记得那段日子爸爸、妈妈是轮流照顾我,每次睁开眼睛,看到的不是妈妈就是爸爸。妈妈每天都做好多既营养又好吃的东西给我吃,爸爸忙着倒茶、喂药,扶我起床。经过爸爸妈妈的悉心照顾,我大病痊愈。
  回到学校后,自然是落下了许多功课,同学们都主动来帮助我,老师每天一有空闲时间就来给我补习。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数学证明题,思考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头绪,老师立刻走过来给我讲解,讲了一遍后,我还是似懂非懂,于是老师又继续给我讲了几遍,直到我彻底明白。那份温暖是很多人都能感受得到的,就是当你陷入困境时,别人及时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但是,每个人的感觉却又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对于当时的我,那种温暖的感觉真是难以说出。
  在生病的那段日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医生、父母、老师、同学对我的关爱,那种关爱是甜蜜的,温暖的,幸福的。
  阳光照射大地,给了大地温暖;大树庇护小草,给了小草温暖;亲友无私释爱,给了我温暖。这种温暖就像阳光一样可以抚慰心灵,愈合伤口。
  好怀念呀!那段温暖的日子。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 (1)“那段温暖的日子”是一个全命题作文,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那段”告诉我们不是写某一个时刻的事,而要写一段时间发生的时间。“温暖”,告诉我们要写让我们心灵感到温暖的人和事。因此这个作文要写在某一个时间阶段里给我们以温暖、幸福的人和事。因此所写的事不应该事一件事,而应该是多件事,应该是几个片段。文中并没有限制带给我们温暖的是谁,因此可以写亲人、老师、朋友、邻居甚至是陌生人在那段时间带给我们的温暖。要从不通的侧面表现这些人给我们的温暖,不能是同样的事例。比如,在家里发生变故或父母外出的日子,老师同学如何帮助我学习,邻居如何给我以生活上的帮助,朋友如何在心灵上慰藉自己等。要有具体详细的事例和生动形象地描写,要有抒情和议论,以抒发真情,点明主旨。
(2)这个作文要求以“往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往事,就是过去的事情,也就是说要通过回忆过去的事情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感悟和理解。当然,过去会发生很多很多的事,要从中选择那些最让人难忘、让人记忆深刻、给自己启发、鼓励的事,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事。话题只限制了写过去的事,但并没有限制人物、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因此这个作文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但要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博得阅卷老师的眼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有大浪淘沙的慧眼,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抒发真情实感,以情感人。
【点评】(1)本题考查写全命题作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①审题:全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②写作:这道命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③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
(2)本题考查写作话题作文的能力。话题作文围绕着所给话题,也就是围绕着所给谈话中心、谈话内容、谈话的由头写成的文章,便是话题作文。写好话题作文要做到:一“两个不忘”,①是不忘揣摩“提示语”。②是不忘紧扣“话题”。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三、“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题目你好之后就可以按照命题作文进行写作了。如果写记叙文,要能合理运用记叙的人称、要素、线索、顺序,巧妙地组织材料,精心构思,增强表达效果的能力的具体表现。如果写议论文,可用一些事例及名人名言来论证,注意写作时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有说服力,论证要完整、严密,语言要准确,严谨。
1 / 1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2021七下·凤翔期末)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污秽(huì) 修葺(qì) 赢弱(lěi) 屏息凝神(bǐn)
B.校补(jiào) 愧怍(zuò) 猥琐(wěi) 气冲斗牛(dǒu)
C.谰语(lán) 竹篾(niè) 吞噬(shì) 锲而不舍(qiè)
D.殷红(yīn) 军帖(tiě) 孱头(càn) 悲天悯人(mǐ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赢弱(léi) , 屏息凝神(bǐng);
C竹篾(miè);
D殷红(yā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2021七下·凤翔期末)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收敛 哽咽 凝望 妇儒皆知 家喻户晓
B.崎岖 扼运 猥琐 气冲斗牛 锋芒毕露
C.赫然 怪诞 瞬息 莫名其妙 颠沛流离
D.拖查 竹蔑 疲惫 刮目相看 群蚁排衙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 “妇儒皆知”应为“妇孺皆知”;
B“扼运”应为“厄运”;
C正确;
D“拖查”应为“拖沓”,“ 竹蔑”应为“竹篾”;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3.(2021七下·凤翔期末)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十八届全国图书博览会在西安举办,来书博会主会场参观的大庭广众络绎不绝,扩大了古城的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B.夕阳的余晖洒在金色的孟加拉湾,“联合 动力号"油轮连接着两支输油臂,静静地停泊在波澜不惊的码头边。
C.我们总说防患未然,然而又有多少单位能够真正做到彻底地排查隐患,坚持进行有安全教育?答案恐怕不容乐观。
