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教材分析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是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中的第一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子目,一是农业工具的变化,主要介绍农业的生产工具以及灌溉工具的变化,从而体现生产力发展对劳作方式的改变;二是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丝织、制瓷以及冶金三个生产领域;三是劳作方式的发展,农业、手工业领域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从而产生了特定的劳作方式。
本课教材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中西方同时阐述,但以中国史的内容为主。因此教学重点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劳作方式的发展。教材中知识深度较浅,对生产工具变化所引发的革命性影响阐述较少,上课时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
本课是整个人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演变的开始阶段,是学生形成历史脉络,梳理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后面两节课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生产工具是反应生产力性质的综合性标志,生产工具决定劳作方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发展的历程,厘清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时空观念;
2. 通过对生产工具变化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以生产工具为基础会产生特定的劳作方式;
3. 通过分析生产工具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4. 通过史料与课堂探究,了解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认识科技创新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感悟家国情怀,形成责任担当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教学难点: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教师提问:根据两幅图片,分析是什么在发展使我们的生产生活变化如此之大?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铁犁牛耕→飞机、拖拉机,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快速带入本课内容。
过渡: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是否想过,这种辉煌的基础是什么? 是农耕经济发展,发展农耕经济除了劳动者之外还有什么很重要 是生产工具,每一种生产都离不开相应的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讲授新课】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 耕作工具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在中国古代石器时代大约和原始社会吻合,青铜时代和奴隶社会吻合、铁器时代对应的是封建社会。
(1)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石斧、石锄、石镰、骨耜、末期出现石犁)
出示图片
(2)青铜时代
木、石、骨、蚌质农具为主,出现青铜铸造农具但数量有限。也可称作金石并用时代。
出示图片
(3)铁器时代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铁犁用于牛耕;西汉犁壁发明,牛耕不断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出示图片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耕作工具发展的历程体现出怎样的变化?
变化一:农具材料:木、石、骨、蚌质农具 → 青铜农具 → 铁农具
变化二: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 石器锄犁 → 铁犁牛耕(封建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变化三:农用动力:人力 → 畜力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耕作工具的发展变化,从农具材料上是越来越坚硬、锋利和耐用;耕作方式上从粗放式到精耕细作;动力上从单纯的人力到使用畜力。这种变化,体现了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想一想】铁农具使用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对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起到怎样的作用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它(战国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劳动手段和技术条件, 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水利设施, 改进土壤加工和耕作技术, 使农业获得迅速发展。
——雷从云《战国铁农具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材料二 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以鲁国为代表的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促使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诸侯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材料三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
提示:影响——开垦荒地、兴修水利、铁犁用于牛耕、精耕细作、产量提高
作用——经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各国变法,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封建制度确立;思想:出现百家争鸣。
结论: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决定生产关系。这也是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
2. 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革新,其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4)唐代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出示图片
灌溉工具的发展,是人类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人力得到逐步解放,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3. 畜牧工具
豢养驯化禽畜的古代畜牧业,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不少工具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
圏厩——饲养禽兽
驯化工具弓箭、网——捕捉动物
马槽——喂马
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老师出示大量图片资料(想象图、实物图等),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培养时空观念;通过阅读教材和老师出示的史料,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以及分析问题并最终给出答案的能力,让学生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过渡:耕作工具的演进和灌溉工具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在利用人、畜、水、风等自然力作为动力的农业机械方面,我们祖先的成就是辉煌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世界上是遥遥领先的。在手工业方面,亦是如此。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 纺织工具
人类四大需求“衣、食、住、行”,服装排在第一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在古代,纺织业是最先出现的手工业之一。3万年前,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兽皮御寒遮羞,从针孔的细度(直径1毫米)可以看出山顶洞人的技术;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陶纺轮,作为捻线的工具,改变了以往手工捻线的局面,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随着社会对纺织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纺车应运而生,汉代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车。在四川出土了西汉蜀锦提花机模型,说明汉代可以以织物代替手工刺绣,满足人们在纺织品上的审美需求。这是中国一项领先世界的技术。
元代,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工具和技术,织布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棉布成为中国人常用的服装材料。
出示图片
2. 陶瓷工具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中国商朝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瓷器的制作工艺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坯, 坯车可以加快陶器制造速度,更好的控制器物的形状和薄厚;中国南朝时,出现匣钵,可以有效地阻挡烧制器物时器物表面污损;唐宋时期,为防止烧制过程中器物底部粘连,使用支钉,提高成品率。
出示图片
