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作者:让·乔诺
我不和谁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热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蚂蚁森林是支付宝客户端为首期“碳账户”设计的一款公益行动:用户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上缴交通罚单、网络挂号、网络购票等行为,就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环保企业等蚂蚁生态伙伴们,可以“买走”用户“树” ,而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
感知文章基本内容,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体会环境描写作用,学习对比手法。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让·乔诺
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成电影。
曾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了解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课文原来的题目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这篇短篇小说原是1953年作者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事后让·乔诺发表声明说,写的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
一、音形识记
戳( chuō ) 坍塌 (tān) 流淌 (tǎnɡ)
山毛榉(jǔ) 废墟(xū) 刨根问底 (páo)
酬劳(chóu) 水渠(qú) 溜达(liū·dɑ)
缝隙( xì ) 干涸( hé ) 沉默寡言 (ɡuǎ)
慷慨(kāng kǎi) 薄荷(bò he ) 白桦 (huà)
二、词语解释
1.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2.废墟:城市、村庄遭受毁灭性破坏而变成的荒凉地方。
3.干涸:干枯,没有水。
4.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5.不毛之地:不长草的地方。
6.琢磨:思考;考虑
第一部分(第1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2—20段):记叙和描写“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21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作者三次见牧羊人,牧羊人和高原的情况分别是怎样的?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55岁,平和安静
荒地秃山,干旱无比
身体还硬朗,种树养蜂
看到溪水,树木长高
87岁,信念坚定
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写“我” 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边读边圈画出相关语句,在重要的词句上标注,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1)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3)战争并没有打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4)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5)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
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坚决,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种的树有:
橡树
山毛榉
白桦树
种植橡树的过程:
认真地挑选橡子
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
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在坑里放进一颗橡子
仔细埋上泥土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描写牧羊人挑选橡子。“一堆橡子” “一颗一颗”地“挑选”, 剩下“一小堆好的橡子”, 十个一堆“分开”,继“数”“拣”,最后剩下“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从这些细节描写读出他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人。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划线字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不可以删去
“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
“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时的认真劲
如果删去,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句子中划线的数词,有所什么作用?)
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记叙“我”和牧羊人的对话。“不是”“不知道”“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从这些词语读出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计回报、不慕名利、安静沉默的人。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室内的环境
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环境描写
2.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夸张和比喻的修辞
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
侧面说明
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环境描写作用:
1.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2.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3.深化主题。
4.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5.感染读者。
6.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直接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
资料一:曾经在古罗马时代流水淙淙,人们可以垂钓的地方,现在变成了狂风呼啸的荒漠,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自然的不端行为的严惩。但是牧羊人通过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全是靠一种永恒的精神和肉体的力量。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创造了伟大的事业,这体现了人类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
杨晓林 动画电影《植树的牧羊人》分析
资料助读
资料二: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命运也会被最终改变。
主题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描述在荒芜的阿尔卑斯山下的普罗旺斯地区,一位牧羊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三十多年来一直心无旁骛地种树,使一片片荒地蔚然成林的故事,赞美了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1)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
(2) 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或地带。
( )
随堂练习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坍塌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