D.明末清初,很多士大夫热衷于叶子戏,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有学者认为,西方扑克牌正是在叶子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大庭广众: 群众聚集的公共场所。“络绎不绝”形容的是人,不是公共场所,使用错误;
B波澜不惊: 微风吹过,水面上风平浪静,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使用正确;
C防患未然: 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使用正确;
D如痴如狂: 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结合语境辨析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种类型,前提是对成语的理解,只有事先理解了它,才能知其义,明其用。另外,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同时还要关注是否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妥、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等。
4.(2021七下·凤翔期末)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透过全国“两会”这扇窗口;使我们看到一个信心如磐、汇建起磅确力量的中国。
B.北京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等水产品检测出“新冠病毒”,是因为被污染而不是本身感染了“新冠病毒”造成的。
C.高考当天有三个学校的考生因故未能及时参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答案】D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应删去“透过”或“使”;
B句式杂糅,“是因为 ... ... ”和“是 ... ... 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选用其中一种句式即可;
C语义不明,“三个”可以理解为限制学校,也可以理解为限制学生。可以把“三个”移到“考生”前面。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5.(2021七下·凤翔期末)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
②凡是走进这宫殿,一件件认真观赏这些精神作品的人,必然会被这光辉所映照,会在这光辉中获得光明与力量。
③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广阔、深邃、博大。
④这宫殿与物质的宫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这宫殿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在时间的大幕中,悄悄地燃烧着、永不休止地散发着精神的光辉。
⑤因为优秀的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花朵与果实。
A.③⑤①④② B.③⑤①②④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②③⑤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段话围绕“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广阔、深邃、博大”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第③句首先提出观点,第⑤句解释原因,第①句具体解释第⑤句,第④句中的“这宫殿”指的是第⑤句中的“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第②句承接第④句。故这几句话的排序应为: ③⑤①④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6.(2021七下·凤翔期末)古诗文默写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 飞来峰》)
②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③然则天下之事,   ,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
④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⑤   ,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答案】自缘身在最高层;箫鼓追随春社近;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隔江犹唱后庭花;政入万山围子里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本题中的“缘、箫、矣、隔、政”等字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自缘身在最高层
箫鼓追随春社近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隔江犹唱后庭花
政入万山围子里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7.(2021七下·凤翔期末)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   (人名)的“海洋三部曲”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    (人名)的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   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这位作家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答案】儒勒·凡尔纳;尼摩;诺第留斯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总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还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
故答案为:儒勒·凡尔纳;尼摩;诺第留斯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积累。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综合性学习(6分)