【知识拓展】宋朝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各具特点,争奇斗艳,为中国瓷业作出巨大的贡献。五大名窑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中国瓷器与制瓷技术的外传:早在唐朝,我国瓷器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大量远销国外。11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又传到阿拉伯等地。1470年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
3. 金属冶炼工具
出示图片
石器时代,各种石器通过不同打击方式得到,人们最早接触自然铜时,也沿用了这一工艺。因此,锻打成为早期金属器物成型的主要工艺。铸造技术的出现使制造形制复杂、器形较大的器物成为可能,坩埚、鼓风设备、范是主要工具。商周时期大量使用陶范(多数仅用一次)制作青铜器,战国以后用铁范(重 复使用)制作铁农具。
教师出示总结表格:
【知识拓展】
水排,也称水力鼓风机,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鼓风的机械装置。它由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创制。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提高炉温的标志 。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材料二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三 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身着中国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的时候,整个罗马都为之震撼了。使用中国丝绸,成了一种时尚……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还是稀世珍宝。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价格高于黄金。18世纪,中国瓷器已遍销全世界,并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
材料四
提示:①官营手工业规模大,技术发达;
②手工业者往往是世代相传,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政府保护;
③民间手工业规模小,经营艰难;
④享誉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老师出示大量图片资料(想象图、实物图等),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展示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和外传,使学生对中国制瓷业的发展有更深入得了解,拓展知识面;通过阅读材料,思考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以及分析问题并最终给出答案的能力,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过渡: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工具,不同的工具对时代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生产工具对劳作方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集体式劳作
(1)应用时代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主要原因: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决定;
(3)积极作用: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
(4)消极局限: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家庭式劳作
(1)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②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出示图片
(2)表现:
①中国战国时期: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及。
【想一想】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知识拓展】 男耕女织下的小农经济
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小块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
形成原因: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地位: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主要农业生产模式。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国家提供税源;形成特有的观念意识和文化传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示图片
3.庄园式劳作
(1)古代中国
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
原因: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
特点:庄园规模大,拥有武装,具有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等特点。
影响:战乱时期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产生了严重的地方割据现象且依附于其中的农民地位极低;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出示图片
(2)古罗马和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庄园经济
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使罗马贵族获得大量土地和奴隶,牲畜、犁、锄等工具,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制庄园经济出现,农民无法与之抗衡。
中古时期的西欧:庄园是乡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庄园出现于9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4、15世纪趋于衰落、逐渐解体。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无论是中国还是罗马,无论是由集体劳作到农业家庭式劳作,还是从农业家庭式劳作到农业庄园式劳作,其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生产工具的改变、劳动力的改变,也就是生产力的改变。
4.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1)劳作方式:
中国手工业从劳作方式上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式手工业(官营、民营),再到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过程。
(2)特点: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想一想】结合以下材料,分析19世纪前后东西方生产工具上的差异及影响。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湖南,嘉庆(1796—1820)年间:苗工所需,农具有犁耙、锄镰、长柄刀斧、箩筐、背笼、背枷、桔槔、筒车,织具有机梭、纺车、蚕筐。
——严如熤《苗防备览》
四川咸丰至同治(1851—1874)年间:隆民沿溪多砌堰,用桔槔浥注以灌田。无溪者或筑塘,或以田蓄水,春夏资之。
——《昌隆县志》
材料二 较之宋元,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数百年中没有什么变化,在多熟种植、肥料使用、农田水利等精耕细作体系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在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中国仍然固守传统,不思变化,终于导致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中落到了后面。
材料三 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珍妮纺纱机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蒸汽机发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770—1840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因此,英国工业生产得以迅猛增加,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提示:
【差异】
中国:传统生产工具为主,使用人力或畜力,长时间无创新,适用农耕经济;
西方:采用机器生产,发展迅速,适应于工业。
【影响】
中国:生产工具无质的飞跃,适用于农耕经济,促进了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生产工具不先进,中国依然处于封建社会;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局面。
西方:采用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力大大提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对外殖民扩张,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政治完善、启蒙思想传播;世界东西方易位。
【认识】生产工具是反映生产力性质的综合性标志,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思考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19世纪前后东西方生产工具对社会的不同影响,认识生产工具决定劳作方式,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能够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历史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中国耕犁演进调研”活动。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调研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无论什么时代生产工具进步就会推动生产力进步,进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农耕文明时代如此,工业文明时代如此,信息时代亦如此。着眼今天,生产工具进步更加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就是大国重器。有了大国重器,我们的国家无畏任何竞争与纷扰。
14 / 15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