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

资源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诗海拾贝”中的第三篇课文。本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进行描写,写出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作者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以及热爱农村生活,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想象,体会这首词所描绘的优美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把握这首词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阅读诗词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谈话:你去过乡村吗?提到乡村,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看来,每个人关注的角度不同,就有了不一样的乡村印象。
2.师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跟随南宋词人辛弃疾去感受别样的乡村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齐读课题,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
从词的题目“夜行黄沙道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师简单小结。
黄沙就是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这一带风景优美,辛弃疾在上饶期间,常来此处游览。
2.师:夜晚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作者有何所见所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词,多读几遍,读准音,读顺口。
指名读,强调“见”的读音,并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你还在哪里读过这个字?(风吹草低见牛羊)
3、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仅要把它读正确,还要读出它的节奏。
谁再来读读《西江月》,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听词句间的停顿。
指名朗读
4 老师也有自己理解的节奏,请一个同学和我读一读好吗?
我们合作读一次。
我读题目和词人,你们读词,好吗?
教师引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词读到这,黄沙岭的夜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交流,同一首《西江月》,同学们有的读出了寂静,有的读出了美丽,有的读出了热闹——
6现在请大家默读这首词,想一想,词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好,我们来交流下体会。哪些特有的景象让你感到夜晚的美?
(明月 疏 星 微 雨)
强调倒装,天外七八个星表示什么?星光隐约,细雨点点,美。读句,板书。
( 鸟啼 蝉鸣 蛙叫)
夜晚时的蝉声和烈日炎炎下的蝉声一样吗?这似有似无的蝉鸣声衬托着夜是这么的——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呀,读出这份寂静。读句,板书。
你还听到了什么?一片蛙声表示——青蛙多,这声声欢叫让这夜晚也热闹起来了,读,板书。
大家看,是什么惊动喜鹊飞离了树枝?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升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喜鹊惊飞时会一边飞,一边——啼叫。“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这样的画面,词中有写鸟啼吗?但我们从哪里哪个词中仿佛听到了?(惊鹊)不说啼而啼自现,这就是诗词语言的魅力。读,板书。
(稻花香)
清风拂来,还带来阵阵的稻花香,真是——舒服,读出你的舒服,板书。
7孩子们,现在我们来看你们自己完成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8孩子们,短短的一首小令,词人通过看到夏夜特有的景----,听到乡村特有的声音----,闻到夏夜乡村特有味道——给我们呈现了出了一幅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一起回味。配乐读。
三、精读感悟,走进词境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辛弃疾一起走进黄沙岭的夜晚,体会他的感受。
(一)感受丰收在望的欣喜
夜行路上月光如水,天籁如歌,阵阵稻花香扑面而来,从这香中,你想到什么?
你从稻花香里想到的丰年又是一幅怎样的丰收年景?指名描述想象到的丰收景象。
引导:不需看到那遍野的稻田,只是闻着这香,便让人想到了——丰收在望,词人用一个“香”字便让我们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是诗词语言的魅力。读句。
讨论:是谁在说着丰年?
交流,指导读句。
小结:看来,通过想象,我们也能走进词中,和词人一起说丰年,感受这丰收在望的喜悦。(板书: 喜。)再读,读出喜悦之情。
(二)体会旧识忽见的惊喜
1.沉醉在这欣喜中的我,走着走着,刚刚还见天外隐约星光,转眼间山前就飘起了细雨,此时,还在夜行路上的“我”心情又是如何?
学生发言体会词人此刻焦急、忧愁的心情。
是的,随着这小雨而来的,或许就是一场大雨,“我”自然没了那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情与淡定。
正在愁雨,“我”匆匆过了溪上的小桥,拐了弯,发生了什么——(课件出示,指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看到这忽然出现的茅店,我的心情是什么?依学生回答,反复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哪个词最能表现出他的惊喜?(忽见)
3.小结:细细品味,这“忽见”如此传神,如此生动,将此时我这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表露无遗。
(三)整体感知
1.师小结:短短的一首小令,辛弃疾带我们感受了丰收在望的欣喜,体会了旧识忽见的惊喜,乡村的夜晚就是如此的富有趣味,带着这份喜悦再次回味。
2.配乐齐读《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三、补充阅读,走进词人
(一)过渡:辛弃疾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年,关心农民疾苦的他创作了许多和农村有关诗词。回顾《清平乐 村居》
(二)阅读《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
1.质疑:然而,辛弃疾只是醉心乡村,志在田园吗?
2.我们再来读一读他的另一首词,出示《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师简介:这是辛弃疾晚年在家闲居时,有客人来访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有感而作的一首词。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节奏。
要想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了解其生平、背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出示辛弃疾生平简介,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我们再回到《鹧鸪天》,这首词的上阙便写了辛弃疾年轻时带领抗金义军与金兵奋战的往事,此时的辛弃疾——(意气风发,满腔热血,一心报国)
5然而,“青山依旧在,毕竟东流去”,追往事,叹今吾——(读)
你感受到什么?
交流。
是啊,对于只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来说,白发无情,壮志成空,是何等的悲愤。齐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报国无门的悲凉,退居田园的无奈。反复引读“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四、回归喜悦,诵读经典
1.“人间走遍却归耕”,不公的命运没有泯灭辛弃疾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关心,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正因此,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吟诵着《西江月》。配乐诵读。
2.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感受到他所带给我们的喜悦。配图有感情地背诵。
3.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一个字,读懂了一首词,通过一首词,走进了一位词人。诗海茫茫,相信我们还会在不同的时刻,与不同的诗人相遇,去体会他们的情怀和悲喜。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看 明月 疏星 微雨
听 鸟啼 蝉鸣 蛙叫 喜
闻 稻花香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