(2021七下·凤翔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材料一: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等“社交病”。在手机聊天和游戏中,虽可获取廉价且及时的快乐,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
材料二:在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疫情中,国家组织相关机构开发出了“手机扫码行程追踪”平台,手机轻轻一点,便可知疫情防控的实时情况,进出门店轻轻一扫,你的信息、行程已经进入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对人员流动进行监测,在跟踪疫情扩散和进行流行病调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材料三:在某休闲场所的入口处有如下提示:
8.请分别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9.从材料三中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答案】8.(概括出一则材料的信息1分)示例:材料一: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毁掉青春。 材料二:利用手机收集大数据,在跟踪疫情和进行流行病调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材料三:倡议我们正确使用手机,留点时间陪伴家人,关注自然。
9.(选择其中一方面作答,符合题意,句子通顺即可得2分;词不达意,感悟消极,酌情扣分)示例①:如果我们过度沉迷手机,让本可以温馨的家庭变得“咫尺天涯”,那是多么不值得的事情。我们应该放下手机,多关注身边的亲人、朋友。示例②:如果我们过度沉迷手机,让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从我们身边溜走,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手机丢弃对这些美丽的体验。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2)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材料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材料内容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材料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8.根据材料一“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可以看出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身体健康;根据“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等‘社交病’可以看出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心理健康;根据“在手机聊天和游戏中,虽可获取廉价且及时的快乐,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可以看出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毁掉青春。 材料二:这则材料以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疫情为例说明手机的作用:搜集个人信息、形成等数据,然后通过大数据对人员流动进行监测,可以跟踪疫情扩散和进行流行病调查;材料三是一个倡议牌,倡议大家放下手机,多留点时间给家人和自然。举出理解分条概括即可。故答案为: (概括出一则材料的信息1分)示例:材料一: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毁掉青春。 材料二:利用手机收集大数据,在跟踪疫情和进行流行病调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材料三:倡议我们正确使用手机,留点时间陪伴家人,关注自然。
9.根据材料一手机对身心的危害及材料三的倡议抒发自己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比如:既然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毁掉青春。所以不能过度沉迷手机,我们应该放下手机,多关注身边的亲人、朋友等。
故答案为: (选择其中一方面作答,符合题意,句子通顺即可得2分;词不达意,感悟消极,酌情扣分)示例①:如果我们过度沉迷手机,让本可以温馨的家庭变得“咫尺天涯”,那是多么不值得的事情。我们应该放下手机,多关注身边的亲人、朋友。示例②:如果我们过度沉迷手机,让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从我们身边溜走,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手机丢弃对这些美丽的体验。
(2021七下·凤翔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翠湖心影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太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二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鱼,吓你一跳。
④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放在木盘里,一技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不一会,上面找一下铃错,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蔽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过了两三个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拔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⑤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僻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人物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一”,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⑨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原文有删节)
