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我们与万物同行,星辰指引方向,云与光铺展成大地的模样
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 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单元学习目标】
1.从地球的视角了解宇审环境,能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早期圈层、沉积过程的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单元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材内容分析】
《宇宙中的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内容。地球作为人类宇宙中的唯一家园,探讨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运动状态对我们人类是最基本的,因此将《宇宙中的地球》是我们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在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也涉及相关内容,简单认识和了解了地球和地球仪、地图的基础知识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而高中地理则是更加详细的介绍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增加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这一章主要有四节内容和一个问题探究,第一节讲述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讲述太阳队地球的影响,第三节讲述地球的历史,第四节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探究的课题是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主要探讨的问题有五个:1、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2、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4、地球的演化过程是怎么样的?5、地球具有怎么样的结构?从以上内容结构来看,第一章是严格遵循《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来组织和编排的,并且通过问题的形式将本章重难点问题呈现出来。
【课时安排】共计5课时 单元主题:宇宙中的地球授课安排授课内容课时安排第一课 地球的宇宙环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行星地球2课时第二课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课时第三课 地球的历史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2.地球的演化历程1课时第四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课时
【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相关知识链接】 1.阅读杨利伟所著的《天地九重》 2.观看纪录片《行星》、《走进银河》等
【开放性学习任务】
月相观测(观测方法和步骤详见教材P4和P5)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1. 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学习任务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材料一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最近由双星体系M33X一7中的黑洞不断喷射出大量X射线等神秘特性,演绎出一个全新的黑洞形成历史,其理论丰富了科学家对于双星体系演化及大质量黑洞形成的理解。
材料二 历史上,狮子座流星雨的几次大爆发足以使其声名显赫:1833年的那场狮子座流星暴雨,每小时划过天顶的流星达100,000颗,而有些记录甚至达到了每小时200,000颗;1866年11月13日,人们数出了每小时6,000颗的成绩;经过一个世纪的沉寂后,1966年11月17日,狮子座流星雨的流量又一次达到了每小时150,000颗。11月狮子座流星雨(Leonids),预计出现日期为2019年11月17日-18日。
材料三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好准备,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1.材料中的“黑洞”、“双星”和天空中漂浮的云朵、空中飞行的飞机、“天宫一号”、空间站是天体吗(在题目中打 ×)?你能将是天体的进行分类吗?
2.如何区别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他们是天体吗?
3.请你总结天体的判断方法。
4.“天宫一号”运行后,成为了哪一级天体系统(最低一级)的成员?为什么?目前最高级的天体系统是什么?归纳总结写出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材料四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恒星组合。为认星方便,人们按空中恒星的自然分布划成的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用线条连接同一星座内的亮星,形成各种图形,根据其形状,分别以近似的动物、器物命名。下图中北斗七星是不是天体系统?请你总结天体系统的判断方法。
【学习任务三】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教材P4图1.4太阳系模式图和P4~5活动。
1.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名称,说出小行星带的位置。
[特别提醒] 八颗行星的自转方向大部分是自西向东的,只有金星逆向自转(自东向西自转),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
2.根据教材P4~5有关资料,思考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中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学习任务四】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两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请归纳、分析。
2.为解决地球上日益恶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们曾提出移民月球的幻想,要想把幻想变成现实,你认为应重点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
【思维导图】
【课时作业】
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天体,它本身不发光,但其上光照良好。完成1~2题。
1.“蓝月亮”应属于(  )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
2.“蓝月亮”上的光可能来自(  )
A.太阳 B.地球 C.行星 D.恒星
“天宫二号”是继“天宫一号”后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有消息称其将于2016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  )
A.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
B.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
C.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
D.人口稀少,发射后残骸不易危及人民安全
4.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实验室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活动对空间实验室的影响不大
B.空间实验室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C.太阳黑子比耀斑对空间实验室的影响大
D.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实验室的安全及地空联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是“嫦娥二号”探测卫星示意图。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12年8月6日13时31分,美国于2011年底从佛罗里达州发射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火星过去或现在是否存在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图图甲为佛罗里达州位置图(阴影部分),图乙为“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图。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图中的天体进行分类。
(2)材料一所示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的天体类型是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美国选择在佛罗里达州建航天发射中心的自然原因。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理解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明确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培养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思维。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学习任务二】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图2 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
1.结合图1,分析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2.结合图2,找出我国太阳年辐射量分布的最丰富区和最贫乏区,并分析原因?
【规律整理】
1.全球和我国年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2.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 、 。
【学习任务三】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结合课本图1-2-1完成下列问题。
3.读课本图1-2-1,估算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大约是多少年?
