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河流》(第3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能够从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概括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2.能够说出黄河各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自主预习】阅读<黄河及其治理>,熟悉本课时教材内容,完成下列填空。三、黄河及其治理1.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上的 山脉,注入 海,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 ”(汉字)。2. 黄河中游流经 ,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质 ,植被破坏严重,暴雨来时,大量泥沙被冲进黄河,在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 ”。3. 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 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 综合治理,修建 ;在下游加固 。【互动探究】活动三 :探究黄河的治理 认识黄河读“黄河水系图”,完成以下探究活动。黄河水系图1.小组探究(1)黄河上、中、下游分界在哪里?哪一段水能最丰富的?(2)黄河沿途俢建了哪些大型的水电站?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规律?(3)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哪些?为什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 、 、 。2.探究结论黄河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二)“母亲河”的忧患阅读下列材料一、二及教材 51页-53页图文,完成下列探究。材料一: 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1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的肥料。材料二:黄河流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北,河面冬季结冰,春季河流融冰时,在宁夏平原河段和山东河段,由低纬流向高纬,上游的溶解的冰块流动到仍然冰封的下游,形成冰坝,阻塞河道,抬高水位,形成汛期,被称为“凌汛”。材料三: “地上河”示意图1. 小组探究(1)黄河在流经哪个地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分析原因。(2)黄河凌汛主要发生在哪些河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2. 探究结论(1)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具体表现为,上游: ;中游: ;下游: 。(2)治理黄河的水患的具体采取的措施为,上游: ;中游: ;下游: 。【自主检测】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和“海”分别指的是( )A.唐古拉山和东海 B.巴颜喀拉山和渤海C.喜马拉雅山和东海 D.昆仑山和渤海读图,完成2、3题。2.该图所示的黄河景观,出现在( )A.黄河源头 B.黄河上游C.黄河中游 D.黄河下游3.形成该图所示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 )A.黄河上游气候趋于干旱 B.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内蒙古高原过度放牧读图,完成4、5题。4.黄河干流b处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 )A.地处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分界线,落差大B.地处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落差大C.河道宽,终年水量大D.纬度低,终年不结冰5.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a和cB.①处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黄河C.②山脉东侧的宁夏平原有“塞上江南”之称D.③山脉是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6.读图,图中有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A.甲、乙河段 B.乙、丙河段C.丙、丁河段 D.乙、丁河段读黄河示意图,完成7、8题。7.关于图中甲、乙两地水能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地均位于我国地势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两地均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C.甲地水量较小,水能资源缺乏;乙地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D.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区,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8.黄河流经的省区中,含沙量急剧增加的是 ( )A.青、甘 B.宁、内蒙古C.晋、陕 D.豫、鲁【拓展延伸】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因河水黄浊而得名。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干流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千米2。主要支流有洮河、湟水、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黄河流经的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流量约为长江的1/20。流量的年内变化比较大,如黄河最大洪峰流量(花园口站)达22 300米3,而最小枯水流量接近于零,甚至出现断流。其输沙量和含沙量居世界大河首位,从中游到下游年均输沙16亿吨,年均含沙量37.7千克/米3。自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为上游,河口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黄河河源段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草滩,河水较清,水流稳定。在青海省龙羊峡以下的青、甘、宁山地、高原地段,形成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等峡谷,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黄河出青铜峡,流经宁夏平原,流入河套平原。此段气候干旱,无大支流汇入,灌溉用水量大,水量明显减少。黄河中游穿行于晋陕峡谷之中,成为晋、陕两省的天然分界线。绝大部分河谷两岸崖壁陡立,河道一般宽200~400米,多急流险滩,有著名的壶口瀑布。过潼关后河水折向东流,进入黄河最后一个峡谷段,著名的三门峡就在这里。中游及此段汇入的支流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泥沙淤积。许多河段的河床高出河堤地面3~5米,甚至10米,两岸全靠大堤约束,成为著名的“地上河”。历史上经常决口泛滥,成为有名“害河”。每年约将12亿吨的泥沙输入渤海,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海洋的方向推进500米。历史上黄河是一条水患严重的河流,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常发生决口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 000多年中,溃堤泛滥达一千五六百次,重要的改道26次。新中国成立后,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除在上中游广泛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外,还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水利水电工程。下游加固堤防,并采用引黄淤灌的办法,对水沙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现已改变了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