10.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11.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第③自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12.根据文意,请分析作者“很是想念翠湖”的原因。
1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翠湖的变化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
【答案】10.①翠湖和昆明城密不可分,几乎就挨着城市的中心,像眼睛与身体一样赋予城市以灵气。②一是遛翠湖无须有钱,无须花费;二是翠湖风景好,可以逛很久,逛很多次。
11.这段文字极写了翠湖的鱼之多、鱼之美、鱼之自由,对夜晚鱼儿跃出水面的描写,以动衬静,以声写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和人与环境的和谐,表现了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和对翠湖的喜爱,为后文抒发对翠湖的怀念做铺垫。
12.①翠湖美丽宁静的环境,给人以宁静闲适的心境;②翠湖独特、淳朴、自然的民风,令人怀念;③在翠湖经历的美好时光,镌刻着作者关于青春、友情的回忆。
13.作者对翠湖边举办迎合猎奇心理的、庸俗的、与翠湖的气质相冲突的“蛇展”表示出忧虑并提出委婉的批评,同时作者并不拒绝与市民生活、当地风俗紧密联系,与翠湖的气质相得益彰的热闹。希望翠湖能恢复以往的明爽安静,继续为昆明人民服务。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句,准确概括。
(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0.①这句话把翠湖比作是昆明的眼睛,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睛和这个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翠湖和昆明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说明翠湖像眼睛与身体一样赋予城市以灵气。
②遛翠湖可以“不名一钱”,不想遛其他景点一样需要花钱,这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非常适合。“无穷无尽”就是想遛多长时间就遛多长时间,想遛几圈就遛几圈,一方面是因为这里不要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风景美,让人流连忘返。
故答案为: ①翠湖和昆明城密不可分,几乎就挨着城市的中心,像眼睛与身体一样赋予城市以灵气。②一是遛翠湖无须有钱,无须花费;二是翠湖风景好,可以逛很久,逛很多次。
11.“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说明翠湖的鱼之多、鱼之大、鱼之美;“悠然地浮沉游动着”说明鱼儿的自由;“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是静态描写;“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鱼,吓你一跳”,动静相衬,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和人与环境的和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表现自己宁静悠闲的心境和对翠湖的喜爱。结合下文内容分析,这里的景色这么美,这么让人喜爱,作者离开这里之后,当然会非常怀念。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这段文字极写了翠湖的鱼之多、鱼之美、鱼之自由,对夜晚鱼儿跃出水面的描写,以动衬静,以声写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和人与环境的和谐,表现了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和对翠湖的喜爱,为后文抒发对翠湖的怀念做铺垫。
1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①段写翠湖是昆明的眼睛;第②段通过对行人的描写表现翠湖景色之美和环境的宁静;第③段具体描写翠湖宁静美丽的环境;第④⑤段回忆到翠湖图书馆看书的经历,第⑥段回忆在翠湖边一个茶馆喝茶的经历,表现翠湖的独特、淳朴、自然的民风;第⑦段回忆在翠湖边和朋友、同学“穷遛”的经历。这些都是作者年轻时在昆明的记忆,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时的事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难忘。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①翠湖美丽宁静的环境,给人以宁静闲适的心境;②翠湖独特、淳朴、自然的民风,令人怀念;③在翠湖经历的美好时光,镌刻着作者关于青春、友情的回忆。
1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根据“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可以看出作者对“蛇展”什么的持忧虑和反对态度,因为这些与翠湖宁静高雅的气质相悖;根据“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拒绝与市民生活、当地风俗紧密联系,与翠湖的气质相得益彰的热闹。“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表达作者的希望。
故答案为: 作者对翠湖边举办迎合猎奇心理的、庸俗的、与翠湖的气质相冲突的“蛇展”表示出忧虑并提出委婉的批评,同时作者并不拒绝与市民生活、当地风俗紧密联系,与翠湖的气质相得益彰的热闹。希望翠湖能恢复以往的明爽安静,继续为昆明人民服务。
(2021七下·凤翔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000次赞扬
①他执着地坐在地铁站里,胡琴是他的全部。路上尽是行色匆匆的人,人们无暇关注他的演出,尽管他十分卖力,却只换来少得可怜的回头与驻足。
②想起家庭,他不由黯然,他与继母关系很僵。母亲走后,父亲和继母曾经找过他,恳求他回家,但他不肯,他从心底厌恶父亲与继母以及他们的家。从此,他的生活里只剩下了胡琴,他从小喜欢拉胡琴,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靠胡琴养活自己,甚至出人头地。
③他曾经在音乐学院的门口逡巡过,但昂贵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他能做的只是在每天樱花路地铁站口拉胡琴给路人,这儿,成了他全部的希望。
④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走近了他,驻足片刻,认真地倾听着,然后笑着告诉他:“真不错。”