【思维导图】
【课时训练】
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日照时数逐月变化。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依次为(  )
A.青海、陕西、新疆 B.新疆、陕西、青海
C.新疆、青海、陕西 D.陕西、青海、新疆
2.影响①省级行政区日照时数逐月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海拔高度
C.天气状况 D.昼夜长短
图为我国新疆和西藏等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根据区域内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差异,分为Ⅰ~Ⅴ区。读图完成 3~5题。
3.该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  )
A.Ⅰ B.Ⅱ C.Ⅳ D.Ⅴ
4.图中某区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其主要成因是(  )
A.海拔高 B.白昼短 C.云量多 D.晴天多
5.如果在V区建一批光伏电站,其不利的条件是(  )
A.太阳能缺乏 B.缺少资金、技术 C.消费市场狭小 D.政策的制约
读图,回答6~7题
6.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的多,其主要原因是M地(  )
A.纬度较低 B.地势较高
C.气候干旱 D.白昼较长
7.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的丰富,其主要原因是N地(  )
A.地势高,大气稀薄 B.海拔高,多冰雪
C.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D.气候干旱,光照强
9.图甲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乙为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填代码和地名),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___(填代码和地名)。
简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和最少地区的成因。
(3)总结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
(4)比较地球表面各纬度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差异。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学习目标】
1.研读教材和文本,说出地层、沉积岩的特点;列表总结地质年代表中各阶段演化的主要特征。
2.设计地球演化时间轴示意图,展示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学习任务二】推测岩层变化的成因
阅读课本14-15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运用地质年代表(示意图),说明地球演化的历程
结合下图,计算地球史的24小时演化时间轴,计算前寒武纪结束时大约是一天的几点,这说明了什么?
【课时作业】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1~3题。
1.水平地层 (  )
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2.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发展阶段 D.时间长短
3.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依据 (  )
A.化石种类和数量 B.组成物质成分和性质
C.岩石的绝对年龄 D.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
下图是在山东沂蒙山区的费县、平邑县等地发现的裸露于山体中的化石。据此完成4~5题。
4.该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 (  )
A.显生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第四纪
5.当时山东沂蒙山区的地质环境是 (  )
A.山地丘陵 B.高原盆地 C.平原谷地 D.温暖海洋
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6~8题。
6.该地质时期是指 (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 D. 第四纪
7.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  )
A.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 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 爬行动物时代 D. 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8.该地质时期 (  )
A. 联合古陆形成 B. 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C. 重要的成煤期 D. 海洋脊椎动物灭绝
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
A.冰期Ⅰ B.冰期Ⅱ C.冰期Ⅲ D.冰期Ⅳ
10.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 (  )
A.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南 B.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 D.全球降水增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和图2说明非洲和南美洲原为 大陆。理由是?
(2)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 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的是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层按照由早到晚形成的排序是 。
(2)①和②是否属于同一地层 。理由是什么。
图中最有可能是中生代以来形成的地层是哪几层 。理由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时间尺度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
(1)地质时期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是: 、
、  。
就冷暖状况而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时间较长的是 。
(3) 就干湿状况而言,新生代就要以 期为主。
(4)恐龙灭绝时期的气候特点是 。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和图片,分析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说出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2.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学习任务二】
 材料一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一侧,假如它成功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穿越地心,请你结合下图,帮助它记录其沿线地球的内部特点。
1.喜羊羊发现,地球内部两个深度上下的物质成分和形态有明显不同,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深度及其存在的不连续界面。
2.按照两个不连续界面,可以把地球自外向内划分为哪些圈层 请你分别写出各个圈层的物质形态特征。
材料二 如果有一辆神奇校车,它既能耐高温高压,又能穿透坚硬岩石,你乘坐这辆神奇校车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动。假如汽车上的车载仪表和各种感应器记录下了沿途的见闻。
1.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什么
2.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还是上地幔底部,为什么有人认为
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3.外核的物质状态是什么 为什么
材料三 2020年8月19日6时29分,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4.31°,东经101.15°,震中300千米范围内有3座大中城市,最近为明古鲁,距震中约138千米。这次地震也是1月份以来全球发生的第9次七级地震。
1.此次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什么地方?
2.此次地震产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
3.地震发生时,苏门答腊岛上的人又怎样的震感?此时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人感觉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思维导图】
【课时作业】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1~3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各圈层的温度不同 B.各圈层的压力不同
C.各圈层的活跃程度 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 (  )
A.横波、纵波都变快 B.横波、纵波都变慢
C.横波变快,纵波变慢 D.横波变慢,纵波变快
3.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位于 (  )
A.软流层 B.下地幔 C.图中③层 D.图中①层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
A.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
5.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
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据此回答6、7题。
6.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7.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
A.地幔 B.地壳 C.内核 D.软流层
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8~10题。
8.图中表示大气圈的是 (  )
A.A B.B C.C D.D
9.图中A圈层 (  )
A.是一个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B.是一个规则但不连续的圈层
C.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D.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10.图中B圈层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
A.地球内部的能量 B.太阳辐射 C.地球的引力 D.人类活动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C为大气圈 B.A为水圈
C.D、E 合称岩石圈 D.B为文化圈
12.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
A.软流层 B.下地幔
C.图中D层 D.图中G层
13.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__ ,B为__________,
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C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_。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1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级
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分析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