⑤一个陌生人的赞扬,让他麻木的神经为之一震,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他卖艺以来第一次听到的赞扬,虽然出自一个陌生人,却让他泪流满面。他换了支曲子重新拉了起来,而那个女孩,则一步三回头地进了地铁站。
⑥接着,令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一原来行色匆匆的人,有好几个都停下来听他的演奏,从三两个到十来个,逐渐聚成了一个小圈。他们有的放下一两枚硬币,有的走到他的身边,告诉他:“不错,继续坚持。”
⑦那个出现奇迹的晚上,他回到出租房里,第一次怀着兴奋与满足安然入睡。曾经消失殆尽的自信重新回到了身上。此前,他几乎要放弃,沮丧与失望让他差点摔了胡琴,但现在,他决定坚持下去。
⑧还是那个地铁站口,他还是会听到许多鼓励和赞扬,有些老年人,自备了小板凳,竟然坐在他的身边,长久地倾听着他的表演。
⑨因此,他格外地卖力,悠扬的琴声在肆虐的寒风中进入了人们的耳朵,振作了让人们麻木疲惫的精神,也进入了人们的心里,在这样一个凄冷的寒冬,为无数人带去了希望。
⑩半个月后,一个中年人路过他的身边,驻足了片刻,然后进入了地铁站,可是,仅仅一会儿,他又折了回来,待一曲终了,他问:“你愿意到我的茶馆里去吗?我开了家茶馆,想加点传统音乐表演,正缺人。”
第二天,地铁站里少了那个沉浸在音乐里的卖艺少年。
他在茶馆里上了班,工作十分快乐,在台上表演不正是他的梦想吗?这儿幽静典雅的氛围也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继母过来看望他,为他带来了爱吃的饺子,他对继母没有好脸色,冷冷地拒绝了她,也让她以后不要再来。
继母一脸难堪和无奈,却仍旧坐着没动。
继母还不走,他发了火,茶馆老板这时却走了过来,十分热情地招呼继母。
他呆住了,继母看着他的脸色,慌忙告别了。继母走后,老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有这样一位母亲,应该好好对她才是啊。你知道吗?你在地铁口拉琴,而你的母亲,则在去地铁口必经的各条路上为你送宣传单,并且请求每一位接传单的行人,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鼓励一下你,正是你母亲的这份恳切感动了我。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情感比才华更重要,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
他这才知晓:继母的无数恳求,让他得到了10000次甚至更多陌生的赞扬,重新点燃了他人生的希望之火。让他赢得赞扬的不仅仅是他的琴艺,更是一位母亲恳切的心。
14.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5.文章第②段交代少年的家庭背景有何用意?
16.文章第 段中茶馆老板的话有什么作用?
17.人认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拉胡琴的少年,有人则认为主人公是少年的继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
【答案】14.一个在地铁口拉胡琴卖艺的少年因被路人赞誉而重拾信心,在被聘请到茶馆拉琴后,才从老板口中得知自己被人赞誉是继母恳求的结果,从而懂得感恩。
15.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暗示下文少年受到路人赞誉是继母恳求的结果。
16.交代卖艺少年被人赞扬的原因;照应前文;通过茶馆老板的话来揭示文章的主旨:感恩比才华更重要。
17.示例一:主人公是拉胡琴的少年,因为描写他的笔墨最多。他的行动贯穿全文,结尾处又点明他通过这件事学会了感恩,揭示了主旨。示例二:主人公是少年的继母,因为是她的默默付出让少年对生活充满信心,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学会了感恩。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技巧的能力。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熟悉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情节的联系即可答题。
(3)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主人公的能力。“主人公”的定义: "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居主导地位的安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14.这篇文章讲的是拉胡琴的少年的故事,他的经历:最先,根据“此前,他几乎要放弃,沮丧与失望让他差点摔了胡琴”可知他之前几乎要放弃;然后,“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走近了他,笑着告诉他:'真不错’”“原来行色匆匆的人,有好几个都停下来听他的演奏,从三两个到十来个,逐渐聚成了一个小圈。他们有的放下一两枚硬币,有的走到他的身边,告诉他:‘不错,继续坚持。’”可以看出他由丧失信心到重拾信心;接着,根据“半个月后,一个中年人路过他的身边,问:‘你愿意到我的茶馆里去吗?我开了家茶馆,想加点传统音乐表演,正缺人。’”“他在茶馆里上了班,工作十分快乐”可以看出他被聘请到茶馆拉琴 ;最后,根据“你有这样一位母亲,应该好好对她才是啊。你知道吗?你在地铁口拉琴,而你的母亲,则在去地铁口必经的各条路上为你送宣传单,并且请求每一位接传单的行人,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鼓励一下你,正是你母亲的这份恳切感动了我。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情感比才华更重要,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可以看出从老板口中得知自己被人赞誉是继母恳求的结果,他从而懂得感恩。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一个在地铁口拉胡琴卖艺的少年因被路人赞誉而重拾信心,在被聘请到茶馆拉琴后,才从老板口中得知自己被人赞誉是继母恳求的结果,从而懂得感恩。
15.下文写继母之所以帮助他但又不让他知道,而是“去地铁口必经的各条路上为你送宣传单,并且请求每一位接传单的行人,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鼓励一下你”就是因为 “他与继母关系很僵”“父亲和继母曾经找过他,恳求他回家”,因为从“父亲和继母曾经找过他,恳求他回家”可以看出继母待他是很好的,所以才又帮助他的情节。
故答案为: 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暗示下文少年受到路人赞誉是继母恳求的结果。
16.“你知道吗?你在地铁口拉琴,而你的母亲,则在去地铁口必经的各条路上为你送宣传单,并且请求每一位接传单的行人,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鼓励一下你”交代了卖艺少年被人赞扬的原因,原来是他的继母在为他宣传,求情,“能够在她的儿子身边驻足片刻,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鼓励一下你”与文章第④⑥⑧段人们对他的赞扬、鼓励的内容相照应;“人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情感比才华更重要,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感恩比才华更重要。
故答案为: 交代卖艺少年被人赞扬的原因;照应前文;通过茶馆老板的话来揭示文章的主旨:感恩比才华更重要。
17.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能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比如:主人公是拉胡琴的少年,因为描写他的笔墨最多。他的行动贯穿全文,结尾处又点明他通过这件事学会了感恩,揭示了主旨。
故答案为: 示例一:主人公是拉胡琴的少年,因为描写他的笔墨最多。他的行动贯穿全文,结尾处又点明他通过这件事学会了感恩,揭示了主旨。示例二:主人公是少年的继母,因为是她的默默付出让少年对生活充满信心,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学会了感恩。
(2021七下·凤翔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质厚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取,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囊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登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乳汁,这里指汤汁。③囊:烧火做饭。;
1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庐墓侧(   )
有盗系狱(   )
会虎为暴(   )
举县嗟叹(   )
19.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数日遁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知
D.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予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0.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21.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8.建草庐;监狱;适逢,恰好;全,全部。
19.B
20.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
21.尊老爱幼;诚信务实;廉洁爱民。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2)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小时候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哥哥有几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 ”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洒,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小吏说:“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 ”德秀说:“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 ”元结说:"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富的食物。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
18.这几句的意思分别是:①在墓旁搭建庐舍。②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③恰逢老虎作乱。④全县感叹不已。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建草庐;监狱;适逢,恰好;全,全部。
故答案为:建草庐;监狱;适逢,恰好;全,全部。
19.A才/竟然;
B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C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结构助词,的;
D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故答案为:B
20.关键词: 子:儿子。,先人:祖先。“吾何娶为”是倒装句,正常句子是:吾为何娶。
故答案为: 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
21.根据“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取,不肯婚”可以看出他非常孝顺;根据“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可以看出他疼爱幼子;根据“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可以看出他诚信务实;根据“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可以看出他廉洁爱民。
故答案为: 尊老爱幼;诚信务实;廉洁爱民。
(2021七下·凤翔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2.赏析该诗歌,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二句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D.“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23.诗的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千古名句,请从“独"字进行赏析。(
【答案】22.C
23.“独”字,独自,孤独。形成对比,以天地的广阔和人的渺小做对比,体现了诗人凄苦、寂寞、苦闷的心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具体语句的能力。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句的意思。
(2)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2.C“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眼泪”。
故答案为:C。
23.首先要理解“独”的意思:独自,孤独。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独”字,独自,孤独。形成对比,以天地的广阔和人的渺小做对比,体现了诗人凄苦、寂寞、苦闷的心情。
三、作文(50分)
24.(2021七下·凤翔期末)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以“那段温暖的日子”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⑵正在一天天长大的你,回首走过的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那些往事:妈妈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天边的一片云上彩,黎明的一道曙光……回忆往事
会让生命感动,让生活精彩……请以“往事”
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自定,记叙为主;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550字。
【答案】【参考例文】
那段温暖的日子
  曾经的往事幼稚如初春,像三月嫩绿般走近,又轻轻淡淡地远离,留下一份姹紫嫣红的回忆。
   ——题记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走过了十五个春秋,在这十五载中,我经历了许多,失败与成功,幸福与痛苦,最让我怀念的还是那段温暖的日子。
  记得那是小学五年级时,正在上课时的我突然觉得浑身不舒服,手脚直发抖,接着就是一阵头晕目眩,醒来之后,才知道自己躺在急诊室。原来,我患了急性肠炎需要动手术。手术很顺利,不过医生建议要在医院待一段时间,观察效果。我记得那段日子爸爸、妈妈是轮流照顾我,每次睁开眼睛,看到的不是妈妈就是爸爸。妈妈每天都做好多既营养又好吃的东西给我吃,爸爸忙着倒茶、喂药,扶我起床。经过爸爸妈妈的悉心照顾,我大病痊愈。
  回到学校后,自然是落下了许多功课,同学们都主动来帮助我,老师每天一有空闲时间就来给我补习。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数学证明题,思考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头绪,老师立刻走过来给我讲解,讲了一遍后,我还是似懂非懂,于是老师又继续给我讲了几遍,直到我彻底明白。那份温暖是很多人都能感受得到的,就是当你陷入困境时,别人及时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但是,每个人的感觉却又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对于当时的我,那种温暖的感觉真是难以说出。
  在生病的那段日子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医生、父母、老师、同学对我的关爱,那种关爱是甜蜜的,温暖的,幸福的。
  阳光照射大地,给了大地温暖;大树庇护小草,给了小草温暖;亲友无私释爱,给了我温暖。这种温暖就像阳光一样可以抚慰心灵,愈合伤口。
  好怀念呀!那段温暖的日子。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 (1)“那段温暖的日子”是一个全命题作文,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那段”告诉我们不是写某一个时刻的事,而要写一段时间发生的时间。“温暖”,告诉我们要写让我们心灵感到温暖的人和事。因此这个作文要写在某一个时间阶段里给我们以温暖、幸福的人和事。因此所写的事不应该事一件事,而应该是多件事,应该是几个片段。文中并没有限制带给我们温暖的是谁,因此可以写亲人、老师、朋友、邻居甚至是陌生人在那段时间带给我们的温暖。要从不通的侧面表现这些人给我们的温暖,不能是同样的事例。比如,在家里发生变故或父母外出的日子,老师同学如何帮助我学习,邻居如何给我以生活上的帮助,朋友如何在心灵上慰藉自己等。要有具体详细的事例和生动形象地描写,要有抒情和议论,以抒发真情,点明主旨。
(2)这个作文要求以“往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往事,就是过去的事情,也就是说要通过回忆过去的事情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感悟和理解。当然,过去会发生很多很多的事,要从中选择那些最让人难忘、让人记忆深刻、给自己启发、鼓励的事,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事。话题只限制了写过去的事,但并没有限制人物、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因此这个作文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但要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博得阅卷老师的眼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有大浪淘沙的慧眼,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抒发真情实感,以情感人。
【点评】(1)本题考查写全命题作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①审题:全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②写作:这道命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③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
(2)本题考查写作话题作文的能力。话题作文围绕着所给话题,也就是围绕着所给谈话中心、谈话内容、谈话的由头写成的文章,便是话题作文。写好话题作文要做到:一“两个不忘”,①是不忘揣摩“提示语”。②是不忘紧扣“话题”。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三、“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题目你好之后就可以按照命题作文进行写作了。如果写记叙文,要能合理运用记叙的人称、要素、线索、顺序,巧妙地组织材料,精心构思,增强表达效果的能力的具体表现。如果写议论文,可用一些事例及名人名言来论证,注意写作时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有说服力,论证要完整、严密,语言要准确,严谨。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